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缓解策略研究

2015-12-17陈燕,夏存霞,曹将栋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高等教育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缓解策略研究

“职业倦怠”这一名词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顿伯格(Freudenberger)在1974年首次提出的。之后,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职业倦怠其实就是一个人长期从事一项工作,逐渐失去工作热情,内心产生厌烦情绪,然后通过行为态度来降低工作效能的一种状态。它一般容易发生在助人行业中,如:教师、警察、律师、医生等。美国麦克古瑞(W.Mc.Guire)主席曾感叹:“教育工作者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新型疾病”,“倦怠的症状正摧残着无数有理想、有追求、有爱心、甘于奉献的教师们”;并预言“如果还不能有效地纠正,将会达到流行的趋势”[1]。他的感叹让人们意识到: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公益职业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而且其职业倦怠状况变得日趋严重。而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由于教育对象、工作环境以及教学目标等的特殊性,他们承受着比其他本科院校教师更大的压力和负担。长时期的压力和负担让高职院校的教师出现了工作热情降低、职业兴趣减退以及个人情感淡漠等不良症状,这些症状正是职业倦怠的典型表现。

1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

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教师群体在面对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越来越大且高校对教师自身职称评定等越来越严格的情形下,自己对所从事的职业教育工作产生的一种消极情感。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1 高校扩招之后整体生源质量的下滑致使高职教师出现严重的身心疲惫感

众所周知,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高职录取分数逐年较低,生源质量有所下滑,这必然增加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难度,进而使高职教师的工作量也不断增加。因为高职学生较本科学生而言行为意识上缺乏更多的自制、自律性,学习上主观能动性较差,且生活中独立和自理能力不足,这必然又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高职教师不仅要忙碌于日常的教学,而且要整日奔波于学生的琐碎事务管理,真所谓“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于是,部分高职教师出现了身体和心理上的急剧疲惫感,常常感到压抑、无助,情绪变得紧张和不安,严重者甚至出现失眠、心慌、内分泌失调等现象。

1.2 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和心理的脆弱导致高职教师出现一定的职业恐惧感

由于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掌握实践教学所必须的操作技能。部分刚工作的年轻教师不能迅速转换角色,准确自我定位,缺乏必要的自我认知,加之学校既定的岗位要求,他们出现恐慌和焦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正确与否,对现行的工作出现了一定的职业恐惧感。据相关文献显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有26.3%的教师表示:如能获得其他行业的工作,即使工资不如现在高,他们也愿意舍弃教师职业;如能有相等的工资待遇,35.5%的教师会考虑转行;如能获得更高的报酬,会有51.9%的教师选择离开讲台[2]。

1.3 学校管理体制的缺陷和奖惩制度的不完善让高职教师缺乏必要的动力感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是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发展中普遍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如师资队伍、办学定位、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模式等都存有问题,有的教师一周有二十几节课,有的新开专业的课程没有对口的专业教师授课,有的行政部门“忙死”,有的管理部门“闲晕”,加上高职院校普遍的“大锅饭”和“有福共享”的管理体制,让很多教师减弱甚至丧失积极向上的动力,觉得“做好做差一个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3]。于是,部分高职教师在工作上出现了“应付了事”、“浑水摸鱼”、“得过且过”的不良状态。

1.4 社会过高的期望值和不成比例的支持力度加剧了高职教师成就的低下感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对教育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未来完全托付给学校和教师,认为:“孩子只听老师的话,只有老师才能改变孩子”、“孩子只要在学校就是安全的”。所以,很多家长在孩子读大学的几年里甚至从来都不和教师有任何的联系,这无形中给予了教师更大的压力。面对的这群学生需要耗费他们更多的精力和心血,而社会、家庭、学生对他们不能给予一个合理的期盼,有的还不屑一顾,瞧不起高职教师,有的甚至诋毁他们的职业道德,这让高职教师们在工作中找不到成就感。所以,他们就开始“疲于应付”,甚至出现了“价值观的改变”或者“信念的放弃”等现象。

由此可见,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当今值得大家共同去探讨的一个严肃话题。因为,它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育环境。

2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2.1 个人原因

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虽说是由其职业的特定性产生,但其自身的认知偏差和不良性格也是导致其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首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春蚕吐丝完美化身”等一些评价让部分高职教师将理想中的教师形象和真实生活中的个人形象完全等同起来,对教师职业产生一种过高的期望,在工作中竭尽全力扮演着理想角色,而超其能力的扮演让高职教师产生高度的焦虑和紧张情绪,随之造成身心的超负荷承载,进而加速了职业倦怠的产生。其次,部分高职教师性格不够开朗,自信心不强,交流与合作能力也欠缺,对自己的优缺点不能正确把握和客观评价,常常出现喜怒无常的情绪和焦虑紧张的状态。

2.2 学校原因

高职院校是一个特定且复杂的组织,因内部组织结构的不同,职业倦怠呈现出显著差异,正常情况下:学校内部组织结构越正规化、标准化、专门化,教师的职业倦怠越低;而内部组织结构越传统化、集权化,教师的职业倦怠越高。良好的工作环境可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反之,不良的环境氛围则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诱发教师的心理不健康[4]。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处于建设高峰期,学校招生生源质量的下滑、教师工作量的超负荷、参与决策权的削减、教学评价体系的机械、日常管理制度的呆板、未来职业发展的局限让很多高职教师出现了教学热情、职业兴趣、工作干劲慢慢减退等一系列职业倦怠行为。

2.3 社会原因

当今,在社会发展的快速转型期间,我国高职教育将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挑战。首先,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对教育的发展又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尤其在高职办学、收费、招生、升学、就业等政策上还存在许多歧视性的不公平现象[5]。其次,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高科技通讯技术均己渗透到高职教育的各个层面,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播者,而更多扮演的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可想而知,在如此背景下的广大高职类教师所承受的压力和面对的困难远远超过了普通高校教师。

3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已越演越烈,这将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帮助高职教师缓解职业倦怠困扰,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笔者分别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如下缓解策略。

3.1 高职教师要正确认识自我,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勇于改变自我

首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高职教师只是普通教师中的一员。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师更多地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担,这让相当一部分高职教师倍感压力,从而出现了片面的自我认知。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的了解,更要正确的认识,不能欺骗自己、排斥自己。高职教师对于高职教育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要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尽自己所能[6]。

其次,高职院校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必须有合乎情理的追求,因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如意,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境遇。教育心理学家张春兴曾指出,有些学生问题的病因根本来源于家庭,而病象却显现于学校,病情甚至恶化于社会,这并非简单的教育失当,而是由多方面的综合原因造成,教师只要完全尽到了责任,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评判[7]。

再次,高职院校教师在工作中扮演着众多的角色,如理论知识传授者、实践技能指导者、心理健康辅导者、生活规章管理者、为人处世楷模者等。因此,高职教师要不断地转换角色,改变自我,并迅速地融入角色之中,做学生的引路者、导航员,这样才能增强抵抗职业倦怠的能力。

3.2 学校要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建立良好的组织氛围,加大对教师的支持

首先,高职院校教师存在着性别、年龄、性格、职称、学历等各种差异,因此不可能用同一标准去评价每一位教师。学校领导应对教师在每个学期中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较科学有效的评价,最好能努力做到六结合[8]: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个人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其次,营造和搭建良好的组织环境氛围是缓解或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一剂良药。同事之间的鼎力协助和默默支持远比其他一切来得重要。Esther R.Gteenglass、Ronald J.Burke和Roman Konarski在研究中发现,同事给予的信息支持(提供某些必备知识)、实践支持(帮助共同完成某项工作) 以及情感支持(给予必要的安慰鼓励)能增强教师对工作情境的控制和把握[9]。

再次,学校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支持改良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很重要的方面。学校的支持可以通过加大硬件投入、改善教学和文体生活设施、美化校园、提高薪金待遇、拓宽进修和发展渠道来实现。事实证明,教师在缓解职业倦怠时更多倾向于寻求支撑,而学校的支撑犹如一把“大伞”,是解决教师实际问题和后顾之忧的有力保障。

3.3 社会方面要积极优化舆论,倡导新型职业价值观,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

首先,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那么他的能力肯定是有限的。因此,社会大众应对教师抱有合理的期盼。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相比的确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并不是一些人眼中的“二、三流教育”,高职教育只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它同样也需要有积极的社会舆论,这样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办学、招生和就业,高职教师也会随之产生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

其次,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部分高职教师的价值取向也开始多样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逐渐出现,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分配不均的出现,高职教师更要倡导新型的职业价值观,只有正确看待教育工作,不攀比、不嫉妒,以桃李满天下、幸福千万家为荣,才能培养更多的国家栋梁。

再次,通过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着实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地位,稳步推进高职类教师群体专业化、专家化进程。并从根本上走入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工作,维护他们的权益,保护他们的职业积极性,让社会形成一种对高职教师秉承信任和公共支持的良好氛围,增强他们的内在自尊感和职业认同感,提升他们的幸福归属感和奉献价值感[10]。

参考文献:

[1]Farber B.A.. Crisis in education :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eacher[M].San Francisco:Jossey Bass,1991:36—47.

[2]李永鑫,杨淑芸.教师工作倦怠及其干预[J].当代教育科学,2004(21):55—57.

[3]李翠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0.

[4]林文瑞.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39(6):136—139.

[5]韩园林.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以某高职院校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

[6]高云崇.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探析[J].船舶职业教育,2014,2(1):64—65.

[7]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56—157.

[8]陆晓燕,刘要悟.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一般成因及干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2(9):23—24.

[9]Susanne·Carter.Teachers Stress and Burnout[J].Organizing Systems to Support Competent 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and Youth,1994(3):35—36.

[10]吴文玉.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

(责任编辑:窦静)

陈燕,夏存霞,曹将栋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10)

摘要:目前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已呈现蔓延状态,这已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教师职业倦怠对高职院校建设发展关键时期的负面影响,文章从身心疲惫感、职业恐惧感、缺乏动力感、成就低下感四个方面归纳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并通过对其产生的原因从个人、学校和社会等方面进行剖析,提出了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以应对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缓解策略

Abstract:Job burnou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spread gradually in many cities, which hinde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it is necessary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In this paper, several manifestations are concluded, such as physical and mental fatigue, vocational fear, lack of motivation and low achievement. The reasons of these burnout manifestations are analyzed thoroughly from the levels of individual, colleges, society, etc. Some effective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relieve the current status, which will be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ob burnout; relieving strategy

作者简介:陈燕(1982—),女,江苏南通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基金项目:2014年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社会心理学视阈下高职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HYJY∕2014C08)

收稿日期:2014—12—25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536(2015)01—0052—04

猜你喜欢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高等教育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浅谈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