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界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述评
2015-12-16李策魏珊
李策 魏珊
[摘要]韩国文化软实力迅速崛起,引起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梳理中西软实力的理论,将近年来中国学界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成果和动态进行整理、综述和评价。分析发现,我国学界对韩国文化的研究存在软实力概念运用模糊、量化评估滞后、成果级别较低和对中国的“启示”同质化等问题。
[关键词]韩国;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经验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2-0082-05
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系统提出Soft Power(软实力)概念,到如今中国学界相关研究蓬勃发展,前后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随着文化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世界开始进入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时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选择了条由概念翻译、解释、说明逐渐转向软实力理论的中国化研究,并由中国软实力建构转向软实力国别研究的路径。近年来,邻邦韩国文化产业突飞猛进,深刻推动了其政治、经济、外交发展。文化软实力领域内的“韩国经验”正日益成为中国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整理。
一、Soft Powe屿文化软实力之辨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美国急需调整自身战略定位。在这个时间节点,作为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代表人物的约瑟夫·奈提出了Soft Power(软实力)概念。他认为美国既拥有传统经济、军事的硬实力优势,还拥有文化、价值观和国民凝聚力等新型的软实力优势。只要能够将这些潜在的权力资源转化为实际的影响力,美国将定能主导世界。可见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是建立在以“美国注定领导世界”的逻辑原点之上的。同时他认为,“一国的软实力有三个层次:国家的文化、国家政策的价值和国家的对外政策”。他把国家软实力描述成为“影响力”“吸引力”“同化力”,表现为一种可以通过自愿被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就能达成所愿的国际交往能力。通过文化吸引、制度感召、外交策略辐射改变对手眼中的价值权重,从而引导对手自愿做出有利于己方的决策,从而起到控制对方的作用。“如果软实力的运用即可协调和领导其他国际行为体,那么就可以避免运用代价高昂的硬权力。”这成为约瑟夫·奈建构国家软实力理论的一种预设目标。冷战之后,美国开始寻求一个能就近期和长期威胁做出现实评估,同时又在承担义务和财力、物力之间保持平衡的国际战略新方案,而软实力理论恰好在此时与需要“领导世界”的美国全球战略目标相契合。
软实力理论传入中国,引起国内学术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但对软实力(软权力)的概念从国际政治学、文化战略和媒体的角度都有不同的认识,尤其还存在着理论的中西差异。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家发展战略后,标志着软实力理论进入了官方语言体系,中国化的软实力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建成。中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文化国力”,其本质上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整体布局中文化建设所将产生的现实结果,即在国内,文化软实力体现为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否得到更好保障、社会的文化生活是否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的精神风貌是否更加昂扬向上,且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经济实力的提升、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等共同构成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举措;在国际关系中则体现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是否形成良好形象从而产生相应的吸引力。
由此可见,文化软实力理论是在对“软实力”进行翻译、阐释、借鉴、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丰富了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的向度,带有鲜明的中国标签。首先,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理论削弱了西方软实力理论的霸权属性。与西方软实力理论相比,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理论无意谋求世界或区域霸权,其所强调的是在国际关系中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注重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其目的是要提高其国际话语权,强化其国际传播能力。其次,它拓展了西方软实力理论的应用边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理论强调在国家治理中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从而增强民族文化创造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陕速发展,进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其目的是通过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二、中国学界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逻辑指向
1993年韩国金泳三政府时期提出“文化商品”政策,决定将旅游、传统文化和艺术商品化。1998年末亚洲金融危机后,金大中政府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领域的重要地位,确立了“文化立国”战略。此举不仅帮助韩国成功抵御了经济危机,扩大了国民经济收入,树立了国家文化形象,而且维护了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由于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日益迫切,中国学界对“韩国经验”研究也随即展开。
(一)中国学界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的外在考察
韩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注重并展示其文化软实力建设,并借抵御期间爆发的亚洲经融危机的契机成功助推了文化软实力的增长。国内学者对于韩国的研究繁荣于两国建交之后,对于韩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则显现于2006年。这期间,国内研究主要立足于更为显性的软实力载体研究,韩国电视剧、娱乐节目、流行歌曲组成的“韩流”是国内学界对于韩国文化软实力中“吸引力”最直观的感受。以流行文化产品为先锋的文化软实力带动了经济硬实力的发展,2010年韩国文化产业约占当年GDP总量的6.2%,且逐年上升。朱芹、李静、文春英等学者通过引用经济数据印证了韩国文化产品,特别是影视作品体现了韩国文化软实力的吸引力。国内学者认为韩国是亚洲除日本外另一个世界流行文化的发源地,“韩流”的影响不仅波及亚洲国家,而且直接冲击欧美的文化市场。韩国文化产业在为韩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韩国的文化地位,推动了韩国的民间文化外交。张宏杰认为韩国已由世人眼中的“隐士之国”成为引人注目的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成为亚洲的“文化输出国”,甚至正在设定“亚洲美”的标准。也有学者认为,韩国从输出新村运动、“汉江奇迹”的成功经验到近年来兴办大型国际比赛、潘基文当选联合国秘书长等国家成就展现了韩国文化软实力。
关于韩国文化软实力所展现出来的文化“竞争力”,金美美通过梳理韩国“世宗学堂”的建设目的、发展过程和运营机制,阐述了韩国通过推广“世宗学堂”来扩大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范围,进而提高其国际地位并增强其国际威信和竞争力。金厚联亦认为韩国政府重视软实力在公共外交中的竞争力,明确指出“世宗学堂”并非是单一功能的语言教学机构,而是将世宗的哲学和创制韩字的精神融会成世宗产品,扩大到涵盖韩国文化的水平上。谭慧燕分析总结了韩国文化产品的流行和影响,指出韩国文化产品通过推介其文化,展示其现代社会精神内涵,使其在传播韩国文化价值观念和提高国民经济收入两方面中相互促动,从而促进了韩国文化竞争力的发展。
纽约时报曾刊文指出,韩国的软实力不仅在物质方面影响了邻国,还影响了邻国的精神世界。在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研究中,刘如鹏认为,韩国建构文化软实力的实效在于提升了其国家形象和区域影响力,所推行的文化外交政策在朝鲜半岛的统一、独岛争端等敏感问题上显现出了软实力外交的灵活作用。刘炳香认为韩国的软实力外交使之成为促进地区合作与发展的“忠实协调者”,对于中等国家开展文化外交具有借鉴意义。王木克总结朴槿惠总统执政后中韩关系发展走向后,认为韩国政府力推“软实力”外交,进而使韩国获得外交上的主动权,巩固了韩国的地区影响力。
(二)中国学界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分析
对于韩国文化软实力建构的动机分析,代芬认为韩国之所以实施文化立国战略,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其既存在调整产业结构、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考量,更有因地缘政治因素所产生的自身强烈不安全感,进而有实现国家软硬实力均衡发展的举措。同时,在民族性视域下韩国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提供了丰富资源。陈艳平认为除了经济原因,韩国文化软实力建构还包含着提升韩国形象、增强文化竞争力和开展软实力外交的内在要求。李爽在分析韩国电视剧的传播后,认为韩国非常注重保存和宣传自己所拥有的传统文化,文化软实力恰好能够将文化的原创性加以保护和发扬。徐世丕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后韩国提出“文化立国”,其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不仅是为了振兴经济、复苏社会,更主要的是因为以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能迅速凝聚人心。
韩国文化软实力近年来能迅速增强,这与其所具有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密不可分。中国学者认为,韩国因其国家历史而拥有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独特资源,即从中国传入的儒家文化、日本殖民统治造成的历史屈辱文化、美国通过改造韩国所传入的西式民主文化共同融汇成了当代韩国复合型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构成了韩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即使是近代以来遭受日本殖民统治以及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冲击,儒家文化在当代韩国的影响依然巨大。例如,韩国文化产品注重宣扬家庭观念与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标准,倡导仁义礼智信,引导人们向善。这个观点也为他国学者所认同,中国学者则进一步指出中韩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具有共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是韩国将其中积极的、共性的文化元素,巧妙地运用到文化创意和推广的过程中,这是韩国文化商品在儒家文化圈受追捧的主要原因。但亦有学者指出,同时期韩国文化商品在西方文化市场也有同步增长,可见其文化吸引力是普遍性的。日本的“忠孝文化”“耻辱文化”亦深刻影响了韩国文化的生成,同时日本的殖民统治对韩国造成了心理上的创伤。而战后深刻影响韩国社会的西式民主文化(基督教文化)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韩国当代价值观的形成,并通过韩国流行文化展现出来。除此之外,韩国传统风俗、饮食、当代生活方式、流行服饰等等元素均被作为文化软实力的资源加以运用。
关于韩国文化软实力建构模式研究是中国学界重点考察的方向,大致可以归纳为政府主导说、市场导向说和混合利益说。大部分中国学者认为韩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是立足于政府主导的层面上的。李爽认为韩国社会对于文化软实力认识的深化源自由农业落后国家向工业发达国家的转变、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国际地位的变化,这些都最终导致了韩国政府大力推进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可见政府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能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陈燕萍、李静等学者梳理了韩国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条文法规和历任韩国总统执政期间的文化政策,证明历届政府都将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和扶持对象,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法律上提供了绝对的保障。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实行宽松的文化内容监管政策,一改朴正熙政府时期延续的文化权威主义控制,将意识形态解禁为文化领域的自由资源配置,从而为激活产业创造力提供了母体土壤。正是由于政府在文化政策上的开放姿态,使得市场导向成为韩国文化软实力建构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内市场的有限迫使韩国将目光瞄准国际,提出“通过出口建设文化产业强国”的口号。目前韩国文化产业与服饰、餐饮、化妆品、电子产品和旅游等产业形成紧密相连的商业链条,加强了市场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导向作用。还有一些持混合利益说观点的学者在分析韩国文化产品受欢迎的原因后指出,韩国文化软实力建构是在市场利益驱动下的实用主义与国家主义的结合,从而促成了文化产品与国家声誉的融合,满足国内文化消费和国外文化输出的需要。文化产品制作公司主导的软国家主义,是为文化产品制作公司生存发展服务的战术,但其产生的社会效用,超过了原有的企划目的。这样的结果不完全是市场主宰的结果,也并不完全独立于国家政策而存在,而是一种非自发满足双方利益的现实行为。
(三)中国学界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的经验总结
中国学者对于文化软实力“韩国经验”的研究,绝大多数都落脚在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启示上。综合学界观点,大致经验有:第一,中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缺失。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条件来看,中国具有韩国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更悠久的历史、更渊博的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下来的汉文化圈等。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目前尚处于松散自发状态,是被动反应式的,这种缺乏国家层面整体战略的现实困境会影响中国整体文化软实力的增长。第二,在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政府角色定位模糊。学者们分析韩国经验后到得到启示,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之所以成功同韩国政府的扶植分不开。目前中国政府虽然倡导文化软实力建设,但缺乏立法层面的实质措施推行。政府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并不代表就要完全依赖政府。政府的角色定位应是文化传播的推动者,不是文化的创造者。第三,韩国设置诸如文化促进院、旅游发展局等专门机构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目前尚无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专职部门,文化、宣传、旅游主要部门各自为战、缺乏协调,制约了中国软实力建设效果的发挥。第四,非政府组织可以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体。通过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发现,韩国存在为数众多的以市场为驱动的非政府机构对国家文化软实力产生十分广泛的影响。以韩国国际交流财团为例,韩国国际交流财团以外国的大学等为对象,通过设立韩国学教授职位、派遣客座教授、援助学术项目等活动努力为培养韩国通营建制度基础。截至2012年底,设立的韩国学教授职位达到100多爪,韩国学研究中心达40所。相比之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还在高度依赖政府资源的推动,民间组织发展较为缓慢,民间文化交流、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功能尚待开发。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大致厘清了近年来此领域的研究现状。首先,中韩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两国都希望通过建构文化软实力实现国内与国际的双赢。对现有成果的考察可以发现,绝大部分中国学者认可近年来韩国在文化软实力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将其视作是“韩国经验”开展研究,目的是“为我所用”。其次,文化软实力相关研究在中国学界一直是热点问题,但国别文化软实力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学界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的考察,领先于对其他国家的研究。从成果数量上看,位于美国、日本研究之后的第三位。特别是中韩建交以来,韩国学研究蓬勃开展,这些已有成果成为韩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理论、数据支撑。
通过文献综述也发现了研究中的一些不足。第一,目前国内多数文化软实力研究仍存在研究概念不清、研究标准不规范的现象。西方软实力理论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理论混用、错用时有发生。研究思路集中在分析韩国经验与中国不足,或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比较分析,最终落脚在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启示,缺乏横向国家间比较研究。目前迫切需要对国别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范畴、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利用等方面做更深层面的探讨。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一套学术界认可的文化软实力评估系统,导致文化软实力评估、排名只能引用西方数据,其可靠陛和真实性难以保证。
第二,关于韩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持续升温,但研究成果多是较低层次的现状、经验研究,缺乏对其进行内在规律、特点的深入研究。通过文献查询发现存在将韩国文化软实力片面化研究的倾向,即将单一视域内研究(如文化产业、跨文化传播、影视制作)宏观概括为文化软实力问题研究。究其原因,关键是对国别文化软实力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对近5年间的科研论文设定关键词对中国知网进行查询,统计发现相关领域至今没有学术专著、博士论文产生,而成果被高级别学术期刊(CSSCI)收录数低于10%。另外,韩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多属于应激性研究。表1中2012年和2013年研究成果激增源自当年有广受关注的文化产品的“刺激”,其他年份成果则相对较少。
第三,从已有成果看,绝大多数研究成果属于文献研究,数据运用存在简单重复,韩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对中国启示较为同质化,缺乏理论创新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中国和韩国国家制度、国情和所处国际环境不同,不能简单地将韩国经验“拿来就用”,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同时应该注意从中国国情出发,运用中国话语体系开展,并注重获取一手资料,进而开展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