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生理论的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模型构建与分析

2015-12-17袁科峰张晓霞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共生集群供应链

袁科峰,张晓霞

(1. 2.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宁德,352100)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逐渐发展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传统的供应链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控制,一方面导致供应链内部关系极其不稳定,另一方面使供应链外部也充满了激烈竞争。在这一背景下,黎继子、刘春玲等将产业集群理论与供应链理论相互耦合,提出了集群式供应链思想。[1]然而,由于集群式供应链是以产业集群内部的产业链为基础,对于供应链之间的约束能力较差,多数链条间的关系并不紧密。因此,本文以笔者提出的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思想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模型及其拓扑结构。

一、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概述

集群式供应链(Cluster Supply Chain,简写为CSC)则是耦合供应链理论思想和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一种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强调围绕相关产业的多条供应链纵向层面以及跨链间横向协作共赢的理论思想。[2-5]

战略联盟(SA)是企业在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下,依靠组织内部的约束力量,为实现共同占有市场、共同拥用资源以及增强竞争实力等战略目标,而形成的共担风险、资源共享、各种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联合行动组织。[6-7]

根据前人对供应链理论、战略联盟理论、集群式供应链理论的深入研究,笔者提出了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Cluster Supply Chain Strategic Alliance,简写为CSCSA)的定义: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协调供应链各方利益,以契约为纽带,将集群内部的多条横向和纵向供应链相互耦合,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最终形成的长期稳定、互惠共生的新型网络化战略合作组织。[8]集群式供应链和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它拥有集群式供应链和战略联盟的各自的特征,可以对企业发展产生规模效应、成本节约、创新能力提升、风险降低、竞争力提高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如图1所示:

图1 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解析

二、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成员共生的内在动因

(一)共生理论

“共生”一词最初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提出。他认为“共生”是指不同种属的生物按照某种物质关系生活在一起。随后,国外一些科学家在研究中逐渐将该理论不断完善和丰富,比如:爱德华·威尔逊教授在研究昆虫和鸟类过程中发现,生物中存在着群体寄生、群体偏利共生和群体互利共生的三种奇特现象;科学家科勒瑞和刘威斯则分别提出了“共生”“寄生”“互惠共生”等概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共生思想逐渐在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我国,袁纯清教授开创了将共生理论思想引入到了经济管理领域的先河;[9]此后,国内学者逐渐开始重视产业、企业、行业等共生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0-12]

(二)共生理论的基本特征

总结前人对共生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本文认为要实现共生现象必须具备如下特征:(1)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独立的生物单元;(2)这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的相互结合关联的环境;(3)结合的各方存在结合的内在要求;(4)结合过程中必然存在某种物质的交换;(5)结合后往往形成一种独特的结构模式,称为共生体;(6)其结合并未改变各方自身的性状结构;(7)这种结合关系使各方整体向好发展。

(三)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成员共生的内在动因

1.规模扩大。联盟的建立能够增强产业集群内各个供应链的实力和能量,进而实现整个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

2.节约交易成本。通过共生的联盟系统,可将企业间的优势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从而降低供应链中的供应、生产、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的成本。

3.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和供应链发展的动力,联盟具备的良好知识传播、技术转移氛围,既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又能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4.降低风险。在联盟的约束机制下,通过集群内部的管理和运作,既可以使供应链和企业避免恶性竞争导致的风险和损失,也可以为其抵御外来的挑战和风险提供保障。

5.提高竞争力。联盟拓展了各个供应链的视野,也使产业集群内部资金、技术、人才、知识、渠道等资源广为聚集,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产业集群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可能。

6.增强互信。单条供应链的单打独斗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需要,抱团取暖又存在相互猜疑、信任缺失的困境,因而需要联盟的运行机制来打破隔阂,增强供应链间以及企业间的互相信任。

7.抑制机会主义。联盟能够增强成员间的互通性和内外部环境认知能力,减少其非理性行为,进而抑制联盟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13]

三、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共生条件分析

通过对共生理论与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思想的对比剖析不难发现,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中具备实现共生现象的条件。[14]

(一)必要条件

1.供应链及其成员企业Cα与供应链及其成员企业Cβ之间存在最少有一组质参量兼容。质参量兼容也就是说Cα和Cβ之间存在着某种物质、能量的相互表达。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由产业集群内多条不同类型但相互关联的供应链组成,而且各供应链内部的上、中、下游企业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相互依存关系,显然存在某种可以相互表达的关系。

2.供应链及其成员企业Cα与供应链及其成员企业Cβ均可以独立自主活动,两者之间至少拥有一个共生界面。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建立并没有改变原有各自独立的企业主体以及相应供应链的性状特征,产业集群内各个关系松散但又相互依存的供应链为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构建提供了保证。

(二)充分条件

1.供应链及其成员企业Cα与供应链及其成员企业Cβ在共生界面中可以顺利地实现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流或交换。产业集群内的不同类型企业为了寻求抱团发展,自发形成了若干的供应链,但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各供应链为了面对更大范围和强度的挑战,组建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成为其内在要求。

2.供应链及其成员企业Cα与供应链及其成员企业Cβ通过共生界面可以产生相互作用的新能量。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正是突破了原有供应链之间的界限,在联盟的约束机制下,对其内外部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促进了成员间资源、信息等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进而实现集群内的供应链互惠、共赢发展,企业逐渐壮大。

3.供应链及其成员企业Cα与供应链及其成员企业Cβ相互之间的信息占有度越大,其共生关系越稳固。在产业集群背景下,集群式供应链思想与战略联盟思想都要求企业相互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通,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思想正是这两者耦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供应链链接共生体。

(三)均衡条件

1.共生系统维度均衡条件。在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中,产业的种类会随着共生能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大范围,如福建闽东的电机电器行业,随着各条供应链产销量的增加,逐渐从单一的电机电器组配,发展到了铜矿开采、铜线加工、铸件、壳体加工、加工设备生产、物流运输、技工培训等多个相互协作分工的产业体系。当然,这种产业范围的扩大并不能无限度的累加,当超过某个临界点的时候就可能导致共生系统控制能力的下降。

2.共生系统密度均衡条件。在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中,随着产业种类的增加必然使成员企业密度也随之增加,一旦共生企业数量超过一定的比例,将会导致过度竞争,危及共生系统的整体安全。

四、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模型构建与结构分析

(一)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的边界和范围

系统一般都有一定的界限和范围。[15]理论上来说,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的内涵和特征决定了它也同样存在着自身的边界、范围以及不同的层次。然而,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本身所具有的边界模糊性又给我们定义其边界增加了难度。因此,本文以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的总产品价值链体系为边界,凡是与总产品价值链的构建具有直接关系的企业都可以看作联盟的组成部分,比如:围绕总产品价值链的多条纵向链条中的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等,以及不同层级的横向链条中的政府、中介组织、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并且,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并不按照产业和行业来划分界限,其内部可以共存多个不同类型产业和行业。这就如同在一个池塘中的生物群落中的鱼、虾、螺、蚌、微生物、植物等生命有机体一样,处于不同食物链上的生物不断地与其他生物以及周边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最终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有序共生系统。

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的界面是指联盟中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供应链之间、共生系统与周边环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载体(或者说是媒介、通道)。它是共生系统内成员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具有物质交换、能量传导、信息传递、共生机制构建、平衡竞合关系等功能。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的界面是由共生成员性质决定的,具有天然的内生性;联盟若想实现总产品价值链的目标,必然需要源源不断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供给和交换,因而其边界也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外延性。[16]

(二)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模型建立与结构分析

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模型的建立,为定量分析其结构形式提供可能。它可以明确联盟共生系统与周边环境以及各系统要素的相互关系,确立联盟共生系统的能量模型,增强对系统结构定性关系的理解和认知。

1.集群式供应链联盟共生系统与周边环境

假设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中的企业是共生系统中的独立生命体,由这些生命体构成的供应链同样具有生命体特征,因此,共生系统的存在和运行必然离不开周边环境,而周边环境也需要共生系统良性发展,两者具有双向的激励或约束关系。

周边环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系统(N)、经济环境系统(E)以及社会环境系统(S)三个部分。自然环境系统是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赖以生存的基础,主要包括区域位置、自然资源禀赋、灾害等方面,其元素被称为自然变量Nα,其中α∈A;经济环境系统是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内部成员链接和交流的媒介或工具,主要包括市场需要、技术、体制、政策、行规、产业集群结构、经济发展周期等,其元素被称作经济变量Eβ,其中β∈B;社会环境系统是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的外部氛围,主要包括政治、文化、教育、中介等方面,其元素被叫作社会变量Sλ,其中λ∈r。将这三种环境系统量化并集为:

此外,将周边环境对共生系统的影响分为以下三种:一是积极环境。它对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起到激励和积极的作用。二是消极环境。它对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产生抑制和消极作用。三是中间环境。它对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既无积极影响,也无消极影响,可谓中庸之道。根据共生理论可知,以上这三种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空间、资源、市场、政策等条件因素的变换,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也会随之而变,而且联盟即可能向好发展,也可能分崩离析。

2.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能量诠释

(1)集群式供应链联盟共生系统能量空间

假设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由 ni(i=1,2,……,m)个成员企业组成,联盟共生系统在T时刻的总能量为 ET,物质能量、资金能量、信息能量分别用ETW、ETZ 、ETX表示,ETi表示第ni个成员所形成的总能量,且总能量集合成递增关系,因此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的能量模型可表示为:

式中α表示各种形式能量与集群式供应链联盟共生系统能量之间的映射关系;dET表示联盟共生系统的初始能量,其数值大于0的常数。联盟共生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生存和发展与周边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联盟共生系统总能量又分为自身能量和外部能量,只有在同时满足系统内外的要求时,联盟共生系统才能存在。

(2)集群式供应链联盟共生系统发展的能量

能量空间是集群式供应链联盟共生系统存在的基础能量,联盟共生系统要想正常运作和发展,必然会从周边环境吸纳更多的能量。为了明确联盟共生系统发展过程中与周边系统的能量交换过程,我们假设T时刻联盟向外输出的总能量、物质能量、资金能量以及信息能量分别表示ETO、ETOW、ETOZ、ETOX;外界向联盟输入的能量则表示为ETi、ETiW、ETiZ、ETiX。

当ETO>ETi时,集群式供应链联盟共生系统向外输出的能量大于外部所输入的能量,联盟表现为经营不善,出现一定的亏损现象;当ETO=ETi时,集群式供应链联盟共生系统向外输出的能量等于外部所输入的能量,联盟表现为正常经营,平稳运行;当ETO

3.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为了较为清晰的展示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结构,本文以供应链SC1和SC2为例构建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网络拓扑图,详见图2:

图2 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拓扑结构图

从图2可以看出,供应链SC1和SC2分别拥有包括多层级的原材料供应商、核心制造商以及多层级的分销零售商等共生单元,并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纵向供应链联盟;其中制造商(核心企业)是纵向联盟共生系统中的关键物种,上游的供应商成为原材料的生产者,下游分销商和零售商则是整个食物链的逐层分解者。中间部分的横向联盟不仅是纵向供应链各个层级的在横向层面的联盟,还是政府、科研院所、中介、第三方服务等组织机构与纵向供应链上各个层级协同合作的横向联盟。最后通过纵向联盟与横向联盟的耦合,构成了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此外,这个系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17]

图2只是一个简单的示意图,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在现实中则是由若干条纵向供应链联盟与若干条横向联盟耦合所形成的契约约束、目标共同、疆界模糊、动态竞合、动作高效、战略协同的新型网链结构。

五、总结

本文运用共生理论结合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的思想,分析了联盟成员之间拥有产生共生关系的内在动因以及其具备必要、充分、均衡等共生关系;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的边界和范围,进而解析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诠释了系统的能量,最终构建了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的拓扑结构模型。该模型的构建厘清了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成员的内部关系以及运行机理,并为后续的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协同博弈、利益分配等诸多方面研究提供了基础。

[1] 黎继子.集群式供应链及其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7-22.

[2] 黎继子,刘春玲.集群式供应链: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的耦合[J].现代经济探讨,2006(5):5-9.

[3] 黎继子,刘春玲,李柏勋. 集群式供应链跨链间的库存协调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7,29(9):1479-1483.

[4] 胡勇军.我国物流企业战略联盟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11,(14):30-32.

[5] 唐喜林,李军.集群中供应链跨链联盟的链间合作博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5)90-92.

[6] 张树义,郭强.试论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内部原因[J].软科学,2001,(4):6-10.

[7] 胡勇军.我国物流企业战略联盟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11,(14):30-32.

[8] 袁科峰,张晓霞.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构建策略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02):58-62.

[9]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7-8.

[10] 冯德连.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0,28(6):25-42.

[11] 孙天琦.产业组织结构研究: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35.

[12] 赵红,陈绍愿,陈荣秋.生态智慧型企业共生体行为方式及其共生经济效益[J].中国管理科学,2004,25(12):130 -136.

[13] 周柏翔,丁永波,凌丹.供应链联盟企业共生的内在动因与外部条件分析[J].商业研究,2007(5):34-38.

[14] 丁永波.基于共生理论的供应链联盟企业共生条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10):129-130.

[15] Mario·Bunge.SYSTEM BOUNDA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ral Systems(IF 0733),Taylor&Francis 1992,Vol.20(3):56-58.

[16] 高润喜,揭筱纹.战略联盟策略与企业共生理论的比较研究[J].探索,2013(01):104-108.

[17] 凌丹.基于共生理论的供应链联盟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5-35.

猜你喜欢

共生集群供应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