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逆向物流推动耐用消费品翻新模式的循环利用
2015-12-17李晓栋
李晓栋,李 力
(1.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550;2.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550)
一、引 言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一个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也是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对它的流行定义是:“将废品变为可再利用材料的过程”。[1]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是指与传统供应链反向,为价值恢复或处置合理而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消费市场到起始点的有效实际流动所进行的计划、管理和控制过程。[1]“逆向物流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必要手段,只有构建起顺畅的逆向物流,才能形成封闭的循环流程,物质才能高效、低成本循环、否则循环链将断裂,循环经济将不能实现。”[2]这表明了逆向物流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根据定义,逆向物流的目的是“价值恢复”,循环利用的目的是“变废为宝”。“价值恢复”是从社会和价值属性的角度来分析的,“变废为宝”是从其物理和环保属性的角度来分析的。一方面,如果没有逆向物流完成价值恢复,循环利用实现变废为宝是缺少利益驱动的,在市场环境下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循环利用的技术支持,那么逆向物流的价值恢复也将失去物质载体,成为无米之炊。因而,如何通过供应链管理将二者紧密结合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耐用消费品翻新模式循环利用的实现方式
消费品在被消费者使用废弃后,如果不进行循环利用,将通过填埋、焚烧等垃圾处理流程,导致废弃物发生化学变化,分解后排放到自然界,造成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大循环。这种大循环是原始的物质形态循环,达不到市场价值恢复的目的。而循环利用使废旧消费品通过逆向物流返回到生产企业,经加工后变为原材料、半成品甚至成品,重新进入市场,形成没有自然物质循环的小循环,这种小循环自始至终是商品形态的循环,能够达到部分或全部恢复市场价值的目的。
传统的循环利用是对废弃材料的回炉重铸再生产,例如收集废弃的塑料、橡胶、钢铁制品,通过损坏原商品形状,利用提取的化学元素重新生产出新材料。这种原料再生仅仅恢复了商品价值的原料部分,即可回收材料本身的价值,其对象大多为各种包装材料或一次性用品等非耐用消费品。另外一种是目前还处于构想阶段的非典型的商品翻新模式的循环利用,它并非将废旧商品直接还原为原材料本身,而是借助反向生产技术将废旧商品通过反向加工使其回到生产工序的前一个状态,并以此作为原材料投入生产。反向生产可以理解为与正常生产中某工序作用相反的生产,反向生产后的原废旧耐用消费品将成为可被重新生产为成品的半成品。例如将过时废旧的服装反向加工成为布料,再以此生产新衣;或将过期的布料进行反向加工成为棉线,再以此生产布料;将超过使用寿命的汽车拆卸为零部件消除磨损,再以此组装新车;将用尽的电池取出电池液,再以此生产新电池等等。与原材料回收相比,这种消费品翻新模式的循环利用能够恢复更多的市场价值,其利用对象大多为结构复杂、工序繁多、价值较高的耐用消费品,反向加工是技术前提。
三、逆向物流实现了发展耐用消费品翻新模式循环利用的先决条件
快递服务业是电子商务得以迅速发展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同样,耐用消费品翻新模式循环利用的实施需要逆向物流的支持。对于耐用消费品翻新模式循环利用来说,形成价值体系、集中消费市场、内化外部收益、完善回收网络是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四个先决条件。而它们的实现,需要可靠的供应链以及合理的价值链营造出一个有效的逆向物流网络。
先决条件一:形成价值体系。逆向物流能够通过“价值恢复”为耐用消费品循环利用提供市场,其途径就是达成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共识。在三方均能受益的情况下推进耐用消费品循环利用,扩大逆向物流的规模,构建绿色、双向和简化的新型供应链。[3]生产企业利益在于:回收的耐用消费品中蕴藏了使用过程中消费者行为偏好等信息,生产企业可以对这些反馈信息运用大数据理论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其产品和服务进行改进;逆向物流使商品在消费者与生产企业之间双向流通,增进了消费者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培养品牌忠诚度和节约广告投入;通过变废为宝降低成本,并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动力。消费者利益在于:获得经济补偿和保持消费习惯。逆向物流的发起者是消费者,但只有当消费者受到利益驱动时才会发起。生产企业应当依据耐用消费品的回收价值对消费者进行经济补偿;或生产企业制定条款要求消费者只有在返回使用过的产品后才能优惠购买相同产品。由于在商品质量差别不大的条件下,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熟悉的同一品牌的产品,为了保持自己的消费习惯,消费者往往愿意接受上述条款。政府利益在于:具有节能和环保巨大潜能的逆向物流是政府所倡导的绿色供应链的关键。“绿色”要求控制排放,供应链中任何一个节点都不能超标排放。“双向”要求供应链由直线到环形的转变。除食品等有机物外,对于绝大部分耐用商品都应当避免采用排放到自然界的大循环方式,而是采用消费者与生产企业之间的小循环方式。“安全”要求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降低断裂风险。行业内部应该尽量减少供应链纵向中的节点,减少不必要的半成品流通,同时增加供应链的横向宽度,在同一节点引入备用供应商,形成具有竞争特点的协作关系。缩短供应链使不可靠供应商的数量减少,供应链断裂的风险也会降低。拓宽供应链能使一个节点上不再只有唯一的供应商,当一个供应商发生问题时,供应链可以依靠它的平行供应商。另外,实施逆向物流有利于政府建立“谁节约资源,谁就能从节约的价值中得到报酬”的市场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节约资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为社会树立环保意识,减轻政府的环境和资源压力,促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收获社会效益。
先决条件二:集中消费市场。我国人口密度大且相对集中,可回收耐用消费品大量集中出现是我国发展逆向物流的优势。在正向物流中,流通路线是从集中到分散,流通渠道是从单一到复杂,越到下游,商品所经历的增值环节越多,商品的流动轨迹就越发难以预测和控制,供应链形似一个单头多尾的八爪鱼。通常消费者购买新品比回收废旧品的心情更迫切,会更主动地集中到销售渠道中来,回收的实际操作难度要大于销售,因而逆向物流的流通特点并不是正向物流的简单反向,逆向物流的上游相比正向物流的下游将更为复杂,其发展的理想环境应该是人口密集、消费集中的城镇。逆向物流应该在原正向物流销售网络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上游,改造下游”的强化,即基本保留原销售网络的上游组织,筛选重组其下游组织。销售网络的上游实体(高级零售商)数量较少,而且距离最终消费者比较远,形式相对统一;然而销售网络的下游实体(商铺门店)数量众多且形式多样,销量和稳定性参差不齐,可以是百货商店、连锁超市、专卖店,也可以是街边小店甚至是流动商贩,它们当中只有那些销售量大且运营稳定的才有能力成为回收站。如果同种商品在某地没有巨大的市场,不能形成大量密集消费,那么将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终端销售商承担起回收站的角色。因此,集中的消费便于逆向物流的实施,也为循环利用提供充足稳定的原料,成为实现耐用消费品翻新模式循环利用的一个先决条件。
先决条件三:内化外部收益。耐用消费品的循环利用产生两方面外部收益:一是环保收益,循环利用降低了直接向自然环境投放的垃圾,节省了收集和处理垃圾所需的费用。自然环境的改善也将带来各种额外收益,如垃圾填埋场改造为生态公园产生旅游收益等。由于这些收益基本上归政府等第三方所有,对于厂商来说是外部的收益,而政府也会通过税收补贴等方式对循环利用的外部收益给予兑现,这就是外部收益内部化。[4]二是信息收益,生产商在利用逆向物流回收耐用消费品的过程中,不但加强了与消费者的交流,培养了品牌忠诚度,扩大了影响力,同时也收集到大量有关消费偏好、市场需求等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并从中受益,这些收益对厂商来说是无形的,也是外部收益的一种,也应当对其内化并兑现成经济收益。
先决条件四:完善回收网络。我国交通拥挤,通行费和油价造成单位运输成本极高,循环利用的实现必须依靠高效的逆向物流。正向物流中的“最后一公里送货到家”在逆向物流中转变成为了“第一公里回收”,它完成了废旧耐用消费品从消费者到最末端回收点的转移,是废旧品通过逆向物流回流到工厂进行翻新模式逆向生产的第一步,是整个逆向物流中单位运输成本最高的部分,也是实现循环利用的关键。根据参与回收企业的类型和数量,可将逆向物流“第一公里回收”划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原销售渠道回收”,即消费者只能将该耐用消费品返还到出售它的零售经销商。此方案优点是便于管理和统计,无须构建复杂的回收网络,零售商与客户结合更为紧密。缺点是参与回收的企业范围窄,回收渠道单一,消费者无法就近选择回收点,如果是异地购买的耐用消费品且本地没有该零售商连锁店的,消费者将不得不采取邮寄方式。第二种模式“经销商联合回收”,即消费者可就近返还到销售该商品的任一零售经销商。本方案优点是增加了回收点数量,方便了消费者,缺点是零售商所回收的各种消费品数量将与本店销售数量不一致,因而对某种消费品而言,逆向物流回收网络的流量分布将会变得难以预测,不利于运力统筹安排。第三种模式“各类销售终端联合回收”,即消费者可以就近返还到任何零售商及其连锁店,无论该零售商是否经销这种商品。此时参与回收的企业范围最宽。本方案优点是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了回收点数量,回收路程最短,将回收的物流成本降到最低。缺点是由于零售商需要回收它所不销售和不熟悉的耐用消费品,不利于回收过程中的品质监管,同时也增加了管理和统计的难度。增加回收点数量意味着分散回收量,造成末端节点海量化,小批量多批次必然降低规模效益。
四、耐用消费品翻新模式循环利用对逆向物流的优化作用
逆向物流在为翻新模式循环利用提供生存土壤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进化以适应循环利用的发展。循环利用的反作用包括构建厂商与消费者之间新型关系,为逆向物流提供市场机遇等。下文分别从物流平衡、信息共享和价值共识三个方面论述在耐用消费品翻新模式循环利用实施后,逆向物流将如何得到优化,实现其新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逆向物流将平衡双向运量。翻新模式循环利用的实施,将改变耐用消费品从生产厂商向消费者单向流动的状况,回收过程有助于物流双向平衡。反方向上的物流业务量会由此明显增大,但不会对现有物流网络带来过大压力,因为逆向物流可以有效利用原有物流网络中由于方向不平衡所造成的浪费。同时,伴随电子商务等新型零售模式的蓬勃发展,消费者在物流中也将由被动接受方逐渐转变为主动发起方,由跟随者逐渐转变为主导者。第二,逆向物流将显示消费偏好。翻新模式循环利用的实施,能够增强厂商对消费者消费习惯的了解程度。返回的废旧耐用消费品通过各种痕迹客观记录了消费过程中的商品状态和消费者使用行为,厂商可以据此收集有关商品耐用性能和消费者偏好的信息,并据此开发出更受消费者欢迎的新产品。例如在回收的废旧洗衣机中,如果出现多台洗衣机在同一零件上老化磨损严重的情况,就可以判定该零件是下一步技术革新的重点对象。再如,对于某品牌手机,出现大量因为遭受水浸而损坏的回收品,这说明手机浸水在日常使用中是常见行为,这种消费行为偏好意味着厂商需要改进手机防水性能。第三,逆向物流将实现价值交接。翻新模式循环利用的实施,将使得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利益更趋一致。在传统的单向流通中,厂商与消费者仅是一锤子买卖,厂商想节约成本多赚钱,消费者想要增加服务少花钱,双方存在利益矛盾。而在翻新模式循环利用的情况下,消费者不再是供应链的末端终点(the End User),其手中的商品在使用后仍然具有市场价值,或者说消费行为仅仅是降低而非完全消灭商品原有的市场价值,消费者的实际付出并不是商品价格的全部,因而逻辑上不会与上游厂商或零售商产生价格矛盾。以手机为例,即使新品种在上市初期价格很高,消费者也愿意在第一时间更换,这要归功于循环利用。具体来说,消费者每次购买新手机时,原有旧手机的大部分价值都能够得到及时转移,每次需要支付的都只是手机的升值部分。手机在换代的过程中不但质量得到提升,价值也得到了延续,在确认保值的前提下,消费者与厂商可能形成价值共识,消费者愿意接受新品上市时的高价位也就不足为奇。
五、结束语
在当前环境压力与日俱增的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决条件又有赖于逆向物流。如同电子商务与快递配送的相互支撑,逆向物流与循环利用唇齿相依。耐用消费品翻新模式的循环利用市场前景广阔,具有潜在的商用价值,但其得以实施和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也相对复杂,只有在供应链和价值链,尤其是逆向物流有效运作的前提下,发展循环利用的四个先决条件——形成价值体系、集中消费市场、内化外部收益以及完善回收网络才能具备。另一方面,循环利用的实施将给逆向物流带来巨大的市场,并在厂商与消费者之间构建新型关系。从更高层次上看,由于耐用消费品翻新模式循环利用为价值恢复提供了重要途径和载体,在可预见的未来,伴随着反向生产技术的研发,以价值恢复为目的的逆向物流必将改造正向物流下游网络,在原销售渠道中形成对利益需求的倒吸负压,能控制回收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可翻新耐用消费品,最终实现物流在同一渠道同时双向流动。
[1] 牛鱼龙.现代物流实用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 国世旭,姚效兴.如何利用逆向物流促进循环利用发展[J].商业时代,2006(15):15-16.
[3] 杨忠直,孙皓辰.循环利用产业链形成的价值规律和政府角色[J].生态经济,2011(8):32-37.
[4] 李晓栋.略论我国逆向物流发展的瓶颈、对策与趋势[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