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科技文化及其建设
2015-12-17何奎
论生态科技文化及其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经济水平日益提高,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当今,人类却遇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等一些不期而遇的难题。可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双重效应。党中央在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总要求的同时,还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1]。生态科技文化正是我们党为了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因此,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生态科技文化的内涵分析
何谓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人们对此表述不一,见仁见智。在笔者看来,最为准确的阐述当属黎德扬对文化所作的界定。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相统一的活动过程[2]。其中,所谓人化则是指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给外界的能动性。所谓化人是指文化对人的意义和影响。正是由于人化和化人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文化不仅得以延续和传播,而且还能够进化和发展。
生态科技文化有两种理解:一是生态科技的文化,这种意义上的生态科技文化属于科技文化的一个分支;二是生态的科技文化。笔者比较赞同后一种对生态科技文化的理解。
生态科技文化是将生态文明和生态价值的概念引入到科技文化研究与实践中,既强调大多数人的利益,又强调保护自然,最终实现 “人—社会—自然”这样一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而达到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
2建设生态科技文化的现实必要性
2.1 生态科技文化是生态文明与科技文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科技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精神积淀,是人类不断觉醒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生态科技文化作为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理性结晶,既提升了文化的科学技术含量,又增强了科学技术的文化气息,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3]。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人类对生态的保护,归根到底是基于维护和创造人类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源于现代工业化文明对绿色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对回归自然的爱慕与向往,它是“现代性危机”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在“类同一性”原则支配下对自身行为反思的必然结果,是对工业文明的积极扬弃[4]。当今世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只有使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于生态科技文化相对匮乏的中国而言,将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的结合是时代的呼唤。因此,生态科技文化是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生态科技文化,弘扬生态科技文化,努力把生态科技文化有机地融入现代文化之中,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历史性课题。
2.2 生态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成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逻辑展开
科技文化是伴随着近代科技的兴起而形成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中国科技文化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科技文化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和发展科技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研究中国科技文化发展战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经济领域的一场变革,也是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其他领域的一次重大调整。生态科技文化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发展的动力。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成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生态科技文化的应有之义,特别是将生态的科技文化融入到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成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在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质,潜移默化中发挥其他文化无与伦比的作用,成为现代文化建设的先导。因此,生态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成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逻辑展开。
3建设生态科技文化的基本路径
3.1 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
当前,许多人已经深刻认识到了造成社会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真正原因,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防止人们将科学技术滥用,将科技项目置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努力改变人们过去陈旧的科学技术观念,建立基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
随着人们对社会进步、生态和谐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性的深入认识,一种崭新的、能够与维持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技发展观有效形成并为人们所全面接受。这样一种全新的科技价值观是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努力关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关注科学发展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基础,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将注重科学技术在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按照生态文化丛林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向来进行科学技术的深入开发、利用和研究。
生态科技观的建立,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第二,利用网络、电视媒体技术加强宣传力度。生态价值观努力寻求将科学技术作为当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手段来开发,以科学技术的方式方法来使人们的发展建立在有效整合资源和环境得以保护的前提下。
3.2 在宣传思想文化教育工作中不断推进生态科技文化传播
当前,我国面临人口较多、资源缺乏、经济相对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境况。严格来说,我国当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实际上是国民的意识危机。人们要保护我们共同面对的又赖以存在的地球,必须从以自我为中心和物质利益至上的意识当中解脱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彻底抛弃那些“反自然”的存在方式,创建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需求,最终能做到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能切实地对自然进行保护,从而达到兼顾人类生存发展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实现和谐与统一。人们如果能集中最大的力量去培养和完善人,而这种人又会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争取个人和集体利益的解脱,这种教育就可以对改变社会和使社会具有人性做出巨大的贡献。生态科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宣传思想文化教育的工作,我们只有将生态科技文化与宣传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相结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科技文化素养,从而达到增强人们努力发展社会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社会大力倡导群众性生态科技文化活动。人们在强化公共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特别体现生态发展的要求、将生态科技文化的理念融入到群众性文艺活动中,不断更新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开展“社区生态科技文化艺术节”、“生态科技节”等广大群众参与和喜爱的文化项目,努力将生态科技文化知识渗透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中,让广大的老百姓在参与中能得到熏陶进而陶冶自身的生态文明情操,在文艺活动中提升自身的生态科技文化素质。
大力发展生态科技文化产业。生态科技文化产业是一种以精神文化产品为依托,努力向消费者传播健康、文明、积极、有益的朝阳产业,是一种低消耗、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3.3 生态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首先,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对生态科技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评价系统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其次,建立的这个体系应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评价体系必须适合生态科技发展方向、具有远瞻性,最终能够真正解决生态科技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麻烦;最后,生态环境评价过程主要是看该技术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是否产生了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
生态科技日渐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这种变化是基于人类思想观念的重大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通过新的生态科技观的建立,生态科技文化的教育普及和强化、科技成果的生态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生态科技文化必将得以高度弘扬。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35.
[2]黎德扬.略论文化及科学技术文化[J].江汉论坛,1997(12):35.
[3]杨怀中.科技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93.
[4]王浩斌.生态文明视阈中的和谐社会建构[J].新疆社会科学,2006(2):13.
[5]夏劲.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科技文化发展战略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2.
(责任编辑:吴之)
何奎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327)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双重效应。从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当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建设生态科技文化有着急迫的现实必要性。文章在分析建设生态科技文化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科技文化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文明;建设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double eff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ulture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it’s of urgent ne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Based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it.
Key Words:ec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何奎(1983—),男,湖北咸宁人,宁波大红鹰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4—11—15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536(2015)01—0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