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防控对策
2015-12-17罗志梁沙县林业局福建沙县365500
罗志梁 (沙县林业局,福建沙县 365500)
沙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防控对策
罗志梁(沙县林业局,福建沙县 365500)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性,特别是绿色生态居住环境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生活坏境。构建科学和谐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十分必要。因此,掌握本地的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情况、发生发展规律,建立与之相适宜的系统的科学防控体系和长效控制手段,对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1],达到绿色生态县建设、实现林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此,笔者系统分析了沙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规律,指出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该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旨在为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1沙县基本概况
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北,地理坐标为26°06′~26°41′ N、 117°32′~118°06′ E,地处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闽江支流——沙溪的下游,沙溪横贯全境,地势由两侧向中间倾斜,东南部与西北部属中山,中部属低山丘陵。全境总面积为1 815.00 km2,辖6镇4乡2个街道和2个省级开发区、183个村(居)委会,总人口26.65万人。辖区南北长为64.50 km,东西宽为58.25 km,土地总面积为1 815.09 km2,其中陆地面积为1 780.83 km2,水域面积为34.26 km2,沙县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春秋平分,冬长夏短,干湿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5.6~19.6 ℃,极端最低气温为-7.1 ℃,极端最高气温为40.1 ℃,≥10 ℃积温为4 478.0~5 859.2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877.7 h,全年无霜期为245~278 d,年平均降水量为1 510~1 840 mm。境内山脉纵横,丘陵起伏,山间小盆地错落其间。沙县中山面积约占全县山地总面积的20%,平均海拔为900 m左右;低山占30%,海拔为500~800 m;高丘陵占40%,海拔为250~500 m;低丘陵占10%,海拔为50~250 m。地形复杂,山峦起伏,为沙县农业、林业生产提供有利条件,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有耕地面积为13 240.00 hm2,林地面积为147 730.00 hm2,是国家南方重点林区县和福建省竹子重点产区,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147 700.00 hm2,有林地面积为136 500.00 hm2,疏林地面积为186.67 hm2,无林地面积为5 273.33 hm2,未成林地面积为4 126.67 hm2,灌木林地面积为1 620.00 hm2。森林覆盖率为75.9%,绿化程度为93.2%,森林蓄积量为1 201.0万m3,活立木蓄积量为117 289.4万m3,竹林面积为28 866.67 hm2,立竹量达4 796.87万株。生态公益林面积为35 306.67 hm2,其中,国家级公益林面积为27 286.67 hm2。主要树种为杉木、马尾松、毛竹、木荷、乳源木莲等。有全国唯一楠木自然保护区罗卜岩。
2林业有害生物主要种类和危害情况
近年来,沙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日趋严峻,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各种林业有害生物对林木的健康生长构成严重威胁,主要为害种类有24种,其中以为害马尾松林的马尾松毛虫、波纹杂毛虫以及为害毛竹的刚竹毒蛾、竹蝗、竹镂舟蛾最严重。每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达47 258.0万hm2,为害面积达28 327.64 hm2,有相当一部分林木枯死,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生态坏境造成严重影响。
2.1主发种群主要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有:首先是马尾松毛虫、波纹杂毛虫发生最严重,全县各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生面积达14 351.00 hm2,对马尾松林的生长构成重大威胁;其次是刚竹毒蛾、黄脊竹蝗、青脊竹蝗、竹镂舟蛾,全县所有的毛竹林均不同程度地遭受到这几种害虫的危害,发生面积达22 136.00 hm2,为害面积达15 322.00 hm2,造成相当一部分新竹枯死,对毛竹林的生长构成严重威胁。另外,杉梢小卷蛾、杉木炭疽病严重影响着杉木林分的健康生长;黄刺蛾、栎黄掌舟蛾、扁刺蛾、褐边绿刺蛾、毒蛾等取食各种阔叶林和行道树的叶片,造成相当数量的树木枯死。
2.2次发种群次生有害生物在沙县暴发成灾,由于不合理的经营、防治措施干扰和气候条件的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每年有几百至上千公顷森林受灾,次生有害生物主要有竹小斑蛾、竹叶螨、杉木缩顶病、杉木瘁倒病、介壳虫等。
2.3偶发种群有一部分有害生物在特殊年份、特定的个别林分偶然发生为害,突发性强,来势凶猛,危害严重,经防治后能得到控制,不会连年发生,也不会造成大面积的危害。该类病虫害主要是竹广肩小蜂、松叶蜂、松针金龟、卵园蝽、樟叶蜂、淡竹毒蛾、黑竹缘蝽、煤污病等。
3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为害原因分析
3.1气候因子受全球气候条件的影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较严重。持续的暖冬使林业有害生物滞育期变短,为害时间变长,害虫越冬时死亡率降低,越冬基数增加,世代重叠现象加重,春季雨水多且阴湿,给病菌提供良好的繁殖条件,夏、秋季持续干旱导致气温升高、土壤水分不足、林木树势衰弱,造成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时期提前和为害面积的大幅增加,一些喜阳耐旱的林业有害生物在旱灾后出现暴发或突发的态势。冬季持续干旱,气温偏高,致使林木树势衰弱,降低了林分自身抵御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能力,增加了有害生物发生的可能性。其次雨雪冰冻灾害导致天敌大量死亡,失去天敌控制,病虫害大量繁殖,死亡率低,病虫数量激增,易导致病虫害大面积暴发。
3.2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由于受政策导向和利益驱使,近年来大面积营造速生丰产林,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人为砍伐毛竹林中的阔叶树,造成沙县森林,主要是马尾松、杉木、毛竹纯林面积的锐减。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纯林的增加,致使纯林集中连片,地被物少,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等级较低,林分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急剧下降,自然条件十分适宜有害生物种群繁育,在综合因素作用下非常有利于有害生物种群上升发展,有害生物在短时间内极其容易暴发成灾,如马尾松毛虫、波纹杂毛虫、刚竹毒蛾、竹蝗、竹镂舟蛾等。同时产业的发展和造林绿化面积的增加为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沙县近年来造林工程项目较多,如四绿工程、退耕还林、产业项目等,在造林绿化面积不断增加和林业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有害生物的发生面积和种类也在不断扩大和增加,一些新的有害生物种类不但增加了防治难度,而且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3.3人为传播导致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沙县交通便利,经济活跃,经贸交往频繁、旅游业的兴起以及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威胁也随之增长,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极易通过木质包装箱、电缆盘、苗木花卉、各种交通工具等携带传入沙县并蔓延成灾,威胁沙县的生物多样性,甚至引起当地物种的消失和灭绝,破坏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2]。
3.4预测预报网络建设不完善病虫害调查是综合治理工作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最重要手段,是一切工作开始的前提。病虫情调查数据的精确度是以后各项工作能否取得预期结果的保证,同时又是病虫害测报的基础。目前,沙县测报网络建设不完善,测报点布设不合理,林农的测报意识不强,只是发现林木被有害生物为害造成明显的被害状后,森林病虫害发生严重时找森防部门,要求帮其防治,或自行购买药剂防治,此时往往已错过最佳防治时期。
3.5盲目滥用防治药剂在林分受到有害生物为害造成明显被害状后,由于急于控制有害生物,林农往往盲目使用药剂,甚至采用剧毒化学药剂,从而造成杀死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死林分中有益生物,使林分自身抵御能力下降或消失,破坏了林分的生态环境,造成有害生物“年年防,年年为害”的现象[3]。
3.6林农的防控意识差,社会化防治服务组织不健全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后,林木权属比较分散,林农全局观念和意识较差,在发生有害生物为害时,你防他不防,导致防控效果不理想[4]。有害生物防治需要专业化防治人员和必备的器械,沙县目前尚未有专业化防治组织,在有害生物的防治上存在专业力量不足和器械比较落后的问题。
4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4.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监测网络加大基层林业专业人员的培养,增加专业施设和设备,以适应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需要。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工作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基础[5]。要根据气象资料和有害生物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地确定该辖区内主要监测对象,组织开展监测及调查工作。对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和预测,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社会发布各类短期和中长期病虫情预报及预警,有效地服务于生产,为适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沙县属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点,与现有的中心测报点形成一个完整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网络,通过各级监测点的建设,定期和适时向全县发出林业有害生物预报,切实加大监测服务于生产的力度,促进该县测报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4.2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严把检疫关加强公路、铁路、通信、电力、林业等各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加大对进入辖区林业植物的检疫力度,特别是对调入的松科植物进行严格检疫检查。根据防控工作的需要在主要的通道关口设立关卡,对进出森林植物及其产品依法进行检疫检查,严把进出关。加大对车站、机场、林产品市场、花木市场、种苗繁育基地、木材加工厂、木材集散地、矿山、建筑工地等重点单位的检疫检查执法力度,及时制止和依法查处各种违反检疫法规的行为。
4.3开展防治新技术的研究及运用推广,提高无公害防治率针对各类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结合工作实际,适时以现场会、培训班、科技宣传、试验示范和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来开展多形式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培训推广活动,不断提高森防人员的业务素质、林农的防控意识及防治技术,引导林农开展联防联治,提高防治成效。倡导营造混交林、阔叶林,以加强林分结构,保持林分的生物多样性;大力提倡开展无公害防治,引导林农使用无公害药剂,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建立较强的抵御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森林生态系统。
4.4建立重大有害生物应急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应急反应体系,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往往具有暴发性、毁灭性、突发性的入侵与掠夺特性,一旦入侵,极难控制,不仅对林业生产造
成毁灭性打击,极大地破坏本土生物资源,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可逆转。因此,要逐级建立政府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重大有害生物应急防控指挥机构,制定应急预案,储备应急物资,提高应急防控能力。控制有害生物暴发性成灾,有效降低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危害。
4.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工作氛围要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宣传工作要先行和到位。既要向全社会宣传,取得理解,又要向领导宣传,取得支持。要加强森防信息量的报送,及时向相关网站和媒体投稿,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营造“政府主导、林业牵头、多部门配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为森防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4.6加强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按照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自我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要求,着力构建以公共服务管理机构为支撑、社会防治服务组织为主体、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现代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体系。采取多渠道并举、多种防治服务形式并存的模式,组建以政府和林业部门为主导的专业化防治队伍,扶持和引导建立多种形式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服务组织,努力提高专业技术和专业防治人员的指导水平。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达到优势互补,取得最佳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增订本)[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948-953.
[2] 国家森防总站.中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战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 杨伟红.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林业科技,2011,40(4):63-64.
[4] 李青松,才玉石,孙玉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森林病虫,2012,31(1):42-45.
[5] 杨先庭.浅谈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2(4):55.
摘要结合沙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和防治的历史资料,系统分析了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主要原因,探讨了林业有害生物未来的发生趋势,指出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沙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规律;综合治理;无公害防治;防控对策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Forest Pest in Shaxian County
LUO Zhi-liang(Forestry Bureau of Shaxian County, Shaxian, Fujian 365500)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historical data of forestry pest occurrence and control in Shaxian County, the main reasons of forest pests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orest pests in the future was discusse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forest pes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ere revealed, on the basis of this, several control measures for forest pest in Shaxian Count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Forest pest; Occurrence regularity;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Pollution-free contro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收稿日期2015-04-30
作者简介罗志梁(1972- ),男,福建沙县人,工程师,从事森林资源培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林业科技推广研究。
中图分类号S 71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5)18-1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