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西文化差异之根源

2015-12-17侯官响石丽雄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传统文化

侯官响 石丽雄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论中西文化差异之根源

侯官响 石丽雄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文化交融的过程,“以夏化夷”、“西学东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两大路径。中西文化之争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二者在性质、内涵、趋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大力吸收西方业已证明的先进文化,应是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努力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比较 原因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纷繁复杂、形形色色的文化,而对文化的分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体上有两元、三元、多元三种分类法,三元、多元分类法下,又划分为许多类型。从地理方位的角度将人类文化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则是虽然简略但合乎逻辑和习惯并为学界普遍接受的分法。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欧美文化则是西方文化的主流。近代中国,从“西学东渐”之始、“中体西用”之说到“全盘西化”之论,贯穿着中西文化的比较、交流和碰撞。晚明已降,虽有利玛窦等西方教士传递西学,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活力,但由于长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西方文化鲜有机会在中国产生较大影响。直至鸦片战争爆发,彼时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并未产生大的纷争。其后,伴随西方世界的冲击,中国不得不打开国门,对西方文化的输入和冲击作出反应。从最初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直至20世纪初期胡适提出“全盘西化论”,以及陶希圣的“中国本位文化”论,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一直贯穿中国近代社会始终。

时至今日,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二者之争亦未见停歇。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国学热,争的不仅是文化的优越性,更是文化的支配权。那么,中西文化差异之根源究竟为何?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但臻于完善和辉煌则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在今天仍可作为“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的准则。比如老子“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天读来仍可触及人的灵魂深处。历史上,有的人高风亮节,是道义的化身;有的人宁折不弯,是民族的脊梁;有的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的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在殉难前想到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鲠直之士“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因为自以为真理在握,有这份自信。另外大同思想和四海一家的思想,仍可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这是传统中国文化最可贵的一面。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思想,通向的是道德伦理和政治,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传统的读书人都致力于政治文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读书人“学而优则仕”,唯一的出路即是以从政来求取功名。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至于中国的人际关系之道和政治文化十分发达,儒家文化成为维系专制统治的主要工具,难以催生以物质文明为逻辑起点的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以至于西方人十分不解,产生了诸如“李约瑟之谜”和“韦伯疑问”之类的话题。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应受到检讨的一面。

西方文化早期可追溯到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们喜欢探求事物和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德谟克利特有一句名言:我宁愿找到一个因果的说明,而不愿意获得波斯的王位。正是在这种理念主导下,古希腊出现了一大批一心一意、孜孜不倦地献身于真理的哲学家,他们很早就提出了推理和论证的方法、演绎和归纳的方法、从现象探索本质的方法、揭露矛盾的辩证法。所有这些,都被近代以来的哲学和科学继承。比如,培根的归纳法、休谟的怀疑论、康德的先验分析论、黑格尔的辩证法等,甚至最近产生的一些新兴学派和边缘学科,都可以从古希腊哲学中找到影子。西方的哲学重理性、逻辑,通向自然科学,“知识就是力量”、“人类利用知识征服自然”带来以后的科学和生产力的大发展。梁启超在《中国史学之成立与发展》一书中指出:“西洋人注重人同物的关系,所以物理学很发达;中国人注重人同人的关系,所以事理学很发达。”由于西方文化的渊源通向自然和理性,因此就通向了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物质文明。

所以,在漫长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力一直在整个世界独领风骚,而人类社会步入资本主义文明的时候,中国就被甩在后面。一般欧洲史家把欧洲近代史从15世纪中叶算起,因为那时开始出现与中古告别的文艺复兴、宗教改良,以及各种新思潮,为后来的启蒙思想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源。中国的近代史则始于19世纪中叶,从那时起,极端封闭的社会被打开了一个口子,从此“以夏化夷”的途径逆转,西学开始东渐,所以中国的“近代”比西欧晚了400年。西方文化的理性是和法治、科学、自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差距,也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显现出来。

从文化的性质看,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法理型”文化。中国文化从“性善”的角度出发,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主张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教化使人形成自律意识,自觉克服人的动物性本能和私欲,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西方文化从“性恶”角度出发,主张“原罪说”,主张建立严密的法律来抑制个人的私欲和动物性本能,以“他律”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时至今日法治观念在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在中国大陆,传统的道德观念也已消耗殆尽。

从文化的内涵看,中国文化更重视精神,而西方文化侧重于物质。辜鸿铭认为,西方文明是一种机械文明。他说:“常有人说,欧洲文明是物质文明,其实欧洲文明是比物质文明还要次一等的机械文明。虽然,罗马时代的文明是物质文明,但现在的欧洲文明则是纯粹的机械文明,而没有精神的东西。”19世纪20年代,胡适曾对比中国的人力车夫和西方开坐着自家汽车上班的工人,认为“那些夸耀东方精神文明者,对于这种种事实可以考虑考虑。一种文化容许残忍的人力车存在,其‘精神’何在呢?不知什么是最低限度的工资,也不知什么工作时间的限制,一天到晚只知辛苦的工作,这还有什么精神生活呢?”并断言:“物质文明——机械的进步——才真正是精神的。机械的进步是利用智力创造机器,增加人类工作与生产的能力,以免徒手徒脚的劳苦而求生活。这样,我们才有闲余的时间与精力去欣赏较高的文化。如果我们要劳苦工作,才能够生存;那么我们就没有什么生活了,还有什么文化可言呢?凡够得上文化这名词,必须先有物质的进化为基础。”

事实上,与其说西方文化重视物质,毋宁说精神、物质并重,并且其思想文化推动了物质之进步。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极度繁盛的时期,首推且仅推春秋战国。彼时,西方世界以古希腊思想文化繁荣与之辉映。此后,中国进入漫长的封建帝制社会,经济上,“重农抑商”,思想上,“独尊儒术”。中国文化所注重的所谓精神,也主要由儒家思想阐发而来,否则便是叛逆思想。而西方世界,虽然亦经历中世界的黑暗,但通过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的熏陶,人文精神得到最大限度释放。自文艺复兴以降,西方文化绽放出了鲜艳夺目的光芒,不仅涌现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人才,而且几乎垄断了所有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许多数学家、物理学家,本身即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比如帕斯卡、笛卡尔和牛顿。思想的解放,哲学的思辨,促进了自然科学合乎逻辑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从古代到近代没有经历革命性的变化和发展,一直停留在古代形态,所以,人们常说的文化中的“中西之争”其实是“古今之争”。对照一下当今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水平的差距,胡适先生的论证似乎并不过时。

从文化的发展趋向看,中国传统文化常和专制相连,而西方文化则与自由相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文化专制是格格不入的。翻开人类历史,不难发现,凡是社会相对自由、开明的时期,几乎都是文化比较繁荣的时期。无论是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代,还是东方的春秋战国时代,都因宽松的环境而出现过文化大繁荣,并奠定了中西方文明的基础。没有自由而开放的空气,无法想象希腊罗马的哲学艺术,也无法想象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可惜中国专制时间太长,直到两千年后的1919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才遭到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的强有力的冲击。这是文化思想上又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资中筠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精华相结合的时期,那就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经历了百年的“新文化运动”,现代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等事业初具规模,同时出现至少两代在思想上和学识上堪称贯通中西的知识分子。

从以上分析可知,中西文化由于根植土壤不同,其文化内涵诸方面有很大不同。但不容否认,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目前,我国政府和社会重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大力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占什么位置?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是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文化的发展不能随意斩断切割,组织拼接。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是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取资的资源之一,它应该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础。它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关系,不是支流与主流的关系,而是主流的上游与下游的关系。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必须立足于这个基础。传承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应抱一种敬重、开放和批判的态度,让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对传统文化的各种阐释及继承、改造传统文化的各种尝试自由滋长,自然选择。

当代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世界文化发展方向理应是一致的。

汤一介先生认为,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西古今之争”应该结束,人类文化正在走人新的轴心时代,而“新的轴心时代”必定是要回溯其文化源头、传承其文化命脉、会通古今之精华的新时代。陈寅恪先生在对中外各种文化发展历程进行考察比较后指出:“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我国思想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绝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两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家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两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之所昭示者也。”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大力吸收西方业已证明的先进文化,应是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努力方向。

[1]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海南出版社,1996.

[2]胡适.东西方文化之比较.载《人类的前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3]汤一介.走出“中西古今”之争,融会“中西古今”之学[J].学术月刊,2004(7).

[4]李零.传统为什么这样红.载《放虎归山》[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5]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载《金明馆丛稿二编》[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传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