日喀则市鲁孜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的实践
2015-12-17旺加
旺加
摘要:鲁孜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是日喀则市建成的第一个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工程,该示范工程建成了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科学实验研究、水土流失监测预报、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及科研教育于一体的示范园区,直观的展示了日喀则市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起到了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和对外交流的作用。
关键词: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建设实践;鲁孜沟
1.示范区建设布局
整个示范区建设重点包括封禁修复、综合治理、科研示范和附属工程4大区,是日喀则地区建成的第一个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工程,该示范工程的建设能将鲁孜沟小流域建成日喀则地区最大的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科学实验研究、水土流失监测预报、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及科研教育目标于一体的科技示范园,能够起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和带动的作用。基本形成能够支撑高原生态建设科技需求、适应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水土保持科技新格局。
1.1封禁修复区
位于流域内海拔4100m以上的中高山区以及人类活动极少的区域为封禁区,主要为夏季放牧草地和难利用的裸岩石砾地。区内水土流失以冻融侵蚀为主,面积为485hm2。
1.2综合治理区
位于鲁孜沟中游海拔3800~4200m的河谷区及下游滩地,该区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和干扰破坏最大的区域,该区主要以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为主,对冲沟、主沟道、风沙区进行重点治理。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水源工程、项目区内林草措施面积为3637 hm2(乔灌木水土保持林3433hm2,经济林128hm2,水土保持种草072hm2。)网围栏539km,沟道治理335km,修建取水口2座,新建一座水塘;蓄水量913万m3,543km灌溉PE管道,分水口54座。
1.3科研示范区
位于鲁孜沟中游坡地上,建设内容包括培训教育及试验基地、人工模拟降雨场、径流观测场及配套工程,建设面积084hm2。项目区内新建综合监测楼1栋63612m2,6144m2温室一座,新建标准径流小区6座、水土保持设施监测点2座。
1.4附属工程
包括项目区内新建45m宽道路48km。改建供电线路20km,配变压器100KVA一台。网围栏539km,125m机井一座,以及8个 标志碑等工程。
2.示范区特色
2.1 把突显示范带动和典型辐射作示范区建设的根本目的
根据鲁孜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目标要求和示范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意见,建设中运用景观生态和园林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进行规划设计,制定了集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项目建设总体规划。建设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及示范区项目的先进性与适用性原则,把水土保持封禁修复、综合治理区、科研示范、附属工程四大区建设作为示范区主轴,将先进的水土保持技术集中运用到示范区,力争通过典型示范为探索出适合整个日喀则市特色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工程的制度和体制。在具体建设项目内容的选取上,主要根据鲁孜沟流域不同立地条件生态建设项目要求等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在各功能区布设相应内容的试验示范项目。整个园区项目建设按照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合理配置、科学研究与科技示范相结合、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宣传相协调、生态观光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等原则规划实施,从而形成集科学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等发展的科技示范格局,达到生态改善、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等多贏的建设目标。
2.2 把突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作为园区建设的核心理念
示范区以强化精品意识、创建精品工程为宗旨,突出西藏高原水土保持特色。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在已有国家水土保持监测分站和自治区水土保持监测站的基础上,采取补缺、完善、提高的方法,实行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集雨造林与蓄水堡坎相结合、营林与种草相结合,对位配置各项治理措施,系统展示鲁孜沟保塬、护坡、固沟“三道防线”治理模式。在措施建设方面,对适宜种植的地方全面补植、补造乔灌木,恢复植被;布设沟头防护、坡面水窖、水池等小型拦蓄工程,把降雨径流通过调控设施加以利用;新建取水、引水工程、水塘,开发利用沟道水资源,使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纽带、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保障。在植物措施布局上,树种选择注重生态和经济效果,配置趋于自然,选立地条件较好的部位新栽乔木经济林、园林树种和实验引种树种。可展示不同立地条件造林成果;新栽3433hm2乔木展现坡面人工水保林效果;经济林选择核桃树和苹果树,灌木树种拟选择沙棘、试种枸杞等树种。同时,通过多种试验研究地建设,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为日喀则市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宏观决策和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科学依据,为当地及同类型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3 把科研示范作为示范区发展的关键
示范区建设中,实行科研示范与传统工程建设相结合,以科技支撑建设,以创新促进建设,提升示范区建设水平和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科研示范区在原有监测的基础上,增设全标准径流小区6座、水土保持设施监测点2座等进行水土流失原型观测、径流观测、综合防治措施体系、林超配置模式、优良植物引进示范等多项试验示范研究项目,这些试验与示范项目,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对于提高本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结语
通过示范区建设,示范区林草覆盖率由原来不到38%提高到了704%,蓄水保土效益达81%,减洪减沙效益分别达到85%,基本达到了泥不出沟,水土资源得到了充分保护和利用。目前,示范区建设框架基本完成,相关科技投入未到位,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前提下,通过实施上述目标,把鲁孜沟建设成为具有西藏特色日喀则特点的水土保持综合科教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
[1]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办法(草案)[J].水土保持.19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