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初期英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况初探

2015-12-17付有强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关键词:文法教书学校

付有强 孙 颖

(1南京大学 历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2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近代初期英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况初探

付有强1,2孙 颖2

(1南京大学 历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2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近代初期,英国教育曾经历过一段快速发展和扩张的时期,但作为教育活动组织者和实施者的广大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况没有明显改善。谋求教师职位的人不仅需要满足某些基本要求、获取教会的正式许可,还需要接受教会的定期巡查并经受同行的评议。尽管少数职业教师拥有一定的特权,但大多数的执教者在经济收入方面远不如法律界或宗教界的同辈,他们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教师职业的不受重视,对后来的教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英国 基层教师 生存状况

近代初期,特别是十六七世纪,英国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①[1]。其间,英国人对教育的兴趣日益浓厚,教育设施得到史无前例的完备。在伊丽莎白时代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英国新捐建的学校、自由择业的老师及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在数量上都有显著的增长。这一时期英国教育的发展与扩展甚至被誉为“教育革命”[2]。在教育扩张和发展过程中,作为教育活动组织者和实施者的教师,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执教的环境、生存状况、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又如何呢?教师的境遇对整个教师职业又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这样一些问题,国内学者很少予以关注。为此,本文在综合利用西方既有研究成果和解读近代初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力图对前述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近代时期英国的基层教师

如果将高校教师之外的教育工作者称为基层教师的话,那么,在近代初期,英国的基层教师主要分布在以下几种类型的学校中。一是伊顿、温彻斯特和威斯敏斯特等富有的名校。这些学校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保持密切的联系,主要为全国的特权阶级服务。它们雇佣的教师在学术水平和社会地位方面可与大学教师媲美[3]。其次是重点捐赠文法学校(如圣保罗学校,伦敦泰勒商人学校,萨福克郡布里·圣埃德蒙学校,坎伯兰郡圣比斯学校)的老师。重点文法学校大约有几十所,它们为教授古典课程而设立,将许多男孩送进大学。其生源来自于士绅、专业人士和商人家庭,能得到慷慨的捐助。此类学校总是挑选最优秀的教师和助理教师,其中既不缺少大学毕业生,又不乏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文法学校的教师通常监管着50到100名学生,他根据学生的数量、年龄及能力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教师往往雇用一两名助理教师协助教学,并征募年长的男生或仆人做杂务,如准备墨水、烧火、打扫教室、倒垃圾桶。教师既是管理者又是教学者:他负责记账,为学生注册,并与受托人及家长打交道。他用诺维尔的教义问答训练学生,用西塞罗的作品进行双语互译,并着力讲解李维和贺拉斯的作品。此外,他还可能教希腊语,甚至希伯来语[4]。

第三个层次的教师散布在地方文法学校。地方性的文法学校大约有两、三百所,主要为所在地及周边教区的小贵族、约曼农(yeomen)及商人家庭服务。它们让孩子为当学徒做准备,间或也将个别男孩送进牛津或剑桥。此类学校得到的捐款各不相同,教学质量千差万别。教师通常是大学毕业生,不过没有文凭的人可滥竽充数。教师个人的才能是学校成功的关键,某位教师的到来或离去往往导致学校声望的涨落。地方文法学校常常因管理不善、教学马虎或不能满足本地需要而轻易衰败。学校的记录则充斥着教师、家长及受托人间的种种纷争,揭示它们的沉浮兴衰[5]。

第四个层次的教师分布在综合性学校。综合性学校大概有千余所,它们得到的捐助较少,主要依靠认捐(Subscription)和杂费在乡村和城镇时断时续地运转。兼职教师(freelance teacher)是学校得以运转的前提,他们可能是受过大学教育的教士,但更多时候则由有胆识的俗人充任。学生是那些愿意上学且有支付能力的下层之弟。教师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主顾的需求,教授字母基础、算术、拉丁文等不同的课程。他们的学生有的会进入文法学校,有的直接升入大学,但大部分离校后选择经商。某些教师成功地将所在学校转变为商业性机构。他们摒弃过时的课程,转而开设实用的现代课程。此种转变在十七世纪后半期显得尤为常见。例如,在1673年,埃德蒙·维特塞便在诺福克郡韦尔斯讲授“阅读、算术、航海术、天文学、报时、丈量土地、箍桶,制作各式航海设备,为船只建模及地理、三角学等”[6]。

此外便是“小学校”的教师。“小学校”属于私塾性质,多为收费而开设,主要教授拼读、写字和计算等基础知识。文字板(horn-book)和字母入门(absey-book)是最初的读物,而识字课本和教义问答则是随后使用的教材。在当时,传授入门知识的工作仅被看做是体力劳动,是穷人才干的行当。因此,小学校的老师主要是一些力图糊口的穷人,如裁缝、织布匠、店主、锁边匠、乡村牧师等。谋求生计的妇女常常也会参与这一工作[7]。小学校的教师自身所接受的教育极为有限,能力也多有不及。弗朗西斯·克莱门特甚至将他们描述为:“一群十分粗鲁的男人或女人,完全不知道词语相应的组合及正确的拼写。”[8]理查德·罗奇就是这样一个人。1671年,罗奇试图申请在米德尔塞克斯郡斯特鲁尼地区教区教英语的许可证。而当地给他出具的推荐信则表明“这位理查德没有多少学问,无法前往拉丁语学校执教,他能做的只是为了当前的生存”[9]。

二、教师资格的认定和考评

近代初期,特别是在十六七世纪,凡是符合教会、资助人及主顾需要的人就可以成为教师。不过,教师执教往往需要满足某些基本要求,必须从教会获取正式的许可并接受教会的巡查。另外,他们偶尔也要经受同行的评议。

首先,教师执教需要满足基本的要求。管理学校的教师应当是成熟的人,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学校需要声望,教师则需要尊重。道德品质至关重要。基于这样一些认识,时人达成了一项共识,即某些行为有违于教师职业,防止这类行为的发生能够带来让人满意的专业水平。为此,在伊丽莎白时期,女王的训谕要求一名教师“既富有学识又教书得法,言谈庄重而诚实,能正确理解上帝教义的真谛”[10]。思想、品格十分重要,因为教师用英语或拉丁语版的教义问答作为育人工具,在塑造儿童的思想上处于极重要的地位。教师通常会提交推荐信以表明他们理应获得许可,而推荐信时常提及的则是“谈吐诚实”问题。例如,在1676年,教区长和两位重要居民证明说:“萨福克郡查尔斯沃斯地区的詹姆斯·安德鲁,渴望得到教授年轻人英语阅读艺术和文法的许可。他是一个决断公正的人,生活和言谈都诚实可靠,完全遵从英国教会的戒律。我们对他将在他渴望参与并献身的工作和服务中发挥作用满怀希望。”[11]

教师的选聘标准主要由学校的创立者和资助人确立。英国捐赠学校的创建者和捐助人常常指定他们想要之人的类型,学校的管理者或托管人则寻找符合条件的应聘者。例如,创建于1558年的切斯特维通地区的“约翰·迪恩爵士免费文法学校”要求教师“博学、严肃、谨慎并未婚;拥有剑桥大学或牛津大学的一个或多个学位,名誉未曾受损,至少30岁”。但即便拥有这些品质,如果教师“行为放荡,酗酒嫖娼,从事与职业相违的其他事务,玩骰子,经常赌博”,那么管理者也有权将他解聘[12]。又如,创建于1631年的埃塞克斯郡奇威尔“塞缪尔·哈斯内特大主教学校”的章程要求:“拉丁语教师必须是大学毕业生,至少27岁,精通希腊语和拉丁语,擅长诗赋,宗教信仰可靠,既不是天主教徒又不是清教徒,举止严肃,谈吐审慎而诚实,不狂吞乱饮或经常出没于酒馆。最重要的是他要善于教书且严格要求学生。”[13]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教师往往达不到希望的要求。年龄条件并不总是得到遵守,也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拥有学位。例如,1611年执教于米德尔塞克斯郡埃德蒙顿地区的文法教师约翰·兰利便“不按照教规履行教师的职责,说话没有遮拦,常常酒后失德,让人感到害臊”[14]。一如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们,教师会因懈怠、暴饮暴食、堕落及恶习而受害。

其次,教师执教需要获得教会的许可并接受教会的巡查。在整个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教会当局都要求执教者领取教书许可证,并接受教会的定期巡查。早在玛丽一世时期,女王的训谕便要求:除非得到宗教法官的许可,任何人不得自行授课。1559年,伊丽莎白女王在训谕中对该条款进行了确认。1571年和1604年的宗教法规规定:除非得到教区主教或本地宗教法官亲自签发且加盖印章的许可,任何人不得在公立学校执教或在私人住宅开馆授课[15]。该条规定在整个十七世纪得到遵守。对于教会的相关规定,教师们则以签名画押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同意。

国教巡视员会定期对辖地内的学校进行视察,以了解教师的情况。例如,在1638年,理查德·蒙塔古对诺里奇教区进行了巡视,并询问教区委员:“你们教区有没有教师?他们是公开教授文法、读写呢?还是在私宅行课?他们都是谁,又在谁的住宅教书,有没有宗教法官的许可证?”在1677年,主教安东尼·斯帕罗要求教会巡视员:“尔等须得传讯每座教区教堂或小教堂的全部牧师、神父、副神父和教师……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委任书,布道、行医或教书的许可证(如果他们有的话)。如果没有,则责令他们前来说明为何无证执业。”[16]作为教师登记的唯一机构,教会控制着每个地方的运行。不过,由于主教管理的效能千差万别,阳奉阴违的现象一直存在。但不管怎样,教师对教会负责的规定仍在发挥作用。

再次,教师需要接受雇主和资助人的监管。教师不仅需要在宗教虔诚方面接受教会的监督,还需要在个人品质和教学质量方面接受雇主和赞助人的监管。例如,1580年,伊普斯威奇学校的托管人就对一位具备“理解宗教真谛所必备的全部禀赋和修养,博学、勤奋且乐于实践”的未来教师进行了考察。又如1581年,伯利勋爵在资助伯利·圣埃德蒙学校时便告诫管理者,只有展示出“信仰虔诚,言谈举止得体”的人才会符合他们的要求[17]。

此外,教师偶尔还要经受同行评议。近代初期英国的学校管理者在挑选应聘教师时,偶尔也会听取有名望教师的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有限的同行评议。例如,在1646年,当伦敦鱼贩公司为他们管理的诺福克郡霍尔特地区格雷沙姆文法学校聘任教师时,便向圣保罗学校的约翰·兰利和泰勒商人学校的威廉·布加迪征求意见。而这两位伦敦有名望的教师则劝说该公司放弃它选中的应聘者,并揭发说:“理查德·布雷维特先生远不如他们的期望,他处于如此一种境况,以至于他主动到公立文法学校应聘都让人感到疑惑。那样的结果只会是,他觉得怀才不遇,而别人对他也不满意。”[18]尽管伦敦名校的教师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同行评议,但类似于“教师协会”的机构没有建立起来,自上而下的行业规范没有出现。

三、教师的境遇

近代初期,英国基层教师的待遇差别很大。尽管在个别地区,教师拥有一些特权,可以垄断本地的教育。学校则不仅向教师支付薪俸,提供住房,允许他带薪养病,甚至同意他终身任职。但总体而言,广大教师的经济收入远不如法律界或宗教界的同辈,社会地位也比较低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教师收入的微薄、社会地位的低下则导致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少数教师享有有限的特权。近代初期,英国教师职业的魅力在于,职业教师不仅享有某些特权,如控制招生、收取额外的费用、垄断本地教育。例如在林肯郡的奥尔福德文法学校,学校章程承诺一个殊荣:除学校管理者外,任何人无权嘲笑和制约教师,或干涉他们履行职责。在赫里福德,学校管理者规定:为了更好地鼓励教师及助理,并促进学校更好地发展……在本市除本校之外,不允许经营其他拉丁语学校。1691年,科尔切斯特文法学校任命理查德·雷诺兹为教师,而雷诺兹开出的条件便是吊销与他竞争的兼职教师彼得·诺布利特的执照。1686年,诺福克郡霍尔特的教师托马斯·本布里格则为自己无法垄断本地教学而叫屈,因为太多乡村牧师为改善生计而执教,这导致他收入减少[19]。在17世纪末充满竞争的氛围中,教育垄断得到更小心翼翼的呵护,而阻止所谓职业侵蚀的争端时有耳闻。

其次,教师的待遇差别很大。在某些地区,教师不仅有住房和薪俸,任期也有保障。在桑威奇,学校不仅支付教师薪俸,向他提供住房,甚至允诺其任职终身。教师一旦被雇用,只要他遵守学校的规定,就可以终身任职。如果他身患疟疾或其他可治之病,也可以暂时休息,而薪俸照样全额发放。在教师的晚年,他已经不能履行职责,工作主要由有能力的副手完成,学校依然会照顾他。在商人泰勒学校,教师同样有病假,不过任期却没有保障。学校章程告诫老师说:“没有什么职位是永恒延续的,而是取决于你们在学校履行职责的情况。每一年,当管理者会聚一堂进行考察时,你们应当接受测试。如果测试表明你们履行了职责,你们便可以继续工作;否则,你们将受到合理警告,并毫无怨言地离开。”[20]

然而,对绝大多数的教师而言,他们薪酬微薄,需要收取杂费接受馈赠增加收入。在伊丽莎白时代,捐赠学校教师的年薪大约为20英镑。不过,学校发放的薪俸仅构成教师的基本收入,各种杂费成为收入的补充。例如,柴郡威顿地区的约翰迪恩学校向教师支付的年薪就只有12英镑,但教师会在学生入学时向每人收取4便士,在圣诞节另外收取1便士。这些额外的费用被称作“小费”。为补偿教师薪酬微薄而允许他们收取杂费的现象在其他地方也很普遍。例如,伍斯特郡哈特尔伯里学校便允许低收入教师“以学校举行的斗鸡比赛和宴饮活动的收益,以及学生家人的慷慨馈赠”增加收入。约克郡吉斯伯勒学校的教师虽然做分内工作不能收取任何费用,但他却向学生索要4便士的注册费来增加收入。另外,学生家长或亲戚的馈赠受到欢迎,“如果学生的家长或亲人自愿馈赠,他(教师)便心存感激地接受了”[21]。对馈赠的依赖显然无助于行业自尊的确立。到十七世纪,教师的工资仍维持在伊丽莎白时代或斯图亚特王朝初期的水平上。在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中西部地区教师的平均年薪(不包括小费)仍然只有17英镑2先令,而教区牧师一年能收入42英镑或更多,教区长的年入则平均高达78英镑[22]。

再次,教师职业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约翰·布林斯利在著作中就曾对教师职业的艰辛、没有回报和不受人尊重进行过描绘。在《文法学校》一书中,布林斯利提供了一段两位教师的对话。其中,斯鲍狄乌斯似乎曾经在乡村文法学校工作过,而菲洛波努斯则是一位成功的首席教师。斯鲍狄乌斯发现教书是 “一份没有成果、令人厌倦且得不到感激的工作”,为此,他感到厌倦。菲洛波努斯对此表示同情,并赞同“教书是一份太不受人尊重的工作”[23]。亨利·皮查姆在《我们时代的真理》一书中同样描述说:“要建立一个让人满意的共和国,没有哪个能比教师职业更必要,然而,这一行业却受到了无以复加的轻视。”[24]马查蒙特·尼达姆在《论学校和教师》(1638)一书中同样抱怨说:“没有什么工作比教书于公众更有益,但也没有哪项工作比教书更辛苦、棘手,更收入轻慢。也没有谁会奖励或尊重(他们)。”在尼达姆看来,当教师就如“在画舫中做苦力”[25]。而托马斯·富勒在《神圣的国家》(1648)一书中断定“在整个国家中,几乎没有任哪个行业如此必要但却如此受人轻贱”[26]。

正是由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当时的教师多不安于教书,整个队伍的流动性也很大。近代初期,英国教师执教时间的长短差别很大。通常在拥有声望且经济收入较高的学校中,教师执教的时间一般很长。例如伯明翰爱德华国王学校是该地区享有最高声望的学校,教师的收入也最为可观,该校教师平均任期长达23年。而在差一些的捐赠学校,教师的流动则十分频繁,有时甚至无人补缺。例如在1597 至1633年间,萨福克郡的温哈斯顿学校,教师收入微薄,仅有7英镑。而该校则先后换了十位教师,平均在任不到四年。在朝不保夕的综合性学校,教师的流动则更为频繁。在伊丽莎白时期,诺福克郡有过大约148所学校,但其中70%的学校存在时间不超过6年,经营时间超过10年的仅有18%。另外,通才型教师和兼职教师常常随性地加入或退出教书行列,他们即便在学校工作时也要兼做其他工作。例如,在1637年,埃塞克斯郡厄姆翰的约翰·巴特便通过“周日给人理发”增加收入。大多数乡村教师还可能干农活,有些人偶尔还为人代笔或丈量土地。更优秀的教师则将教学工作与教会职守结合起来。例如1605年,埃塞克斯郡斯坦斯特德·蒙特菲谢特的教区牧师便承认,他得到教学许可……已经有十六到十八年,但他仅在教堂中教过两三年书。而拉尔夫·若瑟兰候任教区牧师职位时在贝德福德当教师,后来当他出任牧师之后,同时还在埃塞克斯郡科恩伯爵领地管理着一所学校[27]。对他们而言,教书仅是一项副业,而不是一项事业。

结语

在十六七世纪,英国教师不属于任何职业团体,他们没有经过统一的培训,既享受不到法律界或教会中同辈人那样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又没有相互之间的职业扶持。教师们的收入、生活状况、才能和期望千差万别。虽然有一些教师终身为教育奉献,但更多的人则仅把教书当做一份临时的差事。教书可以成为一份职业,但可能是实现其他抱负前勉强从事的一份无足轻重的临时工作。基于教育范围的广度,有历史学家将教书称为一个充斥着“显而易见的反常现象的灰色地带”。即便约翰·布林斯利也不能确定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有价值的事业”呢,还是“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28]。

社会地位低下,经济收入微薄,导致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即便是那些勉强将教书作为谋生之道的人也不安心教书。当时的评论家也承认,服务公众的良知和履行职责的成就感并不足以补偿教学工作的艰辛。只有金钱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学校薪俸优厚,大学里的年轻学生便会为投身教育做好准备,一如他们为某个肥缺做准备那样,但现实是他们走上这条路仅仅是为了谋求生计[29],教师队伍的不稳定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尽管像亨利·皮查姆那样的批评家主张教师通过长期坚守工作避免他们不受尊重的状况,但是鉴于收入的微薄,大多教师只能将教书当做权宜之计。没有行业献身精神就不会有行业地位,然而行业奉献精神的动力显然来自于经济刺激。这正如马查蒙特·内达姆所说:“薪俸是对积极生活的奖赏。”[30]十七世纪之后英国教育之所以会经历衰退,其根源或许就在于此前教师地位的卑微和不受重视。

注释:

①在西方学术界,多数学者对近代初期特别是16、17世纪英国教育的发展持肯定态度。部分学者对1560年至1640年间英国教育所取得的成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看来,该时段是英国教育的酝酿时期,其间,学校的数量有所增长,教育机会也在扩展,甚至社会底层的人们都可以接受学校教育。教育的扩张及印刷业的发展促使R.D.奥尔狄克提出,在都铎和斯图亚特时代,阅读能力在英国人中的分布,要比其在18世纪末再次达到这一水平前的任何时期都更民主。W.A.L.文森特则断言,17世纪最初60年是英国和威尔士文法学校欣欣向荣、大学之前的教育惠及所有希望接受教育之人的时期。W.K.乔丹的看法甚至更为乐观,他认为,到1660年,普及而经费充足的教育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任何渴求知识、希望改变贫困处境的穷孩子都可以接受其教育。对这一时期英国教育发展的程度持乐观看法的还有E.H.卡特和A.F.李奇。不过,有学者对这一时期英国教育发展状况的看法则比较谨慎。

[1]R.D.Altick,The English Common Reader:a social history of the mass reading public,1800-1900,Chicago: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3,p.18;David Cressy,‘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Tudor and Stuart England’,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16,Fall 1976,p.301;W.A.L.Vincent,The Grammar Schools; Their Continuing Tradition 1660-1714,London,1969,p.6;W.A.L.Vincent,The State and School E-ducation 1650-1660,London,1950,p.9;W.K.Jordan,The Charities of Rural England,1480-1660,London,1961,p.165; E.H.Carter,The Norwich Subscription Books,1637-1800,London,1937,p.xxi;Arthur F.Leach,English Schools at the Reformation 1546-8,Westminster:Archibald Constable&Co,1896,pp.97-9.

[2]Lawrence Stone,“The Educational Revolution in England,1560-1640”,Past and Present,28,1964,pp.41-80.

[3]Henry Peacham,Truth of Our Times,Revealed Out of One Man’s Experience,by Way of Essay,London:1638,p.16; Edward Chamberlaine,The Second Part of the Present State of England,Together with Divers Reflections Upon the Antient State Thereof,London:1674,p.320.

[4]David Cressy,Education in Tudor and Stuart England,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75,pp.48-53,80-6.

[5]W.A.L.Vincent,The Grammar Schools;Their Continuing Tradition 1660-1714,London,1969,pp.139-52.

[6]W.A.L.Vincent,The Grammar Schools;Their Continuing Tradition 1660-1714,London,1969,pp.202-14.

[7]John Lawson&Harold Silver,History of Education in England,London:Methuen&Co Ltd,1973,pp.110-14.

[8]Francis Clement,The Petie Schole with an English Orthographie,Wherein by Rules Lately Prescribed Is Taught a Method to Enable Both a Childe to Reade Perfectly Within One Moneth,&Also the Unperfect to Write English Aright…,London:1587,p.4;Charles Hoole,The Petty Schoole Shewing a Way to Teach Little Children to Read English with Delight and Profit,Especially According to the New Primar,London:1659,pp.1-41.

[9]David Cressy,Societ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England,Aldershot,Hampshire: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3,p.133.

[10]Injunctions given by the Queen’s Majesty,London:Printers to the Queen’s Majesty,1559,p.c iii.

[11]David Cressy,Societ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England,Aldershot,Hampshire: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3,p.139.

[12]Nicholas Carlisle,A Concise Description of the Endowed Grammar Schools in England and Wales,London:1818,vol.1,p.130.

[13]Nicholas Carlisle,A Concise Description of the Endowed Grammar Schools in England and Wales,London:1818,vol.1,pp.417-18.

[14]David Cressy,Societ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England,Aldershot,Hampshire: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3,p.141.

[15]Anthony Sparrow,A Collection of Articles,Injunctions,Canons,Orders,Ordinances,and Constitutions Ecclesiastical,with Other Public Records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London:1684,p.65,135,263;W.H.Frere ed.,Visitation articles and injunctions of the period of the Reformation,London:Longmans Green&Company,1910,vol.3,p.21.

[16]David Cressy,Societ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England,Aldershot,Hampshire: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3,p.134.

[17]William Page ed.,The Victoria History of the County of Suffolk,London:Archibald Constable and Company Limited,1907,vol.2,p.333.

[18]David Cressy,Societ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England,Aldershot,Hampshire: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3,p.141.

[19]Nicholas Carlisle,A Concise Description of the Endowed Grammar Schools in England and Wales,London:1818,vol.1,p.785,492.

[20]Nicholas Carlisle,A Concise Description of the Endowed Grammar Schools in England and Wales,London:1818,vol.1,p.785.

[21]Nicholas Carlisle,A Concise Description of the Endowed Grammar Schools in England and Wales,London:1818,vol.1,pp.131,157,516,599,vol.2,pp.647-8,759,806.

[22]David Cressy,Societ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England,Aldershot,Hampshire: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3,p.146.

[23]John Brinsley,Ludus literarius,orthe Grammar Schoole…,London:1612,pp.1-3,267,305-6.a

[24]Henry Peacham,The Truth of Our Times,Revealed Out of One Mans Experience,London,1638,pp.14-15.

[25]MarchamontNedham,ADiscourseConcerning Schools and School-masters,London:1663,pp.4,9,10.

[26]Thomas Fuller,The Holy state,Cambridge:1642,p.98.

[27]David Cressy,Societ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England,Aldershot,Hampshire: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3,pp.147-8.

[28]John Brinsley,A Consolation forOurGrammar Schools,or,a Faithful and Most Comfortable Encouragement for Laying of a Sure Foundation of All Good Learning in Our Schooles,and For Prosperous Building Thereupon,London:1622,pp.7,44-5.

[29]MarchamontNedham,A Discourse Concerning Schools and School-masters,London:1663,pp.3,4,10.

[30]MarchamontNedham,ADiscourseConcerning Schools and School-masters,London:1663,p.3.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旅行”与近代西欧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批准号:11YJC770011)成果之一,本文同时还得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英国人的“大旅行”研究》(批准号:13FSS011)经费资助。

猜你喜欢

文法教书学校
我的教书生涯
关于1940 年尼玛抄写的《托忒文文法》手抄本
“走”着教书,点亮孩子的心灵
Similarity measurement method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normalized net lattice subspace①
A nearest neighbor search algorithm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sequential NPsim matrix①
学校推介
文法有道,为作文注入音乐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