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色冲突”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研究

2015-12-17陈艳君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关键词:角色冲突队伍辅导员

陈艳君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角色冲突”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研究

陈艳君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高校辅导员集教育者、管理者、领导者、服务者、科研人员等多种角色于一体,各种角色之间难免会产生冲突。社会各界、国家和高校自身应给予辅导员充分的关怀与理解,从明确角色定位,加强政策落实、完善考核激励、关注职业晋升等方面入手,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

角色冲突 辅导员 稳定性

角色冲突是指一个人因扮演多种角色而造成的矛盾冲突。其内涵包括角色过载、不同角色扮演者之间的冲突、多角色规范的不同要求,引起个人在角色行为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1]。高校辅导员集教育者、管理者、领导者、服务者、科研人员等多重角色于一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备管理干部的重要来源。由于各种角色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同时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要求日益提高,无疑对辅导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提出了巨大挑战。高校辅导员在多重角色中容易产生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则将直接影响辅导员对工作的热情和职业忠诚度。社会各界、国家和高校自身应给予辅导员充分的关怀与理解,从明确角色定位,加强政策落实、完善考核激励、拓宽职业晋升通道等方面入手,使辅导员安心本职,将工作作为一项终身事业,进而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1.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内涵

1.1 学生思想教育者与行为管理者的冲突

高校辅导员首先是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等进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起适合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在这个角色中,辅导员得到的是学生对他的尊重和敬仰[2]。而日常工作中,辅导员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的角色存在,他需要规范学生的行为,维护学校秩序,因此往往使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导致大学生对辅导员心理上的厌烦和排斥。这两种身份若协调不好,就可能产生冲突。

1.2 学生团队领导者与生活服务者的冲突

在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班级、党团支部、各个学生社团的直接领导者,直接决定学生的各类荣誉称号推荐、奖助学金评定、助学贷款审批等工作。同时,当学生的身心发展、个人情感遇到问题时,辅导员又以学生生活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帮助学生消除顾虑,积极面对大学生活。领导者和服务者,在工作内容和方式上往往有着很大的区别,容易引起二者之间的角色冲突。

1.3 学校政策执行者与学生权益维护者的冲突

高校辅导员是学校管理部门和学生沟通的 “桥梁”和“纽带”,学校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学工作、社会活动都由高校辅导员传达并落实到学生,学校党、政、工、团、教、学各部分有关学生工作的意见都需要辅导员实施。作为大学期间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辅导员从情感上会不自觉地维护学生的各种权益,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良好氛围。然而,大学生正处于做事情不顾后果、随心所欲的年龄阶段,不能理性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厌学等。要克服上述问题,除了辅导员要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外,更要加强对学生的行为监督。高校辅导员常年处于既要贯彻落实学校的各种管理规定,又要维护学生群体利益这两个角色中,往往会面临角色冲突。

1.4 学生工作一线负责者与教学科研承担者的冲突

高校辅导员专业性不强,工作内容主要是与学生相关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与学生有关的通知要求,学校行政部门,党团群体,教学口子都会通知辅导员执行,辅导员俨然成了学生的保姆兼学校的勤杂工。但同时,不少高校对于辅导员的要求除了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指导课,军事理论课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职称晋升条件与专业教师同步,要求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研究、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科研任务。事实上,辅导员每天处理学生的琐事已经占用了辅导员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很难抛下学生工作,潜心静心搞科研。不少事实证明,辅导员同时兼顾学生一线管理工作及教学科研任务,往往顾此失彼,难以两全。

上述原因使得许多辅导员不堪重负,不得不把这一职业当做跳板,转到行政管理或者教师岗位上。

2.辅导员角色冲突的成因解析

社会、高校及辅导员自身三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

2.1 社会原因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之中,各方思想观念的冲突碰撞,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高等学校入学率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以前大不相同。目前,在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他们的特点是个性张扬、勇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这要求高校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活动紧跟高等教育的改革形势,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发展变化。

2.2 高校原因

当前,高校普遍出现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过高。一方面,辅导员不仅需要硕士以上文凭,有自己的专业素养,而且要能够正确引导大学生政治思想,能够指导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求辅导员精通思想政治学、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高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比较模糊,经常处于专业教师和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边缘。同时学校对辅导员的角色要求比较宽泛,各个部门、不同层面都对辅导员布置工作,使得辅导员整天疲于应付各类工作任务而缺乏思考总结。

2.3 辅导员自身原因

高校辅导员集教育、管理和服务多重角色于一身,需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但辅导员的准入机制相对专业教师偏低,能力素质也参差不齐,对工作所需知识的储备也不尽相同,对辅导员这一多种角色的职业适应能力也有差别。因此,不适应多重角色的辅导员往往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成绩平平,难以胜任辅导员岗位,最终离开辅导员队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3.角色冲突下的辅导员队伍稳定性机制

辅导员在工作中存在角色冲突,没有准确的工作定位,整体疲于应付各角色的不同工作期望,应付各类角色带来的工作,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总结思考,在日常琐碎的生活工作中消耗了大部分的精力,没有进一步提升自我的要求,更加谈不上有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导致不少辅导员选择离开辅导员队伍。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稳定,确保学生工作顺利实施。

3.1 明确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者,也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引路人和学生成才的指导者。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坚持与强化辅导员尤其是专职辅导员的主体职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为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建设专家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3.2 加强政策落实

各高校党委和领导要转变观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深化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在辅导员人员配备上严格按照国家1:200的标准,配齐、配足专职辅导员,否则按缺编拨付编制费,以按劳分配原则作为提高现职辅导员待遇的财力保障[4]。高校要克服重视专业教学的教师而忽视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倾向,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与管理同等重要的教育理念,明确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学校党政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力量。学校从政策上落实了辅导员的各项待遇,辅导员自然也就有了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安心工作,潜心学习,从而保证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3.3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各高校要将辅导员的岗位津贴、职岗补贴等纳入学校财政统一的薪酬分配体系,建立辅导员工作与奖金、津贴和荣誉相结合的薪酬体制,对有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在工资待遇,社会地位、进修锻炼方面给予激励,鼓励他们留在辅导员队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门人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推进职级制,对连续从事辅导员工作满一定年限的辅导员,设立非领导职务岗位,实行同等的地位待遇。学校给辅导员提供一定的进修机会,鼓励辅导员提升学历,丰富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和辅导员工作相关的学术研究,打造专家化辅导员专业学科团队,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稳定性建设。

3.4 拓宽职业晋升通道

学校要拓宽辅导员的晋升通道,关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解决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同时,辅导员除了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以外,还要重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在工作中,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方面的课题研究和学术论坛。同时,学校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辅导员不仅可以参与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而且可走政工系列的职称晋升通道。拓宽辅导员的职业晋升通道,使辅导员认识到自己的职业价值和意义所在,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导员工作中。

[1]李雷.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56-58.

[2]刘林.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与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105-106.

[3]白净.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及定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4]陈艳君,吴正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稳定性机制及其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8):70-71.

2010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编号2010SJD880131)。

猜你喜欢

角色冲突队伍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声音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