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救援无国界 携手抗震灾

2015-12-17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张玮晶杜晓霞

城市与减灾 2015年4期
关键词:救援队废墟灾区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张 俊 张玮晶 杜晓霞

救援无国界 携手抗震灾

Rescue without nation boundary, Relieving earthquake disaster hands by hands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张 俊 张玮晶 杜晓霞

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一场里氏8.1级的特大地震突袭了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邻国尼泊尔。美丽的尼泊尔顷刻间断瓦残垣、废墟成片,成千上万的民众被倒塌的建筑物掩埋。友好邻邦尼泊尔蒙受的巨大灾难和悲痛,让中国政府和人民感同身受,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一方面对西藏自治区地震灾区积极开展抗震救灾,一方面指示中国国际救援队迅速赶赴尼泊尔灾区,开展救援。

4月26日5时,中国国际救援队赶赴尼泊尔实施救援行动,队伍由62名经验丰富的搜救队员、医护队员、地震专家、技术保障人员组成。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组成和支撑单位——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第一时间将救援队出队的17吨物资准备到位,并派出曲国胜、王念法、何红卫、颜军利、王建平、张天罡、杜晓霞7名骨干队员随队前往灾区,这7名队员入行最短的10年,最长14年,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的第一批队员,参加过汶川、玉树、芦山、日本、海地、巴基斯坦等多次国内外地震救援,具有丰富的现场救援经验。在12天的行动中,他们参与了搜救行动、通信保障、后勤保障、装备保障、信息保障及国际支持等多方面工作,确保了整个救援行动的顺利完成。

攻坚克难 科学施救

作为抵达尼泊尔地震灾区的第一支通过联合国认证的国际重型救援队,队员们分秒必争、攻坚克难、科学施救,克服救援空间狭小、余震频繁、天寒大雨等诸多困难,坚持着他们的光荣使命。

曲国胜是救援队的副总队长、救援行动指挥专家、地震结构专家,王念法与何红卫是救援队的第一批搜救队员,他们三人曾多次合作,在地震现场救援中成功救出幸存者。4月26日抵达灾区后,他们三人立刻加入搜救分队开始行动。在一个批发市场内,他们发现一名幸存者被倒塌建筑物压埋,首先由曲国胜深入废墟内部对结构进行评估,随后王念法、何红卫等3名队员依据评估结果进入废墟,对受困者实施营救。

灾区余震不断,塌落的废墟极易对受困者造成二次伤害,他们首先对受困者暴露在外的身体用木板进行支护,防止二次伤害的发生,支护完毕后,用手动破拆工具对受困者的手臂所压埋的废墟进行破拆,营救过程中,受困者情绪不稳,他们在当地向导的帮助下不停地鼓励被压埋的受困者。地震幸存者因挤压综合征的死亡率非常高,废墟清理完毕后,经验丰富的队员用绳索将受困者的左臂上方勒紧,防止挤压综合征的发生,之后让外围的队友递过担架,在不改变受困者原有姿势的同时,用毛毯把受困者包好,慢慢移出废墟。经过4个小时的紧急营救,16岁的少年瑞纳被成功救出,围观的当地群众鼓起雷鸣般的掌声,向中国国际救援队致敬,向重生的生命致敬。

营救出第一名幸存者后,队员们顾不上休息,随即赶往另一个营救地点。在加德满都西北部一幢7层宾馆废墟中通过勘察发现第二名幸存者,受困者为深层埋压,救援难度很大,详细定位后,曲国胜、王念法、何红卫与总队长霍树锋一起商量制定营救方案,一是从现有的垂直破拆实施营救,二是破拆到地下室,由上破拆施救。

确定好方案后,队员们分两组实施,26日夜间,灾区气温骤降,大雨滂沱,营救行动困难重重,时间就是生命,为了尽快救出幸存者,曲国胜、王念法、何红卫没有轮换,困了累了就席地而坐眯上一会,随着营救不断深入,幸存者越来越近。

27日上午,杜晓霞赶往现场支援,4位同志基于前期营救行动的进展,在现场对废墟结构进行安全评估的基础上,与其他队员共同商讨确认了进一步的营救方案。27日下午,土耳其救援队来到我营救地点,加入救援。在接近受困者时,一个问题摆在面前,该受困者的右腿被倒塌废墟掩埋,王念法深入废墟实施勘察后,协商决定用液压装备开展行动,先清理受困者周围废墟,再用液压多功能钳对压在受困者腿部的钢管进行剪切。关键的部分是直接压在受困者腿部木板如何破拆,唯一的方法同时也是最安全的方法,就是用液压多功能钳进行扩张,用上方的重量及扩张钳的扩张力把木板破碎,破拆时受困者右腿被废墟牢牢压住,王念法进入废墟实施止血带固定,固定完毕后,队员轮流对压在受困者腿部的废墟实施破拆。北京时间4月28日凌晨4时15分,经过34小时的轮番作业,21岁的男性青年约翰被成功救出。行动结束后,土耳其救援队队长找到曲国胜副总队长和王念法、何红卫,向救援队竖起了大拇指,表示通过这次的协助救援,在方案制定和搜救技术方面向中国国际救援队学到了许多。

保障有力 专业高效

搜救行动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多方保障,装备、后勤、通信、信息,缺一不可。救援队的保障人员在灾区艰苦的环境下各司其职,专业高效的保障工作为合理施救、科学施救提供了坚强后盾。

此次尼泊尔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共携带侦检、搜索、营救、破拆、支撑/顶升、动力照明、辅助等八大类救援装备30箱391件套,重量2.75吨,如何准备、调配、运送,全由“装备管家”王建平负责掌控,整个救援行动期间,救援装备现场保障任务圆满完成,救援装备完好率达到100%,装备故障率为零,有力保障了救援队的现场营救能力。同时,救援行动基地是整支队伍的大本营,王建平还负责保障行动基地动力照明设备的日常维护、油料添加和运行,为行动基地的夜间场地照明和基地安全提供了保障。

为了不给灾区增加压力,国际救援队伍的后勤一般是自给自足。中国国际救援队携带了8吨的后勤物资,包括个人装备、食品、水和帐篷等,能够确保队伍在灾区工作10天以上,颜军利就是队伍的后勤总管,规划营地,每天为全队安排食宿,协调车辆,解决生活方面大大小小的问题,不计琐碎,不言辛苦。

通信如同救援队的耳目,通信畅通,救援队才能耳聪目明,确保队伍内部、前后方、队伍与灾区各组织等各方面的联络沟通,为救援提供最新信息。张天罡就是队伍中通信保障专家,在通讯不畅的情况下,搭建起了前方与后方、国内与尼泊尔的沟通桥梁,确保了重要数据的传输,为救援行动提供了支持。

杜晓霞是队伍的信息员,承担信息保障任务,为指挥决策提供支持。一到现场,她就时刻注意收集汇总内外部、前后方等各方的信息和图件资料,按照救援行动需求,对营地指挥部帐篷进行布置,定期对搜救行动进展、最新灾情、天气信息等进行更新。现场救援行动期间,及时收集汇总前方救援队的行动进展,与后方信息保障工作组保持联络,根据后方的需求定期提供有关信息。在5月1日救援队决定派出小分队赶往丹丁白希(Dhadingbesi)区域之前,积极与后方联络协调收集该区域相关背景信息,并在小分队出发之前及时提供,为开展现场行动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持。作为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女同志,她巾帼不让须眉,克服了灾区艰苦的条件与救援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在后期为尼泊尔政府和使馆提供的对策建议中,她还积极配合曲国胜副总队长完成了对策建议的编写、翻译等重要工作。

国际协调 携手抗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此次赴尼泊尔救援的各国队伍多达76支,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第一支到达的通过联合国测评的国际重型救援队伍,在国际救援任务中还承担着国际协调任务。在尼泊尔期间,中国国际救援队积极与各支队伍展开协作,携手抗灾。

5月1日,按照尼泊尔官方和联合国救援行动协调中心的安排,各国际救援队向加德满都外围拓展,将加德满都以外灾区分为东部、西部、北部三个区域,分别由荷兰、中国、美国国际救援队负责区域内国际队伍的总协调,中国国际救援队负责加德满都以西至博卡拉(Pokhara)的区域。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国际救援队参加西部区域的搜寻排查行动。经共同研究商定行动方案,在西部地区开展工作的各国际救援队伍进行了区域分工,中国国际救援队20多名队员携轻型装备、4条搜救犬和单兵帐篷等保障物资前往丹丁(Dhading)的丹丁白希(DhadingBesi)地区开展协调和搜寻排查行动,累计搜排18个工作区的430处建筑物。

杜晓霞作为救援队中的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UNDAC)队员,在准备、行动和撤离等整个救援行动期间,积极关注跟踪联合国虚拟现场行动协调中心(VO)上发布的各种信息,收集最新灾情形势报告、国际救援队伍行动进展、人员伤亡和受灾程度分布、灾区现场搜救行动责任区域划分、联合国现场行动协调中心会议通知、国际救援队队伍撤离动态等各类图件和文字信息。同时,及时将队伍的联络信息、营地位置、工作场地位置、救援行动进展、撤离计划、简要任务报告等信息在VO上进行发布;有效地确保了跟联合国方面和国际救援队伍方面的信息沟通联络。

4月29日和30日,杜晓霞参加了联合国现场行动协调中心OSOCC的搜救行动协调UCC会议。根据联合国现场行动协调中心的要求,于5月2日被派往OSOCC的搜救行动协调中心UCC进行工作支持;5月3日,被派往机场的接待撤离中心RDC进行工作支持,为20多支救援队办理了登记注册手续,并向他们通报了最新情况。

习近平主席曾说:“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灾难无国界,救援无国界。尼泊尔地震国际救援,中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同舟共济的大国担当,而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则是这份沉甸甸的使命的肩负者之一。在前方救援的同时,后方搜救中心的指挥协调组、信息保障组、综合保障组、新闻宣传组夜以继日、紧张有序的工作。尼泊尔地震救援期间,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全员全装远程拉动演练同时展开,演练充分展示了国家救援队具备国内、国外两条战线同时作战的能力。这些点点滴滴是地震搜救人不懈努力拼搏的写照,是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搜救精神的体现。地震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破坏最严重的自然灾难之一,地震应急救援事业任重而道远。

照片提供: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应急处、信息部、前方信息保障组

猜你喜欢

救援队废墟灾区
“废墟”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废墟里的救赎
福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招之即战
威猛救援队
废墟(外一章)
街头的废墟
森林救援队
飞行救援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