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王国”的一抹耀眼亮色
2015-12-17苏丽霞
苏丽霞
2015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考察,习总书记在对云南的“三个定位”中明确提出: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为绿色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云南作为我国的“植物王国”,如何加强绿色金融建设,支持绿色经济发展,记者近日对有关部门和地区进行了采访。
让“高原明珠”重放光彩
初冬的昆明,阳光灿烂;滇池水面,波光粼粼。成千上万只从西伯利亚飞来的红嘴鸥如约而至,成为这个高原内陆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在滇池海埂大坝,一位正在卖海鸥食品的农妇告诉记者,她叫杨存芝,今年54岁,家住大坝旁边的福海乡新河村。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滇池的水很清,他们村里的人都到滇池挑水、洗菜、淘米和游泳。后来水质污染,水越来越浑,味道也越来越臭!近两年经过治理,水质好多了。
采访中,云南省环保厅污染防治处处长周曙光告诉记者,滇池是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春城昆明的母亲湖。属长江水系内陆高原湖泊,地处长江、珠江、红河3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滇池地区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与滇池自净力减弱的矛盾日益突出,滇池水体饱受污染之苦,水质富营养化速度加快,滇池外海水质沦为“劣五类”,演变成丧失饮用水功能的湖泊,成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之一。
随即,云南省和昆明市开始了让滇池重返碧水蓝天的行动。过去5年,有关部门规划投入420.14亿元人民币治理,推进环湖截污和交通、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入湖河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六大工程建设。新建4座城市污水处理厂,使城市污水处理厂达到12座;市政排水管网长度累计达到5569公里,旱季主城建成区的污水收集率达到92%。
在治理滇池方面,金融系统义不容辞。云南省信用联社理事长万仁礼告诉记者,农信社作为云南省经营最大的金融机构,支持滇池治理工作责无旁贷。2013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与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滇池治理融资战略合作协议”,云南省农信社集全省农信社资金、管理、机制优势,为滇池治理分两期提供专项贷款100亿元,用于支持滇池治理重大项目的建设。这是农信社近年来发放的最大一笔贷款,也是银行业贷款授信支持治理滇池规模最大的贷款。根据协议,这笔融资授信贷款,主要投向昆明市第九、第十、第十一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昆明主城雨污调蓄池及配套市政雨污管网建设项目;滇池外海环湖湿地建设工程及棚户区改造等滇池治理规划核心项目。该笔贷款以社团贷款形式发放,期限10年。自2013年12月26日开始逐笔发放,共发放8次,到目前,累计发放贷款金额187970万元。此外,农信社还成立专业化服务团队,为滇投公司提供个性化金融需求和综合金融服务。
国开行云南省分行四处处长邓敏介绍说,国开行云南省分行自2003年参与滇池治理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始,始终以开发性金融机构投身保卫昆明母亲湖这场攻坚战。该行先后发放1.95亿元优惠利率技术援助贷款,用于支持滇池治理规划纲要编制和40多个项目的前期工作,为滇池治理开了一个好头。随后,国家开发银行与云南省政府签订了《滇池污染治理战略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与昆明市政府签订了《滇池污染治理项目合作协议》,滇池的污染治理获得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这两项协议明确提出,国家开发银行将为滇池治污项目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依据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优势,加强合作、形成合力,真正把治理滇池污染项目做成诚信项目、示范项目,实现双方共赢。据悉,云南省政府决定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实现银团贷款,为滇池治理大项目的融资需求提供金融支撑。
在滇池整治的攻坚期,为了保障项目资金供给,国开行云南省分行积极争取贷款规模,截至目前,累计发放贷款107.04亿元,有力支持了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昆明市多条入滇池河道“清污分流”整治工程以及滇池环湖东岸和南岸干渠截污,环湖东路、环湖南路建设等18个项目工程。同时,该行还以发放短期贷款的形式缓解融资主体的还款压力,确保滇池治理的可持续性。
各金融机构也纷纷参与滇池治理融资工作,2009年5月,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与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滇池治理银企战略合作协议”,由该行向昆明滇投公司提供40亿元人民币贷款授信,用于支持滇池治理项目的开展。
农发行云南省分行为支持滇池生态治理,向云南水投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有限公司贷款11.2亿元,用于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建设项目。该项目对增加滇池流域水流量、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水环境容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初,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又成功发行滇池治理12亿元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目前全部到账。这是滇投公司自2009年成功发行8亿元企业债券以来的第二次成功发行。
40位昆明市级领导担任主要出入滇池河道的“河长”,高位推动源头、流域治理。每一任市委书记均将滇池治理调研放在优先选项。众多市民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滇池管理保护,构建官民共治机制,发力滇池治理。
昆明还将治理滇池作为考验城市转型发展的镜子。推进“湖进人退”、“林进人退”,着眼改善整个流域生态环境。仅仅5年,滇池流域实施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流域森林覆盖率升至53.55%;恢复滇池水域面积11.51平方公里,历史上首次出现“湖进人退”。
在一系列举措推动下,滇池的水质企稳向好,影响水质类别的主要污染因子浓度呈下降趋势,水质进入一个拐点时期。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金线鲃等土著鱼类、鸟类重新回来,湖滨湿地鸟类2年增加42种。云南省环保厅周曙光处长说,这个国家重点治理的“臭湖”正在一步步寻回“鱼翔浅底、水天一色”的昔日风采。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不久前率调研组到昆明调研滇池治理工作。陈吉宁表示,通过云南省、昆明市的不懈努力,滇池治理工作有了长足进步,取得的成效比想象的要好。近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14年度考核结果”显示,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已顺利通过国家考核。也就是说,今年1至9月,滇池外海、草海水质除个别指标外,其余指标均达到或优于滇池“十二五”规划考核目标,35条入湖河道中有22条水质达标。
11月下旬,入冬的普洱却春意盎然。汽车行驶在原始森林中,呼吸着“大氧吧”的空气,心情格外舒畅。人行普洱中心支行行长陈文玉指着漫山遍野的茶树和连片的咖啡地向记者介绍,普洱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绿海明珠,这里生态优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7%,分布着16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2.8万公顷,保存着全国近1/3的物种,是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缩影和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今年10月20日,中国TEEB项目首个示范县授牌仪式在普洱市景东县举行,景东正式被环保部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列为全国生物多样性国际项目5个示范县之一。
2013年6月15日,经国家发改委同意,普洱市成为全国唯一的“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翌年3月12日,《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同意实施。按照《规划》,普洱市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绿色金融等方面进行了先行先试。确立了休闲度假养生、普洱茶、普洱咖啡、生物制药、高原特色食品五大重点产业;打造了特色生物产业、清洁能源、林产业和休闲度假四大绿色产业基地。
立足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辖区金融保持“绿色信贷”持续增长。2015年9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1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26.9亿元,其中,支持茶叶、林产、咖啡、生物制药等重点绿色产业贷款余额194.8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7%;1至9月累计发放重点绿色产业贷款79.7亿元,占各项贷款累放额的25.4%。
在农信社普洱市思茅区联社副主任刘建康和信贷部主任王莹的陪同下,记者来到南岛河村咖啡地,放眼望去,万亩咖啡树都已挂果,红红的咖啡豆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鲜艳。刘建康向记者介绍,目前,咖啡已进入采摘期。普洱咖啡种植面积、产量、产值都居全国第一。南岛河村主要以咖啡、茶叶种植加工为主,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689户村民,种植咖啡35000余亩,为加大对咖啡种植和加工的支持力度,信用社对该村授信户数达652户,授信绑定金碧惠农卡金额8200余万元,截止11月10日,存量贷款笔数976笔,金额6587500元。自2001年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来,信用社累计在南岛村投入信贷资金5亿多元,有力地支持了南岛村经济大发展。
普洱市金融机构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以“森林普洱”建设为抓手,创新林业融资模式,林权抵押贷款实现了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县域全覆盖。2015年9月末,全市林业及林产加工贷款余额39亿元,1-9月累计发放25.7亿元,其中,林权抵押贷款余额20.7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在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普洱市已形成了以“林纸为龙头,林板、林化为两翼,林下资源开发为一体”的林产业新格局。
普洱积极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一是建成云南咖啡交易中心和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加速推动把咖啡、普洱茶作为金融产品运作的发展,可以通过仓单质押的方式获得银行授信进而获得融资支持,条件成熟时甚至可以实现期货交易;二是普洱市“新三板”工作取得一定进展,现已有两家企业与券商签订合作协议,分别是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与齐鲁证券签约,云南建装工贸有限公司与西南证券签约。目前,已有24家企业被纳入普洱市新三板拟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云南恒飞伟业投资管理公司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功挂牌“四板”上市。
与普洱市毗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该州金融部门支持林业生态建设也不示弱。人行西双版纳州中心支行行长马咏洪告诉记者,他们立足于西双版纳州特有的天然橡胶等林木资源优势,加大辖区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增强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截至2015年9月末,全州绿色经营主体贷款余额27.04亿元,占全州小微企业贷款的比重达52.05%。至2015年10月末,全州林权抵押贷款余额29.15亿元,同比增长19.08%,当年新增达2.74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89倍。该州的勐海农村信用社利用支农再贷款资金发放绿色信贷创新产品——绿农贷,使辖区24个绿色农业经营主体获得了低成本资金支持。其中勐遮镇曼根优质稻米生产专业合作社等13家绿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仅以基准利率获得“绿农贷”,还享受了2.88%的民贸贷款利差贴息。2015年前三季度,该社已发放“绿农贷”11301万元。
采访中,云南省林业基金管理总站负责人顾传义告诉记者,“十二五”以来,云南省深入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着力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全省完成营造林3634万亩,义务植树5.28亿株,森林抚育1048万亩,低效林改造648万亩。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达1.48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期间,金融单位功不可没。
银林合作,实现共赢。为切实解决林农贷款周期短、利率高、程序复杂、无抵押物等实际困难,云南省政府先后出台10项政策措施。省银监局、林业厅在全国率先联合制定了《云南银行业林权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云南银行业支持林业发展协作机制,并作为样板在全国推广。2013年,省农行与省林业厅签订林业贷款合作协议,每年提供不少于3亿元的林业小额贷款。2014年,省农信社与省林业厅签订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与金融服务结合的战略合作协议,提出每年提供不低于100亿元的信贷资金支持。截至2014年末,全省共有19家银行开办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有119个县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全省林权抵押贷款和林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66.69亿元和185.65亿元,10年来,全省累计新增林农小额贴息贷款28.5亿元,年均带动15亿元以上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云南省林业产业建设。
云南省于2010年11月启动森林火灾保险试点,对建立健全森林火灾保险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2012年11月,将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全省的129个县(市、区),圆满完成年度试点任务,取得积极成效。2015年初,云南省全面启动实施(第五轮)“森林火灾保险”工作,截至2015年10月29日,全省出具公益林保单129张,涉及129个县,签单保费合计约7191万元;商品林出具129张保单,涉及129个县,签单保费合计约7459万元。两类林签单总保费合计约14650万元。实收公益林保费3494万元,商品林保费2543万元,两类林总保费收入6037万元。
“两峽一江”的普遍地貌,造就出云南大部分地区“水在低处,田地在高处”的严酷现实,缺水成为制约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千百年来,云南人民祖祖辈辈为在高原地区修建“聚水盆”而不懈奋斗。“十二五”以来,云南省水利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1370亿元,占规划目标的109%,累计新开工两百件以上重点水源工程,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39座,新增蓄水库容13.2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17.8亿立方米;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全面建成并累计供水近9亿立方米;累计解决了农村134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改善600万亩农田灌溉条件,完成三千多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成山区“五小水利”工程190多万件,实施了264件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比重均降低到1.0%以下……
治水,需要大笔资金,除政府财政投入外,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也发挥出了巨大威力。2015年11月9日,云南省水利厅与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在昆明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照本次框架协议,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将在未来三年内提供不低于300亿元的信贷额度用以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对水利项目优先受理、优先评审,优先安排贷款规模,并给予商业银行贷款最优惠的条件。同时,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将加速推动水利融资模式创新,研究创新水利融资模式,积极探索运用公私合作(PPP)、参股控股、特许经营等模式支持水利。自2007年以来,农发行云南省分行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兴水强滇”战略部署,坚持“政府推荐项目、银行独立审贷、双方联合监管、实现共同发展”的业务合作模式,切实加大对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信贷投入,累计投放水利建设贷款近150亿元,所支持水利项目涉及全省16个州市、120多个县(市)区。今年4月2日,云南省水利厅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云南省分行在昆明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农发行云南省分行行长冉华表示,将举全行之力,积极配合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就云南涉及的列入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开展,“早、好、快、多”地争取专项过桥贷款,对于未列入全国172项重大水利建设的其他项目,特别是对于今年云南省政府计划完成的320亿元水利投资、新开工40件骨干水源工程、实施1000公里干支渠防渗工程等项目,农发行云南分行也将采取其他业务品种,积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15年10月末,农发行云南省分行全行水利贷款共计99.23亿元,较年初增加20.57亿元,同比多增14.9亿元。
2015年2月2日,农行云南省分行与云南省水利厅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未来三年,该行将向云南提供不低于150亿元的信贷额度,紧密结合云南省水利建设,重点支持水资源配置、滇中引水工程、江河治理、农田水利建设、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等准公益、市场化的水利项目。截至2015年10月末,全行水电贷款余额已达258.39亿元,占全部法人贷款余额的15.86%,重点支持了昆明市掌鸠河和清水海饮水供水及水资源环境改造项目、景洪市城市引水工程、昆明市36座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一系列水利建设项目。
2015年9月29日上午,云南滇中引水工程勘察试验性工程动工仪式在丽江主会场;楚雄、大理分会场同时举行。“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圆梦的时刻。”云南省省长陈豪在主持动工仪式时说,百年梦想、千秋伟业今日实现。
滇中引水工程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国家确定的2020年前开工建设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10大标志性工程之首,是云南省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5年大会战中水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工程。工程总投资估算680亿元,建设工期10年,年调水量34.2亿立方米,输水总干渠全长661千米。该项目将以城镇生活与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和生态供水。工程受水区包括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红河6州市的35个县、市、区,国土面积3.69万平方公里。
农发行云南省分行副行长杨辉说,农发行总行高度重视滇中引水工程项目金融服务工作,将该项目列为全行信贷支持的重点项目,明确了农发行有能力、有决心、有优惠政策、有充足的资金规模可为该项目提供全方位信贷资金支持。
目前,各金融机构正为“十三五”期间云南水利建设预计投资2000亿元以上的问题群策群力、出谋划策。
记者来到素有“绿海明珠”之称的西双版纳,参观了景洪市勐罕镇曼列橡胶有限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岩温香向记者介绍,公司的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曼列村小组办的集体企业,2002年改制为民营企业——景洪市曼列胶厂,2013年正式更名为西双版纳曼列橡胶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从事橡胶加工、收购、销售的小型企业。他的父亲岩罕么是公司法人、总经理,从事橡胶工作30年,2012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评选为“云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他今年29岁,2009年毕业于泰国南帮国际大学进出口贸易专业,在泰国清迈咪赛口岸工作了两年,2011年回来帮助父亲管理公司。
岩温香一面带我们参观橡胶厂,一面向记者介绍,他们公司在当地信用社的支持下,先后投入9000多万元建盖厂房、购置设备,年产干胶4万吨,产品供不应求,明年的订单都已订满。当记者问到他们工厂排出的臭气、煤灰和废水如何处理时,岩温香指着厂房旁的烟囱说,臭气经过他父亲发明的喷淋法冷却、降温处理后,排出去的气体基本没有味道,这项发明获得州里的专利,政府奖励20万元,现专利免费在各胶厂推广使用;煤灰通过水过滤后基本没灰尘;废水通过厌氧、好氧和爆气处理后,可达二类水标准……
自该公司改组成立以来,信用社创新抵押方式,通过林权抵押、股权质押、存货质押等方式,先后向该公司发放贷款4200万元,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的流动资金紧张问题。目前贷款余额3200万元。
接着,记者又来到位于勐海县八公里工业园区的陈升茶业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主要经营精制茶加工、销售。在金融部门的支持下,公司由成立初期2007年销售额200多万元,发展到2014年年销售收入1.62亿元、年产值1.78亿元,资产总额达2.2亿元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他们公司主要生产高端普洱茶,在勐海布朗山老班章村、勐宋那卡村、南糯山半坡老寨、勐腊古六大茶山易武建设原料初制加工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与农户签订了30至50年的紧密合作协议,合作茶园面积达1.2万余亩。
公司财务部伍经理带我们来到公司一个星期前刚投入试生产的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高端普洱茶自动化生产线参观,只见385米长的厂房内,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流水作业。伍经理说,该项目于2013年10月开工,计划总投资1.32亿元。分两期进行,现项目一期完成投资6520万元,新建厂房37658.31平方米。由于公司无产权证和有效抵押物,在金融系统遇到“融资难”问题。信用社经过多次与企业沟通协商,敢吃“螃蟹”,果断采取以茶叶质押的方式,利用人行支农再贷款于2014年5月向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发放21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为企业解决了流动资金不足难题。农行向他们贷款1290万元,建行也向他们发放了500万元的助保贷,使一期工程顺利投产。
在“绿色王国”的天地里,像曼列橡胶有限公司和陈升茶业有限公司这样得到金融机构支持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绿色企业,全省有数万个,它们成为云南各族群众脱贫的助推器、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据云南省信用社主任助理李梅介绍,为支持绿色企业发展,省联社制定下发《云南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向指导意见》、《云南省农村信用社绿色信贷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着重支持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节能减排等多个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行业。截至2015年9月末,全省农信社共支持用于污水治理、垃圾清运、管网改造、以及向生产节能环保用品的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向企业进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发放的各类绿色信贷项目达62个,贷款余额为42.46亿元,比年初净增23.58亿元,昆明地区支持绿色信贷项目4个,贷款余额为19.76亿元,占比为46.53%。
“绿色金融”是近年来叫响的新名词,也是金融系统不断创新的新业务。在不长的时间里,云南绿色金融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据人行昆明中心支行王建东副行长介绍,近年来,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金融宏观调控要求和相关政策精神,着力引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积极支持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严格控制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达不到国家环评及排放要求的企业和项目的新增授信,全省绿色信贷发展初显成效。
一是加强信贷政策引导,树立绿色信贷意识。昆明中支在年初制定出台了《2015年云南省信贷指导意见》,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全省节能示范项目,提升对节能减排、低碳、循环经济、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支持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加快低碳化改造,加大对滇池、洱海、抚仙湖等重点高原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支持力度;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过剩产能的要求,加大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过剩产能、转型转产、技术改造和向境外转移产能、开拓市场的信贷支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违规在建项目和环境违法项目,要严格控制新增授信。
二是完善评估制度,提升政策执行效果。从2008年起,昆明中支就将“绿色信贷”列入云南省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体系,按照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打分及排名,并将评估结果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今年年初,昆明中支根据云南银监局提供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数据、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报送材料、相关政府部门评价等内容,对全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2014年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评估。
三是畅通政银企对接渠道,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昆明中支通过出台信贷指导意见、组织召开信贷形势分析会、深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调研、参与省政府督查、及时向银行业金融机构通报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资金需求情况等形式,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今年以来,昆明中支与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等政府部门以及红河州委、州政府共同组织召开了5次政银企对接会,支持了云南祥云飞龙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滇池综合治理、洱海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相关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
在谈到存在的问题时,王建东说,地方经济结构特点制约了绿色信贷的发展。云南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经济结构调整较为滞后,重点支柱产业与国家重点调控的产能过剩行业重合度高,导致产能过剩行业的存量信贷退出缓慢,新增绿色信贷的有效需求不足,制约了绿色信贷的发展。
王建东建议:一是应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绿色发展相关指导意见,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制定支持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建立支持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提供支持绿色发展的相关产业、项目目录,增强政策的统一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完善绿色信贷监测统计制度,建立全国范围的绿色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体系,督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二是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限制“两高一剩”企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差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新兴产业,为金融机构压缩“两高一剩”贷款,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提供条件。
云南省环保厅污染防治处处长周曙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几年来,在国家环保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绿色金融、绿色投资的发展得到一定的推动,尤其是在引导绿色信贷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已经建立了绿色信贷的指引和统计体系,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也开始引入企业的环境违法信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努力还属于绿色金融的起步价段,离建立完整的绿色金融体系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各方面的探索都还处于碎片化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政策框架和形成政策合力。另外,现有的与环境相关的信贷政策多属于限制性措施,即限制银行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贷款,但缺乏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环保公共基础设施等绿色项目的鼓励性措施,亦即在抑制污染性投资的同时,没有充分引导金融资源进入新的绿色行业,对结构转型和绿色发展的推动力度十分有限。这是当前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又一个突出重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立足系统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政策性突破:
一是在继续完善限制污染性投资政策措施的同时,着力构建激励绿色投资的政策机制,重点开发支持企业减排和污染治理信贷产品、地方政府环境公共设施建设贷款业务。同时更多地使用财政金融(包括利率市场化)等手段,通过市场机制来激励社会资金投向绿色行业,逐步减少对行政命令的依赖。
二是在不断扩大现有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同时,加快推动成立新的专业性绿色贷款机构和投资机构,更加广泛地开展支持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信贷业务,特别是对环保上市企业(重点是新三板上市企业)组建的环保股权投资机构和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治理企业给予银行信贷増信、开辟杠杆收购信贷等渠道,促进其尽快做大做强,实现向IPO转板发展,从而推动其成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展环境治理的主力军。
三是在大力发展绿色贷款的同时,积极发展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交易等多种绿色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着力构建功能齐全、融资多样、产品丰富的绿色金融体系。
四是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政策法律体制建设,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推动有限的财政资源能够撬动几倍乃至十几倍的社会资金投资于绿色产业,从而缓解由环境问题导致的财政压力,顺利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切实引导投资结构向绿色发展转型。
五是大力推进绿色金融信息公开,建立完善企业绿色评级和环境信息披露规制,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帮助投资者评估项目环境影响的方法和数据库,努力为金融信贷部门和广大投资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价值发现服务,促进绿色金融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