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学生课堂生成的几点思考
2015-12-17龚雪娟
龚雪娟
[摘要]只有预设的课堂只会是教师的课堂,生成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但生成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关注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场域,给学生的“失败”留有空间,注重历史思维的训练,侧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课堂预设课堂生成学习场域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85
纵观历史课堂,大多数教师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抓住所谓的教案不放,教学过程循规蹈矩,方寸不乱;要么置教案于不顾,教学过程松垮随意,散沙一盘。对于后一种做法,我们总是“腹诽”连连,而对于前一种做法似乎宽容了许多。但如果往深处去想,就会发现如果教学流程总是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课堂就会是铁板一块、死水一潭。只有预设的课堂只会是教师的课堂,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才能促使有预设的课堂走向生成的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达成。
一、关注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场域
场域是指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历史课堂上,教师关注的不该是自己的“教”,而该时时关注学生的“学”。教师要随时理清学生的在场状态,时刻不放过学生每一个学习细节,仔细倾听学生的交流对话,认真揣摩学生的思维动向,从而及时做出对教学环节的调节变更,教学问题的机智更改,教学路径的巧妙变通。教师不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具体的学生学习场域,灵活弹性地接纳、吸收、处理,激活课堂。这样的课堂,生成有了可能,精彩得以呈现。
二、给学生的“失败”留有空间
尝试是人的本能。但是,在实际的历史课堂中学生不愿尝试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主要是因为教师预设的课堂是让学生不断取得“正确”的课堂,在教学环节中基本没有给学生相应的“犯错误”的空间。其实,有“失败”的课堂才是学生能够真正学习的课堂。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有意无意地把一些应该告诉、可以告诉学生的知识变成问题或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经历历史知识发生、发展、应用的过程。换句话说,“聪明”的历史教师,往往教不出顶尖的学生,因为他们总是讲得太清楚,不给学生留有“失败”的余地。但其实“尝试成功”过程中的“失败”,恰恰是学生在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有助于成功、指向成功的生成过程,对于学生高层次的成功能力和成功心理形成是有益处的。讲不清楚、讲得太清楚的历史课堂都不是好课堂,有意讲不清楚,留给学生思维和生成的空间,才是智慧之举。教师应以此引导学生如何从错误走向成功,真正体会失败是成功之母。
三、注重历史思维的训练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新的生成,教师必须授之以“渔”,也就是要侧重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训练。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分析思维和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强调要理解历史知识本身“是什么”,即知识的核心本质,并且可以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促进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分析思维突出强调要懂得历史知识的“为什么”,分析问题或者现象的原因,比如在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时,不仅要横向分析,还要纵向分析,必要时还要比较分析,这样才能把历史事件的各种联系了解清楚。创新思维强调要明白历史知识能“怎么样”,即所学的历史知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将所学到的抽象内容或者理论知识举一反三。这三种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课堂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远比对知识本身的死记硬背更有意义,因为它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成。
四、侧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与创新实践。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教学过度就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受阻。教育不应该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而是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学生人生画上句号,只是给学生准备好必要的桨。所以,教师要思考历史学科本质是什么,历史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如何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历史学科教学之间架起桥梁。具体而言,教师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引领、辐射历史学科教学,彰显历史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二是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于教师对历史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和对学科本质魅力的挖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历史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总之,好的历史课堂教学,一定是有生成的历史课堂教学,有生成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的脑袋不成为教师思想的跑马场。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