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生态背景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2015-12-17方娇
方娇
摘 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体现学校办学思想、理念的重要载体,同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教育生态理念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突出联系、整体、动态、和谐与持续发展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良好校园文化建设必然要从校园主体、环境、制度、氛围营造等多方面着手,达到教育主体与自然环境、教育主体与人文环境的高度融合、和谐发展。
关键词: 教育生态 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当前,从社会领域来看,为了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理,在教育领域,为了推进高校的可持续、有效发展,我们也需要树立教育生态观念、意识。在教育生态背景下,努力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为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教育生态观念的提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资深教育史家、教育评论家劳伦斯·克雷明在1979年出版的《公共教育》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态”的概念。他认为教育生态是一种有目的、系统、持续的传播、激发或获得某种知识、态度、价值观、技能或情感,以及任何通过这种努力而获得的全部成果的过程[1]。
我国有关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2007年8月,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首次对多年来的工作进行全面回溯,从理论体系的视角提出“教育生态理论”的概念。之后,2008年5月,“教育生态理论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学者们提出将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强调系统性、动态平衡性及各因素间的协调[2]。
教育生态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3]。因此,以教育生态为背景,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二、高校校园文化阐释
高校校园文化,通俗地讲,是指一切校园人在校园内部环境和校园外部环境的互动下,形成的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都存在、变化、发展着,并始终影响着校园中每一个人的价值观、情感表达及信仰。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通常包含四个层面:第一层,校园精神文化。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和主导。它需要长期的孕育与沉淀,是广大师生集体荣誉感、向心力、凝聚力的体现,亦是师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通常以校风、教风和学风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第二层,校园物质文化。它是校园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由自然空间如校园面积与地貌、建筑式样与格局、花草树木、陈设布置及教学设备等因素构成。第三层,校园制度文化。要使校园生态系统保持动态、自主地运行与发展,需要形成独立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和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这些机制都有赖于制度的维持,主要体现在校纪校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及人际交往活动等方面。
高校校园文化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柔性渗透。校园文化也体现自身的独特功能:一是教育功能。校园文化通过全体师生长期的积淀,如陈年老酒般感染、熏陶着校园内的每一位师生并使他们在其中接受教育。二是凝聚功能。高校校园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可以起到沟通师生情感、培养和激发团队、合作意识进而聚人心的功效。三是导向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其既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在其专业建设及人文素质教育、办学特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四是激励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一方面能开阔学生视野,为充分展示自我创造了平台,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以自信、饱满的姿态走向社会大舞台。
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既谓之生态,那么各生态因子之间理应形成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并且保持动态平衡性。然而,当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差强人意
当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突出的情况之一——大学精神缺失。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大学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其中包括自由、人文、独立、创新等元素。当下,由于一些高校一味地突出物质追求,而忽略了精神追求,学术世俗化倾向明显,为追求物质待遇与声誉地位不惜放弃本应追求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精神失落的环境里,让广大莘莘学子如何追求人文情怀,又如何追求真善美呢?
校训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流于形式且重复雷同。高校校园本是集中反映大学人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表达学校与学生的热切希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校训成了师生能背下来的“口号标语”,另一方面,出现一些高校在校训用词上的严重反复现象[4]。校训流于形式、雷同,定不能体现出其自身的价值,也很难体现学校自身的特点、风格,亦难有强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学风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亦漏洞颇多。当前,大学校园的教室、食堂等场所,随处可见低头一族,却难得一见晨读景象,学风散漫成为一种常态。许多高校常常会搞一些运动式管理,即学生口中的“严打”,风声一过,学生又是散漫状态,收益甚微。
2.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少人文内涵
自然的文化使人的特殊的感性的本质力量得到客观地实现,以适应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5]。
当前高校校园在规划建设方面更多的是注重高大、宏伟建筑的建设,而忽略了存于其中的其他物质如花、草、树木,亭台、花园等校园人文景点的建设与点缀。即使一些校园有花草、树木,但是总觉缺点文化味;即使一些校园里能看到几处所造的景观,也不是太新,缺乏历史感,就是照搬照抄痕迹太重,与一些高校惊人的一样。崭新的大理石上书写几个大字就能体现大学的精神、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能承担起延续和传承高校传统和精神的责任吗?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缺乏人文关怀
对于主要作为培养健全生态主体(学生)的学校生态系统来说,建立科学规范又能为各生态主体所能接受和认同的制度环境是高校发展所必需的,制度的生命性构建本是教育生态平衡的指针。然而,现实的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问题突出,一是制度复制严重。由于高校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表现出高度重叠,导致制度和组织设计趋同,体现为共性多、个性少,结果是制度结构不合理、育人价值缺失,制约教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是制度设计不合理。诸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学生管理与学术管理分离,某些教育功能与权力失衡(如重科研轻教学、行政权力主导、学术权力弱化等)。例如师德考核。高校虽有师德考核制度,但偏重科研工作的考核,轻视教师在教书育人、政治思想、为人师表等方面的考核。三是组织管理不妥当。主要面临内部运行障碍,学生、教师对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价值偏差,缺乏科学有效的组织机制。例如一些高校优秀教师评选,呈现“轮流坐庄”状态,已成为不成文的规定。
四、基于教育生态建设高校校园文化
教育的科学发展要求教育生态必须是和谐平衡的,高校要想达到育人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基于教育生态观念建设其校园文化。基于教育生态观念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1.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氛围
自由、民主、宽容是大学精神之所在。因此,民主的制度环境、自由的学术气氛、宽容的思想氛围理应在高校的办学使命和校训中得到充分体现。斯坦福大学的“让自由之风劲吹”、耶鲁大学的“真理和光明”、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不胜枚举。高校需对照自身情况,进行学校历史、文化、办学宗旨、特色、层次和目标等的全面挖掘和提炼,形成能鼓舞学生、激励学生的良好校训文化。
高校学生一方面肩负祖国建设重担,另一方面在校时间短,光阴宝贵。因此,高校要以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为核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健康向上、喜学好学、全面发展,变低头一族为抬头一族。高校各部门应有效配合、形成合力,就校风、学风等的建设形成长效机制。高校也可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类创新发展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从而潜移默化地营造整个高校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朝气。
2.抓好物质文化环境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物质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首先,注重高校校园的绿化、美化和亮化。校园是师生学生、生活的场所,一草一木、一园一池必定要彰显出生命的气息,必须能承载文化的寄托,变成传播文明、培养道德的教科书。其次,注重体现学校精神的人文景点的建造。校园内不是简单的立几块石头、塑几座雕像,而是要通过他们体现高校的精神,传递学校理念、宗旨、思想,浓缩了学校历史的人文景点定会承担起延续和传承高校传统和精神的责任。再次,注意设施设备的配备。校园内体现文化气息的体育、艺术等设施设备应适当配备,如文化艺术长廊,不应该将资源全投于高大上的建筑工程,这些浸润高雅、独特精神内涵的设施设备必会熏染第一位学生。最后,教育教学建筑应力求表现出高校的良好品位。高校的建筑是学生日常观察接触的主要对象,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具有良好品位的建筑物会给学生带来无形的熏陶。
3.构建制度文化环境体系
高校的相关制度,不仅是日常管理的基础,同时形成校园的特定制度文化。就制度建设而言,一方面,要全面覆盖教育生态主体(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符合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需要,同时制度要全面、科学、合理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制度建设要体现出高校自身的特色,围绕本校师生的特点、需求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此外,注重制度落实。在学生成长方面,不仅学校的“教务处”、“学生中心”等机构要切实担负起管理学生的职责,同时,以学生会及各职能部门为依托,不断推进高校学生的自主管理;在教师发展方面,依制度办事且兼顾人文关怀,让教师有制度可依,亦有较大的自由度、灵活性,干有心境,干有动力,干有保障。实现制度刚性管理与文化柔性管理的有机结合,使不同生态个体在宽松的环境中焕发生机。
五、结语
高校校园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应主动承担起自己的使命。营造良好的精神、物质及制度文化环境,积淀生态文明的土壤,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也才能使生态主体焕发持久的生命活力,最终实现生态的和谐与共生。
参考文献:
[1]黄岚,孔垂谦.从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看教育生态的构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1卷第2期,p167-171.
[2][3]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ikanwang.net.
[4]刘锦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琼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16卷第3期,P40-42.
[5]李劲涛,罗湘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