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别名叫应该理性
2015-12-17袁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文|袁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人的别名叫应该理性
文|袁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如果失去了人的能动性地位和对世界的积极主动的关系
人就仅仅只是实体人
不再是主体人
当今中国正经历一个社会各个领域的全方位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目的追求的结果,其根本目的是通过人的素质全面提升,以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主体性和理性在个人全面提升的素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如鹰之两翼。
所谓“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
首先,人的主体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是人的生理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人区别于其他自然物的特殊性只在于意识,所以,古希腊视人、物同源同性、人和其他物都是主体,只从实体和属性的视角来界定人,就抹杀了人的特殊性,就会把人作为物来处理。其次,人的主体性内涵不能仅从主体特性出发,还要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来把握,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来把握。
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特性”。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存在方式,人以主体方式对待自己的活动和世界。人的主体性不在于他是实体,而在于他在和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关系中处于一种能动性地位。如果失去了人的能动性地位和对世界的积极主动的关系,人就仅仅只是实体人,不再是主体人。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的主体性是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的范畴,并不是一个实体性的范畴。如果一个人具有并能实践人的主体性,那无疑他能自主、主动、创造性地面对世界。
所谓“人的理性”,具有两种基本涵义,即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认知理性”反映人的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思维活动能力,指引人们透过事物表象,观察事物本质与内在规律。人们认识世界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为正确感知事物的能力,而且反映在对感知到的事物予以抽象、判断、推理的认识能力。
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为了确保社会生活有序进行,人类社会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使人类自身的动物性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则调节与制约下得以满足,这种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存在的、人类独有的、人类据以调节和控制自身欲望与行为的精神力量,就形成了人的“实践理性”。
虽然从人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的理性是从不理性阶段发展而来,人的理性因素总是不断增长,不理性因素总是不断减少,同时人的理性不是完美的,是有限的。但种种情况,并不能否认理性在转型期当代中国对公民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时提供的智力支持。倘若公民具备了理性,毫无疑问,那他能更加真实客观地面对自己和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关系。
最后聊聊主体性和理性的关系。主体性和理性的共谋,完成了现代性的自我确证。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最终目标和核心理念,理性和主体性两大原则趋向于达到和谐的关系性存在。应该说二者是一个天平的两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