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旗渠精神与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2015-12-17张素敏
张素敏
(安阳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浅析红旗渠精神与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张素敏
(安阳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经济困难、物质匮乏,然而以林县县委为核心的各级党组织带领林州人民,奋战了10个春秋,竟然创造了奇迹——红旗渠。红旗渠的建成不仅给林县人民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的建成及其精神的凝练和传播,堪称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光辉典范。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红旗渠精神;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
20世纪60年代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那是一个崇尚英雄的年代,那是一个正在经历着文革动荡的年代,那是一个生产力极端落后的年代,那更是一个经济困难、物质匮乏且全国人民都在勒紧裤腰带度灾荒的年代……而就是在有这么多不利条件的年代,林州人民凭借着自己的一双手,奋战了10个春秋,克服了千难万险,创造了奇迹——红旗渠。
红旗渠的建成不仅给林县人民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的是,在10年的磨砺中,铸就了林县人民钢铁般的意志,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红旗渠精神。而这些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林县人民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成为他们开拓创新、振兴经济的巨大能量。习近平同志在2011年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红旗渠精神在历经半个世纪洗礼之后的今天,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对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我们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梳理了有关领导和学者们对红旗渠精神的表述,多达10余种。我们认为,其中最为深刻、最为全面的,是1998年杨贵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红旗渠精神的思考》中的表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活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集中体现”。其中表述最为经典的是,1990年红旗渠通水25周年纪念之际,林县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对红旗渠精神作了十六字概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一)立足本地、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
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时候,林县人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缺水的问题,决定从境外引水——“引漳入林”。然而众所周知的是,当时全国都正处于自然灾害泛滥、国家物质极度匮乏的时期,在这样不利的外部条件下,林县人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去拼搏,才能发展本地经济,才能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正如1965年4月8《河南日报》为红旗渠总干渠通水所发社论上讲的:“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也是林县人民奋发图强,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向大自然进行胜利斗争的过程。”
(二)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开凿红旗渠实在是一个改天换地的壮举——如果有充足的资金,这个壮举在今天也许不算什么特别艰巨的工程,和三峡大坝与“南水北调”之类的工程比起来,它确实也并不难,可是放在那样一个基本上是手工和义务工的年代里,林县人民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和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愚公移山式的那种“不得不”的笨拙里,在改变自己世世代代缺水窘境的宏伟决心中,林县人民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用汗水和血水铸就了“水上长城”。
1960年,林县人民开始向大自然开战,开始兴建红旗渠。在当时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全县人民省吃俭用筹资7876万元,占总投资的63%。当时,全县共有70多万人,有20多万人参加了红旗渠的建设。长达1500公里的渠岸所需的数亿块条石、23万吨水泥、50万吨石灰、1200多吨炸药,全靠林县人民自己采集制造。[1]修渠民工每天只有6两粮食,主要靠吃野菜充饥。林县人民用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书写着他们的创业诗篇。也正是这样一种发自生存本能的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在后来的年代里成了林州人的一种品牌,成了全国各地林州建筑民工们一种不言而喻的品质保证。
(三)同甘共苦、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红旗渠工程规模宏大,历时10年,参加施工人员众多,关联社会的方方面面,林县人民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认识到了团结和协作的力量。只有团结起来,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生存下去,发展起来。为了修渠这个大目标,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前方后方紧密配合。正是干部群众同甘共苦,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群体征服自然过程中,在修建红旗渠的工地上出现了一个个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典范。
(四)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
彻底解决缺水问题是林县人民的共同目标,而正是因为这一共同目标,林县人民在10年修渠的艰苦岁月中,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永远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无私奉献,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贯穿了红旗渠修建的全过程。他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81位英雄为了修渠事业把生命永远留在了红旗渠上,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英雄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二、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改革事业,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积极贡献。”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基层党组织具有基础性作用、具有战斗堡垒作用,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从而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需要。基层党组织好比人体的细胞,它是组成党的组织体系的基础,因此基层党组织能够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无论是服务群众、凝聚人心,还是促进和谐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些具体功能最终都是要由基层党组织来落到实处。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就是如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只有基层党组织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切实掌握一手资料,了解群众的疾苦,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才能够使我们的党更进一步凝聚人心,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由此可见,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直接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基础是否牢固,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第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基层社会结构变化,阶层分化,进而利益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从而导致社会矛盾凸显。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为了能够更好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加强作为党组织战斗堡垒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红旗渠精神是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光辉典范
红旗渠的建成及其精神的凝练和传播,堪称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光辉典范。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一)红旗渠精神是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的时代标杆
党的思想建设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从思想上保持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旗渠修建成功的力量之源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道:“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才能有牢固思想基础。理想信念动摇了,那是不可能心中有党的。大家要把学习掌握马克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地理环境极其恶劣和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林县县委和各基层党委为什么还能够带领人民以昂扬的斗志修成红旗渠?毫无疑问是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支撑着他们。在红旗渠的悬崖峭壁上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的毛主席语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改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们应该相信群众,我们应该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则。”在那样的艰难岁月中,毛主席语录、毛主席像章、毛主席讲话录音、毛主席的著作等等成为支撑他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力量之源。
2.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红旗渠修建成功的根本保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领导干部心中要始终装着老百姓,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道:“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不满意的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以杨贵为代表的林县县委在做出带领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决定时,他们自身承担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如果修不好,或者修好了通不了水,一方面是要受政治处分,而且还要背负巨大的思想负担,成为“千古罪人”。可是这些党员干部们为什么毅然决然做出这样的决定呢?那是因为他们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激励着他们,用杨贵自己的话讲,“我们的党性原则不允许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地里旱得长不出庄稼,十几万人翻山越岭找水吃而无动于衷。如果那样的话,自己的乌纱帽保住了,可遭罪的还是老百姓。”
3.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红旗渠修建成功的重要法宝
在艰难困苦的现实条件下,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得修渠大军始终保持着高昂的精神状态,这是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开工前,林县县委就做了大量的动员工作,与此同时,引漳入林动员令通过有线广播和《林县报》迅速传遍全县各个角落,人们奔走相告,摩拳擦掌,决心书、请战书雪片似的飞向县委和总指挥部。杨贵在总干渠通水庆典座谈会上这样说到:“我深深体会一条,不管做什么工作,政治思想工作应该坐在前头,把它放在第一位,要把人民的事情变成人民的要求和自觉行动。政治思想工作是具体的,不能讲空话。只要一心为了人民,真心依靠人民,用看得见的利益去动员群众,群众的积极性就会一浪高过一浪。”
(二)红旗渠精神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建设的经典案例
组织优势是我们党的战斗力所在。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就要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模范带头的党员队伍。
1.红旗渠精神彰显了领导垂范的巨大能量
习近平同志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讲到:“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群众看领导,党员看干部。领导带头、层层示范,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方法。”干部带头搬石头,群众就能移山头。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顶风雪、战酷暑,实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的“五同”标准,不仅如此,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领导干部先实验,再给群众定标准。”[2]领导在给下级制定指标和任务前,一定要自己先实践,看看实际的修建中能完成多少任务,才能客观地给大家定目标,而且不能超过自己的工作量。但在领取补给的时候却相反,当时修渠工地干部、民工除自己带口粮外,工地上也给一定的补助,民工补的多干部补的少。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启示我们必须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能够真正得到发挥。
2.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
党章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党的性质所在,党的这一性质要求所有党员干部要时刻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最艰险的任务出现时,共产党员突击队便迎难而上、除险破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早在修建英雄渠时,568名党员组成的98个突击队,始终奋战在修渠第一线;鹦鹉崖决战出现重大伤亡后,又是15个党员突击队顶了上去,以党员任羊成为队长的除险队也是这一时期组建的;在共和国“勒紧裤带”的岁月,一道道指令让红旗渠“下马”,林县县委实事求是,留下300名青年,组成7个突击队,奋战了500天凿通了“青年洞”,为红旗渠最终全面建成赢得了历史机遇。“青年洞”也因其特殊意义,成为后世青年顶礼膜拜的“圣地”。
(三)红旗渠精神是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的鲜活教材
胡锦涛强调,要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落实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工作和措施上。基层干部身处一线,其作风好坏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然而,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在林县县委带领下的各级基层党组织无论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方面都堪称基层党建作风建设的鲜活教材。
1.红旗渠精神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认识世界、把握形势的根本点和基本出发点,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的保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和精髓,而红旗渠精神又是党的领导水平与时俱进的充分体现。没有思想上的解放,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与时代相适应的领导水平,林县县委和林县人民是不可能创造出红旗渠这个人间奇迹的。
2.红旗渠精神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座谈会上讲到:“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问计于民。”习总书记还谈到他在河北正定任职时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有时候要过河时就得扛着自行车走。辛苦是避免不了的,但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情况搞清楚了,才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做出更加切合实际的方案、决策。
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特别重视调查研究。他到林县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县委扩大会议,中心议题就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转变干部作风。他说:“我们要注重调查研究,亲自摸一摸大自然的脾气,掌握第一手资料。只有把情况吃透,才能做到情况明,决心大,工作才能抓到点子上,取得领导的主动权”。从此,“摸大自然的脾气”成了林县各级干部调查研究的代名词。
3.红旗渠精神蕴含着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未来的生命之源、力量之源。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忧患,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缺水是林县群众最关心、最突出、最现实的实际问题,林县县委认真地、诚恳地倾听群众的呼声,收集真实全面的群众意见,最终做出引漳入林的决定,彻底解决人民群众水贵如油、视水如命的历史。红旗渠修建的过程,就是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过程,没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就不会产生修建红旗渠的构想。
4.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党员干部过硬的领导作风
在修渠过程中,林县县委领导身先士卒,同修渠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问题,干的活比民工重,领的粮比民工少,真正同群众打成了一片,拧成了一股劲。3万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阵,夫妻并肩,父子同行,许许多多老党员在红旗渠工地流血流汗甚至牺牲,更多的优秀儿女又前赴后继奔赴工地在前线入党。有一年冬天,向工地运煤的拖拉机过河时陷入水坑里,在场的副县长马有金二话不说,脱掉鞋袜,赤脚下水清理车轮前的石块,在场的其他干部也像他那样,下到刺骨的冰水里推车。红旗渠上的党员领导干部一般不作号召,靠带头领兵作战,靠党员干部过硬的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树立榜样,模范地影响和带动着广大群众。
(四)红旗渠精神是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的有益尝试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制度建设是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的鲜明特点。[3]邓小平在题为《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在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林县党委和各层党组织在工作制度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在红旗渠工地上,对粮食、资金、物资实行严格的制度管理,严防多吃多占、贪污浪费。粮食、资金补助的发放,实行“两查、三对照”的办法,“两查”即查出勤表、伙食表、记工表,查伤条、病条、请假条、勤务条;“三对照”即粮款对照、款数和工数对照、领条和表对照。由于手续严格,执行认真,杜绝了虚报冒领、从中渔利的不良行为。对于物资的管理,必须凭手续领取,同时还进行分类管理。消耗性物资像炸药、雷管、导火索实行定额包干、超用不补、节约提奖;另外像抬筐、麻绳等则以旧换新。半固定性工具如钢钎等,实行合理损耗制度,无故超损的折价赔偿。固定性工具如铁绳、胶木车等,实行保本保质制度,无故损失的按规定赔偿。这种严密的制度做到了出入有手续、调拨有单据、提物有证据,月月清点有对照,真正实现了靠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管物、管钱。在修渠过程中形成的《转变干部作风、加强调查研究的决定》、《关于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通知》以及检查评比、红旗竞赛、工程质量等方面的管理办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制度建设的有益尝试。
(五)红旗渠精神是基层党组织反腐倡廉建设的典型示范
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指的是以预防和惩治权力滥用为中心内容、以防止和反对腐败、保持党的各级组织廉洁为主要目标的党的建设实践活动。历时10年、投资近亿元的红旗渠工程,如此大的投资不仅在当时数目可观,即便是现在也是不小的投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整个工程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从来没有出现过请客送礼、挥霍浪费,更不要说挪用公款、贪污受贿,这无疑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正面教材,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典型示范,值得我们去挖掘、去思考、去借鉴。2011年,红旗渠纪念馆被中央纪委、监察部命名为全国首批廉政建设教育基地,成为我党反腐倡廉建设的典型范例。
[1]红旗渠几项基本数字[Z].全宗号:1;卷宗号:421.
[2]王勇.红旗渠: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J].中国经济周刊,2006,(20).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D]
2015-11-01
张素敏(1981—),女,河南新乡市人,主要从事行政理论与实践、基层治理研究。
D261
A
1671-5330(2015)06-0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