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赛珍珠作品的间性诗学及其获奖的当代意义
2015-12-17蒋飞燕
试论赛珍珠作品的间性诗学及其获奖的当代意义
在赛珍珠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对异质文化做到了主客观的相互介入,从主体间性的角度以中国人的视角展现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活生生的中国;文本的间性特色则让她创作出了一个充满异国情调但更加真实的双重中国形象。她的作品从平等的观念出发,在差异的基础上表达和对话。在间性丛生的全球化语境中,赛珍珠的独特创作揭示出了在多元共生的语境中众多文化该如何相处。
1赛珍珠作品的间性诗学
沃勒斯坦认为世界史不是向着同质趋势而是向着差异趋势发展的,所以世界文学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不同文化建构的过程。而间性诗学是“立足于文化之间、文本之间、主体之间、话语之间的交叠互动的空间关系”[1],“关注世界文学中不同时代、国别、语言文化,尤其是不同文学艺术的复杂多元、开放互动的生成关系,以及边界裂变、视界融合的增殖性。”[2]
诺贝尔文学奖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设立的诺贝尔奖中的一个奖项。根据诺贝尔的个人遗嘱,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在世界文学中有突出贡献的作家——“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有三十多名作者,其中有的已经是成就卓越的大家,如意大利哲学家及历史学家克罗齐、英国小说家郝胥黎,还有三位日后获得该奖项的作家,但最后,赛珍珠获得了该奖。可以说她的获奖与其作品的间性诗学特质是分不开的。
从马可·波罗之后,西方人就开始书写中国和中国人,但他们所书写和描述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都是不够真实的,呈现出来的是不同程度的变形和扭曲。赛珍珠与他们不同,她紧紧扎根于中国的大地,没有远离农民,没有远离普通百姓。主体间性认为主体与主体处于对话交流、作用影响和融合生成的动态过程中。由于赛珍珠独特的经历,深刻地认识到主体间应该进行相互对话、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所以在赛珍珠的中国题材作品中,她总是力图以中国人的标准或者中国人的身份来进行书写和描述。她第一次在小说中通过一个中国人王龙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中国世界,确切地说是一个乡土中国,这种尝试是成功的。赛珍珠为两代美国人塑造了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是赛珍珠首先在西方文学中让人们听到了亚洲近乎真实的声音,是她向美国读者介绍了长期被忽视的中国和中国人民。
赛珍珠在小说中描述了中国社会的迷信、裹脚、嗜烟等恶习,同时,由于赛珍珠对中国的普通民众有着深刻的了解,她又塑造出了坚韧、吃苦耐劳的中国普通民众形象,赛珍珠文本的间性特色让她创作出了一个双重的中国形象。正是由于赛珍珠创作的中国题材小说跨越了东西方文化间的鸿沟,写出了之前书写中国的西方作家所没有体现的东西,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中国,为西方描绘了一个充满人性的中华民族,有力地改变了西方作家描绘的东方形象,使西方读者能用一种尊重、理解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东方文明古国,进而体会和理解中华民族。赛珍珠的作品是西方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和中国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渠道。
边界所产生的差异的居间形式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文化身份,由于赛珍珠对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传统都有深刻的领悟,她的文化混杂的间性身份让她在看待东西方文化时有一种独到的见解,能够发出自己真实而独特的声音。她没有带着偏见来区分东西方文化,而是觉得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相遇时需要相互的宽容,各自的声音都应该被表达和被倾听。赛珍珠在她创作的作品中,从平等的观念出发,在差异的基础上对话和表达自己,强调对中国本土审美传统特色和文化艺术的珍视,以及对异质文化保持宽容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在弥散的文化空间找寻到自己的位置,在众声喧哗的杂语中听到自己和别人的声音。
2赛珍珠获奖的当代意义
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就一直受到一些人的质疑,有人认为她的作品根本不具备那么高的艺术水平,她的获奖名不副实。然而在当下文化交叠、间性丛生的全球化语境中,赛珍珠的独特创作早就揭示出在这样多元共生的语境中众多文化该如何相处。从这一点上来说,赛珍珠的获奖是实至名归的,而且她的很多观点具有前瞻性。
第一,赛珍珠创作的中国题材小说的出版收到了良好的反馈,改变了当时出版界对于中国题材作品的普遍偏见,开辟了中国题材作品的新天地。1992年,在赛珍珠百年诞辰国际研讨会上,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 )赞赏赛珍珠通过文学作品使西方人第一次听到了亚洲人近乎真实的声音。汤亭亭说赛珍珠通过运用移情手法和同情之心塑造了一批中国人物形象,“正是通过这些形象,赛珍珠为我解释了我自己的父母,她向我展示了我们的祖先和我们的生存环境”。[3]
第二,赛珍珠的创作提倡在多元共生的文化语境中保持各自文化的独特性,在差异中和谐共处。多元文化之间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存在困难,但不同文化的接触将无可避免,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认知与互为补充,将变得必要和重要。全球化一方面需要加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注意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接轨;另一方面又需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要求各民族保护好自己的文化特色。
在全球化语境的今天,赛珍珠的跨文化创作必然引起新的关注。通过对赛珍珠作品的解读,我们会发现“她教会我们对异质文化做历史的思考,认识对方的传统,寻找价值观上的共同点,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开放型和提倡虚心学习的精神。”[4]赛珍珠不希望将来各民族的文化趋同,认为如果是这样的话,世界将变得非常的单调贫乏。赛珍珠认为对于我们的不同点,应当互相了解,或者是互相敬重,而对于我们这些不同点的存在权利应该加以保护,她为异质文化双向认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对于如何跨越狭隘的种族中心观,在文化的相对性与普遍性之间寻找一种平衡,那便是“寻异求和”,在差异中求得和谐。
第三,学会以他者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自我,从而激发各自的文化创造力。作为个体的人,必然会受到空间的限制而无法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需要有一个“他者”,也就是一个“参照系”,从外界来观察自身,在比较中重新认识自我。赛珍珠被看成一个文化混血儿和文化边缘人,对于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她都是一个“他者”。她充分利用了这一位置,努力在这两个世界和两种文化之间充当媒介。她的作品既以西方文化为参照,陈述了东方的文化言说,又以东方文化为基点,为西方文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财富。将他种文化当作另一个自我,以他者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自己,从而体现出文学与文化之间消弭隔阂、相互理解、相互渗透、相互建构的关系,激发出各自的文化创造力。正如韩素音所说的“我已经建起了一些桥梁,许多人通过这些桥梁可以从一种文明进入另一种文明,从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从一种思维方式进入另一种思维方式。”[5]
“和而不同”的命题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和而不同”认为世界万物虽各不相同却是相互关联的,“和”的本义是要探讨不同因素在不同的关系网络中将如何共处。而“和”的主要精神是要协调“不同”,以便所有事物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从而又产生新的事物,而这新的事物又与其他事物构成新的不同,所有的不同最后又构成了一个更大的和谐。“和而不同”既要求在不同的文化里寻找一致的地方,又要在已有的和谐一致中分解出差别和不同。
3结语
赛珍珠的跨文化创作和孔子的“和而不同”的理念不谋而合。“和而不同”要求不同文化保持各自的差异,又要求彼此对话交流、和谐并进、共同发展。赛珍珠主张众多的文化应该拥有平等的地位和相同的价值,应该看到不同的文化有自己的内在价值,不应该将某种文化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他种文化,尊重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相互理解、和睦相处。她强调在保持各自主体性的同时在杂语中相互启发,相互发展。赛珍珠的获奖在当今多元共生的全球化语境中,揭示出了“和而不同”应是全球化文学的理想。
参考文献:
[1][2]麦永雄.多元文化时代的间性诗学与世界文学观念(笔谈)[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6):3.
[3][美]彼德·康.赛珍珠传[M].刘海平,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5.
[4]卜松山.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0:95—122.
[5]张弘,等.跨越太平洋的雨虹[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20.
(责任编辑:杨阳)
蒋飞燕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摘要:赛珍珠的跨文化创作具有间性诗学的特质,从间性诗学的角度分析赛珍珠获奖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赛珍珠的获奖在当今多元共生的全球化语境中,揭示出了和而不同应是全球化文学的理想。
关键词:间性诗学;赛珍珠;和而不同
Abstract:The cross-cultural creation of Pearl S. Buck has the feature called Inter Poetics. Analyzing the cause of Pearl S. Buck’s awarding on the Inter Poetics perspective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Pearl S. Buck’s awarding reveals that agreeable and different should be ideal globalization literature.
Key words:Inter Poetics; Pearl S. Buck; agreeable and different
作者简介:蒋飞燕(1983—),女,广西来宾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收稿日期:2014—10—15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536(2015)01—0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