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型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以贺州黄姚古镇为例
2015-12-17张桂红贺州学院广西贺州542800
张桂红(贺州学院,广西贺州542800)
古村落作为中国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载体,无声地记录了逝去的世间剧变。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村寨,由于交通等因素的滞后发展而缺少与外界的各种信息联系,形成了特有的封闭发展现象,并以滞后的村寨形态和孤岛型文化为表征,与周边地区比较,显现出聚落形态、生活方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时代差异性,这些孤岛型古村落作为传统社会的化石地、民族民间乡土文化的载体,正发挥着其特有的传承功能和文化记忆功能。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孤岛型古村落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其民族文化具有极强的脆弱性,在进行乡村旅游等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外界强势文化的强大冲击,极易丧失自身民族文化特征。由于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孤岛型古村落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生产生活条件和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其所处的自然景观和村落整体风貌也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甚至于面临民族文化消失的巨大威胁。
长期以来,人们被孤岛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困扰着,针对孤岛型古村落保护的思路也在发生着转变,从以往片面强调单体村落建筑的保存向关注村落整体历史环境保护方向发展;从强调村落的年代和历史价值向关注村落生活空间的永续利用和特色维持方向发展;从单纯保护村落过去的历史向促进村落未来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1]。笔者通过研究广西黄姚古村落景观特色维持,针对古村落景观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在当前历史任务下,如何实现孤岛型古村落生活空间的永续利用和景观特色的保护与传承,以期为该类景观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一些新思路。
1 研究区概况
1.1 场地区位 黄姚古镇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属贺州市昭平县,距镇政府驻地2 km,距县城70 km,现在全村总面积4.5 km2,耕地面积119 hm2。黄姚兴起于宋朝,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2]。由于四面环山,易守难攻,交通不便,这使得古老的建筑、众多的文物得以保存至今,形成一座典型的孤岛型古村落。
1.2 黄姚古镇的主要景观资源及特征 黄姚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建筑工艺精湛、民风古朴、保存完好的明清小镇。虽然方圆仅1 km2,但众多的亭台楼阁、庙宇宗祠使得黄姚如同世外桃源一样[2]。古镇于1995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9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外旅游品牌推广峰会的授奖大会上,黄姚古镇被亚太地区旅游合作组织、世界华侨华人旅游合作组织和中外旅游品牌推广峰会组委会联合推介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城镇”。2007年6月9日公布的第3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结果中,黄姚古镇榜上有名。
1.2.1 自然景观。自然景观要素通常包括地形地貌、山脉、水体、植被等,而地形地貌奇特度,山脉、水体、植被的稀有性和规模度等景观要素的特征更是评价孤岛型古村落自然景观的基础。黄姚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景观,周围有受到剥蚀作用而形成的喀斯特峰林、峰丛,以及以洼地、竖井、溶洞等负地形为特征的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周围群山耸立,酒壶、真武、鸡公、叠螺、隔江、天马、天堂、牛岩、关刀等九座挺拔翠绿的山脉宛如游龙,从四周聚向古镇;姚江、宝珠江、隔山江始终贯穿古镇,它们在古镇里呈“S”形,除供给人们日常生活用水之外,还灌溉着当地平阔的田野。村民利用它们修建了良好的排水和蓄水系统;这些丰富而布局独特的山脉和水系网络资源增加了自然景观的稀有性和规模度。乡土植物以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和柏林以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主要植物有樟科、桑科、松科、杉科、山茶科、杜鹃花科等。植物生长状态良好,植被群落结构丰富,覆盖度高,另外镇内有8棵千年古榕树,夏日浓荫匝地,冬天郁郁葱葱,为人们遮风挡雨,又以千年以上的树龄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古镇悠久的历史。
1.2.2 聚落形态。黄姚的聚落形态整体呈块状,村镇基本形态格局完整,房屋比较集中,平面形态近圆形,以道路交叉点为中心集聚众多建筑。聚落选址深受东南地区汉族风水文化的影响,坐落在山环水抱的小盆地中,被群山环抱,绿水绕行,具有东南风水理论所要求的全部要素,是上乘的“藏风、聚气”之地。古镇还具有严谨的聚落结构,东部姚江两岸是主要生活和公共娱乐区;姚江以西,兴宁河以北,小珠江以南地区是商业区,表现出较高的聚落空间秩序感。
1.2.3 人文景观。景观的历史悠久程度,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其真实性与完整性是人文景观价值的体现。黄姚古镇保存有三百多栋明清古民居,建筑面积约16 000 m2,单体民居的平面布局特点可以总结为:“一井一龛,两进一厅堂,大门不开走侧廊”。建筑都是顺应地形走向而建,建筑群既规整又灵活。单体与建筑群多注重防御功能,留存有多处明清时期建造的石板路、古桥、古井、门楼、城墙、祠堂、庙宇、社等园林建筑群,它们随处可见,并各具特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观赏性和文化性,是先辈们留下的一件件融美学与力学、建筑与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品,为古镇的一大特色。
古镇不分大街小巷,全部铺就青石板,分布有8条主街道:连理街、金德街、迎秀街、安乐街、龙畔街、中兴街、天然街、鲤鱼街。这8条主街道宽2~5 m,把黄姚连成一体。石板铺砌数量遵循我国传统建筑的数字象征手法的设计理念,在主商业街上,街道宽度为奇数块石板铺砌而成,通常宽度为3~7块石板,尽显主商业街的阳刚之美,表现出商业街的重要性。而在一些小巷子或商业街延伸出去的非主干道上,石板数目铺成偶数,或随意使用碎石板铺砌,体现出处于从属地位的阴柔之气。
“黄姚八景”颇负盛名,所有景点均以黄姚山水风物人文为主题,充分体现了该地的汉文化发展水平,如宝刹晚钟、珠江夜月、真武屏障、盘道石鱼、文明晴岚、螺蚰秋云等。
2 景观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斑块破碎化,廊道景观连通性差 从黄姚古镇区域景观水平尺度来看,形成以农耕田和自然绿地为基质,道路、河流和灌溉渠道为廊道,居民点和水塘为斑块的景观镶嵌结构。但近年来随着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和中心地带的改造,原居民逐步外迁,使得原有农田减少并被碎化,另外居民区外迁新修了一些道路,这些道路的修筑打断了原有一些河流渠道以及河岸绿带的连通性。
2.2 后人工景观与古镇原生态景观之间巨大的差异 作为一个居民的聚居地,黄姚古镇从整体布局到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材料、工艺装饰、施工工艺、环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风貌,道路和水系维持原状,石板路、古桥、古井、门楼、城墙、祠堂、庙宇保留至今。然而,近几年的开发建设中,大部分新建和修复的建筑都是采用现代材料和技术,这些与古城风貌相背离的附加物或是“新建筑”使得古镇不仅在村落建设、维护修缮、保护的过程中出现现代化时尚要素的作用过程,而且正逐渐丧失传统的古镇生活景观。这种浓重现代气息无不侵蚀着古镇的原真性,形成了后人工景观与古镇原生态景观之间巨大的差异。
2.3 新建区与古镇的原有布局缺乏连续性 中国古镇的选址与布局十分讲究风水。风水也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思维。近年来,一些建筑学方面的学者专家亲临黄姚古镇进行实地考察。他们一致认为,黄姚古镇街道布局属于九宫八卦式的,具有历史研究价值。据当地村民介绍,黄姚古镇的整体布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设计师们出自各姓的族老,并由族老们组成街道建设理事会。黄姚街道建设理事会有严格规定,如建房要因地势而建,服从布局需要,界址由理事会定出,绝对不能更改;各姓民众要求建房,首先向族老提出,理事会按报名先后,根据用途统一安排,做住家的在小巷安排,开铺做生意的在大街安排等。从此,黄姚街巷的布局的确酷似八卦阵,人们不得不佩服当时设计师的独具慧眼和高超的设计构想。如今新居住区与新道路的建设并没有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指导,更没有延续原有九宫八卦式的街巷,使得新建区与古镇的原有布局之间没有很好地衔接。同时,乱建现象普遍存在,对道路的通达性与建筑的协调性造成阻碍,也严重影响了古镇的整体风貌。因此后续建设如何保护与延续古镇的独特布局是古镇保护的一大难题。
3 黄姚古镇景观保护机制探讨
3.1 注重古镇景观原真性的保护与传承 追求规模化、时尚化的新建筑已成为破坏古镇景观原真性的关键原因。规模化、时尚化成为在古镇建设过程中,逐步渗透并破坏整体景观的关键环节,应该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并建立“适度与协调”的调控机制——实现规模的适度,风格与古镇传统景观的协调[3]。
对“新景观”进行过滤,过滤那些对古镇景观容易造成破坏,与古镇景观不相容的冲击因素。
生活方式是古镇原真性保护与延续的灵魂。古镇传统景观是当地人在生活中逐步创建起来的,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4]。只有考虑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古村落的自然环境才能延续,传统文脉才能传承[1]。
3.2 科学规划维持传统景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保护古镇自然景观的基底(农耕田和自然绿地),合理规划古镇景观的斑块(居民点和水塘),在对斑块进行严格管理的基础上规划建设连接斑块的廊道(道路、河流和灌溉渠道)以维持自然景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维护古镇整体景观格局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古镇物质空间格局的地形地貌、建筑格局、道路格局,水系网络和邻里景观的系统性、独立性、连续性和完整性与古镇人文景观形成有机的整体。对古镇景观整体的保护和对古镇的维护是古镇景观管理与景观延续的重要机制。保护与维护是对传统景观的延续,而不是新建的仿传统景观。对时间过程中逐步自然损坏的构成进行人工维护,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3.3 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千百年来古镇之所以能维持严整的结构体系,应归功于古镇传统的管理机构(街道建设理事会)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因此针对目前的乱拆乱建现象,古镇必需建立一个政府为主导,专家、技术人员与当地乡村民众和社会组织团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机制。政府主导的开发与保护可获得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倾斜;专家规划则可防止盲目的开发与破坏性的建设,且专业技术的支持有利于古镇的持续发展。当地村民的支持和参与是古镇景观保护的关键因素,应建立村规民约。在村规民约中,增加明确保护聚落传统景观的条文,以多种方式引导和调动当地群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在保护的前提下,引导群众合理利用传统景观,同时可以激发大家对古镇的认同感和景观的遗产保护意识[1]。
4 结语
我国现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多分布在交通、经济欠发达地区[5],而面对强势的技术、文化的冲击,这些孤岛型古村落都存在一定的脆弱性[6]。因此,应充分认识这些古村落景观存在的形态及发展演变的规律,认识这一特色景观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应以科学的态度去开发利用,使之成为惠及子孙后代的永久财富,以它的可持续性发展来维护整个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健康发展。
[1]朱隽.从古村落文化保护到村落文化景观保护[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天津:天津电子出版社,2009:2892-2900.
[2]陈理,苍铭.黄姚古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1.
[3]王运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48-149.
[4]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4):123-126.
[5]陈甲全,张义丰,陈美景.古村落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3):10103-10105
[6]牛丹丹,段渊古.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京西灵水举人村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0):2058 -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