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域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对策分析

2015-12-16孟祥林

孟祥林

[摘要]京津冀地区与晋东、鲁西的部分区域整合,会弱化河北省由于北宽南狭而造成的南北发展不均衡问题,据此京津冀一体化就拓展为广域京津冀一体化。广域京津冀能够莅京津冀基础上,将太原、大同、济南等整合在一起,构建起“北京-太原-济南”三角形,促使城市高效互动。在广域京津冀整合发展过程中,要构建“大同-浑源-灵丘-涞源-保定-天津”与“太原-晋中-盂县-石家庄-衡水-德州-济南”两条城市链,分三个步骤进行,逐步构建“双核+双子”结构、“京津石”三角形、“倒靴型”城市体系。在不同子区域也要采取不同方式,晋东冀西区域要构建“双轴+z带”子城市体系,冀东鲁西区域要构建“双枣核”子城市体系,在冀北区域要构建“双核+多子”子城市体系,并依此为基础进行“双层拓展”。

[关键词]广域京津冀;京津石三角形;京太济三角形;“倒靴型”城市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2-0001-07

一、广域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提出与区域整合依据

(一)广域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

目前较多的文献论及京津冀一体化问题,实际上京津冀与晋东、鲁西地区应该进行一体化(广域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从图1可以看出,京津两个大都市是京津冀的核心,成为京津冀地区的“双核”。京津冀是“京津冀+晋东+鲁西”的核心,在该区域内构成“京津—太原一济南”三角形(JJTJ三角形),在JJTJ三角形中包括了两个三角形,即“京津石三角形”(JJS三角形)和“京津保”三角形(JJB三角形)。这就意味着在JJTJ三角形中,虽然京津两个大都市是京津冀区域的“双核”,但石家庄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JJB三角形位于JJS三角形的核心区域,JJB三角形具有与京津大都市近距离的区位优势,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石家庄是京南第一个省会城市,保定是京南第一个中等城市。保定的区位优势以及石家庄的省会城市优势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在讨论京津冀地区发展的文献中,较多的主张是坚持石家庄与保定应该更多展示自身优势,少有从两个城市整合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层面看,石家庄与保定只有充分进行整合,才能够强化JJS三角形在“广域京津冀三角形”中的作用。在京津冀区域内,“天津+北京”成为东西排列的“双核”,“石家庄+保定”成为南北排列的“双核”。京津“双核”与保石“双核”在京津冀区域形成“丁”字形架构,在不断整合发展条件下会对京津冀以外的区域产生较大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传统的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应该被广域京津冀一体化概念所替换。

(二)广域京津冀区域整合依据分析

广域京津冀区域不仅在地域上邻近,而且资源互补。然而在京津大都市以较高速度发展的情况下,周边区域相对落后;在京津大都市外围较广泛的区域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经济“塌陷”。通过区域经济合作能够进一步扩大京津大都市的辐射范围,在更大范围内构建城市互动机制。

1.广域京津冀是环渤海区域的子区域

环渤海地区依托京津两个大都市和优越的港口资源,成为与珠三角、长三角并列的重要经济区域。关于环渤海的范围界定有两种不同观点:其一是“5+2”,认为环渤海区域涉及五省二市,即京津两个直辖市以及辽、冀、晋、鲁、内蒙古中部地区;其二是“3+2”,认为环渤海地区涉及三省二市,即京津两个直辖市和冀鲁辽三省。虽然两种观点在范围界定层面有差别,但比较一致的地方在于,两种观点都认为京津大都市是环渤海区域的核心,并目认为京津大都市有必要与周边区域进行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京津冀区域就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但在整合区域层面—直在不断变化,先后提出“首都圈”“大北京”等概念,但涉及范围主要局限于京津冀三地。最近提出的京津冀一体化也将关注点局限在了京津冀三地。实际上对于河北省而言,以石家庄为界在冀北与冀南两个子区域内,京津冀的区域关系存在较大差别。冀北与京津形成了‘包裹与被包裹”的关系,冀南不但距离京津较远,而且区域面积也相对狭小。冀中南地区与近京津的河北省地区如果谋求相同的一体化发展方式会存在较大障碍。为此冀中南地区需要更多地与晋东、鲁西整合发展,构建“太原一石家庄一济南”城市组合,能够更好地与京津大都市呼应,促进京津冀更加有效整合并让广域京津冀在环渤海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见图1)。

2.构建“石家庄-保定”增长极

石家庄是河北省的省会城市,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石家庄距离京津大都市较远是其融入一体化的重要障碍。石家庄是北京向南的第一个省会城市,只有强化石家庄的发展力度,才能够尽快构建“京津石”三角形,在北京、天津、石家庄间构成鼎足发展势头。从区位关系层面看,太原、济南与石家庄间的距离最近,也是能够与石家庄进行整合发展可能性最大的城市。石家庄与太原可以直接建立联系,石家庄与济南间可以通过德州建立联系,石家庄与太原和济南能以石家庄为核心构建“太-石-济”城市链,并成为“太原-济南-北京”三角形上的“南边”,与京津大都市高效进行互动。在培育石家庄增长极的过程中,石家庄需要与保定进行整合发展。保定位于石家庄北侧,具有悠久的文化底蕴,并且曾经是河北省的省会城市;相对于石家庄,保定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由于与京津较近从而在与京津整合发展过程中能赢得较多的机会。所以石家庄应与保定充分整合,并且通过定州将两个城市连接起来。以定州为中心,将唐县、望都、安国、深泽、无极、行唐、曲阳等整合在一起,逐渐构建起“石家庄-定州-保定”城市带,在京南地区形成较大的城市隆起。

3.资源共享与提升京津周边发展速度

京津两个大都市在广域京津冀区域内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其巨大的生产力和消费力方面。作为巨大的生产力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信息、教育、科技等多方面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作为巨大的消费力其能够吸收周边地区的产品和服务。在京津大都市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对于周边地区而言,京津大都市处于过度发展状态,资源在这里能够获得较高的边际收益,使京津大都市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这虽然促进了京津大都市的快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因为资源过度拥挤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低效率问题。同样的资源如果在京津周边布局,在能够享受京津提供的公共资源的条件下也可以得到相对较高的收益,这样不但能够缓解京津大都市的发展压力,而且能够带动京津周边地区的发展。京津周边的城市除了保定、石家庄、唐山、沧州、承德、张家口外,也包括太原、大同、德州、济南等距离稍远的城市。将京津大都市相对拥挤的资源逐渐扩展到京津周边地区,可提升周边城市的发展速度。京津冀原本属于同一行政区划,京津冀与周边的山西和山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也不能截然分开,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得冀南和冀北发展状况更加均衡。

二、广域京津冀一体化结构设计与实施步骤

(一)广域京津冀一体化的结构设计

根据前文,在广域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京津、太原和济南需要高水平互动,逐渐形成JJTJ三角形。“北京+天津”作为JJTJ三角形的北侧顶点,与近京津的河北省区域可形成“双核+双子”的城市体系。“石家庄+保定”需要进行整合发展,在京津南侧形成“双核”城市组团,与京津“双核”高效互动,在石家庄发展成为京南大都市的同时,保定也逐渐发展成为京津石三角形中的核心城市。从图1可以看出,在广域京津冀范围内需要逐渐形成“两横一纵”的城市体系构架,将京津冀的核心区域与京津冀的外围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京津保石为核心,将太原和济南整合在一起,形成广域京津冀一体化的基础。在图1中,“两横”分别以保定和石家庄为核心城市,将京津冀晋鲁整合在一起。以石家庄为中心城市,沿着“太原-晋中-盂县-石家庄-衡水-平原-禹城-齐河-济南”一线将“太原-石家庄-济南”连接在一起。以保定为中心城市,沿着“大同-大同县-浑源-灵丘-涞源-满城-保定-天津”一线将“大同-保定-天津”连接在一起。在广域京津冀一体化构架中,以上东西向的“两横”将广域京津冀区域内的太原、大同、保定、石家庄、济南以及天津等整合在一起,成为区域内在东西方向上连接的动脉。在强化“两横”的同时,“一纵”在广域京津冀范围内的作用在于在南北方向上将“承德-密云-怀柔-昌平-北京-定兴-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连成一线。“两横一纵”是广域京津冀区域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要将“忻州-定襄-五台-阜平-顺平-高阳-河间-沧州”一线以及前文论及的“两横”发展成为“三横”。与此同时要尽快完善三段交通线路,即“张家口-崇礼-赤城-滦平-承德”段、“灵丘-涞源”段、“左权-陆罗镇”段。三段交通线连接后,广域京津冀区域内的各个节点城市间又增添了连接通道,各节点城市间的互动效率会进一步提升。在各段交通线路的通达性提升后,广域京津冀外围地区就会形成闭合的交通环,在南北东西各个方向上构建起四个城市链即“榆社-左权-陆罗镇-邢台-鸡泽-威县-临西-临清-高唐-齐河-济南”链、“襄垣-黎城-涉县-武安-邯郸-肥乡-馆陶-聊城-济南”链、“大同-阳高-天镇-怀安-张家口-崇礼-赤城-滦平-承德”链、“承德-遵化-丰润-唐山-宁河-天津-沧州-南皮-泊头-东光-吴桥-德州-平原-禹城-济南”链、“大同-怀仁-山阴-原平-忻州-阳曲-太原-榆社-武乡-襄垣”链。四条城市链将大同、太原、邯郸(邢台)、济南、沧州、唐山、承德、张家口等城市连接在一起,在广域内实现了京津冀晋鲁的整合。

(二)广域京津冀一体化的实施步骤

广域京津冀一体化涉及京津冀、鲁西、晋东等区域,这是在更加广泛区域内进行的一体化设计。由于区域面积广大,并且各个子区域的情况有较大差异,所以在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需要采取“分步走”的对策。

1.构建“双核+双子”结构

第一步是构建“双核+双子”结构。这是以京津大都市为核心在近京津的河北省区域内实现的一体化设计。“双核”即京津两个大都市,“双子”即唐山和保定两个隶属河北省的中等城市,保定和唐山分别从京津的西、东两侧与京津大都市产生互动。在京津的东西两侧分别形成“京津唐”三角形和“京津保”三角形,保定和唐山发展成为京津大都市的两个子城市。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保定和唐山应该成为京津非核心职能向外围疏解的理想区域,也会成为在京津大都市影响下率先得到发展的区域。保定和唐山在发展中会分别成为京津大都市外围的子中心城市。在此过程中,唐山和保定要在“软区划”发展对策下发挥子中心城市作用,强化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力。在京津大都市的部分职能向外疏解,保定和唐山承接这些职能的过程中,京津与近京津的河北省逐渐走向融合,京津唐保区域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率先从理论变成现实。

2.构建“京津石”三角形

第二步是构建“京津石”三角形。石家庄是河北省的省会城市,虽然其北侧的保定因近邻京津而具有区位优势,但石家庄因在1968年以后成为河北省省会,并且在东西向的“石德铁路”“石太铁路”通车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铁路枢纽地位让石家庄的发展速度显著提升,石家庄也因而被誉为“被火车拉来的城市”。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石家庄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在京津与石家庄间逐步构建“京津石”三角形,在形成该三角形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构建“津石边”,需要在石家庄与天津间构建更加便捷的交通线路,将津石连接在一起。在构建“津石边”的过程中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其一为打通“晋州-安平”,从而构建“石家庄-晋州-安平-肃宁-任丘-霸州-天津”一线;其二为打通“保定-霸州”,从而构建“石家庄-保定-徐水-霸州-天津”一线。在第二种方案下由于“津石边”会通过保定与天津连接在一起,这实际上是进一步强调了保定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作用,但会弱化晋州、安平、任丘等小城市的发展力度。为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促进更多区域的发展,第二种方案应该是理性选择。

3.构建“倒靴型”城市体系

第三步是以石家庄为核心的“倒靴型”城市体系。河北省行政区划以石家庄为界区分为南北两部分,石家庄以北的区域与京津大都市形成了“包裹与被包裹”的区域关系,京津与河北省在分割发展的条件下,河北省北部区域实际上缺失了发展区域经济的中心,正是从该角度看,京津冀一体化的目标就在于将京津大都市构建为京津冀的区域经济中心,同时构建跨行政区划的城市体系。石家庄以东以南地区与石家庄以北地区不同,在整个区域内不存在行政区划上的“包裹与被包裹”的关系。在区域形状上,石家庄、沧州、衡水、邢台、邯郸构成“倒靴型”城市体系(见图2)。在“倒靴型”城市体系中石家庄为核心,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分别为“倒靴型”城市体系的子核心。在任丘、景县、辛集、宁晋、魏县等发展基础较好的县级中心地逐渐发展成为省管县(市)的条件下,“石家庄-衡水”会逐渐发展成为“倒靴型”城市体系的核心区,在其影响下“倒靴型”城市体系的“脚尖儿”即沧州,“脚跟儿”即石家庄,“脚腕儿”即“邢台+邯郸”等都能够得到同步发展。在此过程中只有“脚跟儿”基础足够扎实,即“一城四星”(“一城”即石家庄,“四星”即藁城、栾城、鹿泉、正定)中的石家庄发展足够稳,“倒靴型”城市体系才会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与京津大都市形成鼎足发展态势,带动冀中南地区发展。“倒靴型”城市体系中,“脚尖儿”处的泊头、“脚腕儿”处的南宫在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衡水不但能够与东侧的沧州和南侧的邢台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衡水外围地区还会出现辛集、宁晋、景县、南宫等更多的小城市,与由衡水、深州、武邑、冀州、枣强形成的“一核+四星”整合在一起后,衡水的影响范围会更加广泛,在连接沧州与“邯郸+邢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并且与石家庄紧密整合在一起,“石家庄-衡水”就成为了“倒靴型”城市体系的核心地区。

三、广域京津冀一体化范围与实施办法分析

(一)广域京津冀区域:河北省++A区域+B区域

根据前文,广域京津冀一体化涉及京津冀鲁晋五个省域,但是山东和山西只涉及晋东和鲁西的部分区域,如图3展示了广域京津冀的范围。广域京津冀区域在将晋东和鲁西的部分区域整合在一起后,不但能够有效地克服河北省保定以北区域“空心拳头”的问题,而且能够有效解决河北省行政区域由于南北狭长且北宽南窄而造成的“冀中南发展受限”问题。从图3可以看出,广域京津冀区域在保定以北和保定以南区域不再有“北宽南狭”的问题,以石家庄为核心的“倒靴型”城市体系能够有效地与保定整合发展,而且能够与太原、济南两个省会城市进行高效互动。图3中的A区域隶属山西省,主要包括大同、太原、忻州、阳泉。B区域隶属山东省,主要包括了德州、济南和聊城。A区域与B区域使得以石家庄为核心的保定以南的河北省区域向东西两侧扩展,使得冀中南地区向东西两侧加宽,以石家庄为中心向东西两侧扩展形成了“太原-石家庄-衡水-德州-济南”城市链(“太济链”),三个省会城市整合在一起发展,能够更好地发挥聚合效应。“太济链”南侧的“邢台+邯郸”、北侧的“保定+沧州”与“太济链”构成“一轴+四星”的发展格局。“四星”中的“保定+沧州”不仅是“大保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与京津大都市相邻,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保定与唐山以“北京一天津”为轴构成“双核+双子”结构,唐山与沧州又是以天津为核的“双子”。“太济链”与“双核+双子”将京津冀晋鲁完全整合在了一起。图3中C区域是将京津冀晋鲁整合在一起的核心区域,在整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连接作用。图3中的c区域内,保定与石家庄两个城市发挥着关键作用,前者具有区位优势,后者具有省会优势,两个城市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更多的不应该是博弈而是合作,两个城市只有整合发展,才能够充分发挥聚合整合优势,才能够在发展中充分发挥其优势相互促进。

(二)广域京津冀一体化的实施办法

广域京津冀一体化的目标在于通过逐步构建以石家庄为核心的冀中南城市体系,使得冀中南地区与A区域、B区域得到整合发展。广域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需要五个省级行政区充分合作,同时要强化河北省在五个行政区中的核心作用。

1.突破既有行政区划限制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行政区划边界处由于行政区划阻隔而不能充分合作,会使得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距的邻近行政区划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放大,在发展状态较好的行政区划周围出现发展状况较差的“壕沟”。但是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只有各个行政区划在行政权力方面进行对接才能做到,通过行政管辖权对接以及不同区域的资源之间互动方式方面进行磋商,才能够在邻近的行政区划间展开广泛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某个区划内过度发展而在邻近区划内存在的发展不足问题。在广域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不但需要在京津冀三个区划间打破既有行政区划限制,而且要在冀晋、冀鲁之间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京津冀之间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就能够将京津大都市的影响力充分释放到京津周边的近京津的河北省地区,尽快解决“环京津贫困带”问题。以近京津地区带动远京津地区的发展,在河北省行政区划内在冀北和冀中南分别形成两个城市体系。冀北地区行政以京津大都市为核心的“双核+双子”进而“双核+多子”城市体系,在冀中南地区形成以石家庄为核心的“倒靴型”城市体系。冀鲁之间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就是要让“倒靴型”城市体系向东西两侧扩展,将太原、济南与石家庄整合在一起,在广域京津冀一体化思路下,尽快构建“太原-石家庄-济南”城市带。

2.行政区划边界处进行中心地对接

(1)晋东冀西的“双轴+Z带”

图4展示了晋东与冀西的“双轴+Z带”方式的整合对策。“双轴”即分布在山西省内的A轴和分布在河北省内的A轴,两条轴依托既有高速公路线发展起来。A轴上的重要城市有大同和太原,两个城市在A轴上分别以大同城市团和太原城市团将周边的县级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强化A轴在“晋东+冀西”跨行政区划整合过程中的影响力。在A轴上,丰镇(隶属内蒙古)、左云、怀仁、应县、朔州、宁武、忻州、晋中、古交、交城、祁县、武乡、襄垣、长治等被串联在一起。A轴在河北省区划内,将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等整合在一起,发展轴上涉及的小城市包括涿鹿、涞源、正定、藁城、栾城、宁晋、临城、任县、南和、永年、肥乡等。与A轴相似,既有的高速公路线成为A的发展基础。图4中的Z带将A轴和A轴通过“大同-保定-石家庄-太原-邢台-邯郸”一线整合在一起,这条城市带实际上是以石家庄为中心形成了两个“三角形”,即“大同-保定-太原”三角形和“保定-太原-‘邢台+邯郸”三角形。石家庄位于前一个三角形的“保定-太原”边上。“双轴+Z带”将“晋东+冀西”区域紧紧整合在一起。

(2)鲁西冀东“双枣核”

鲁西与冀东在行政区划边界处构成如图5所示的“枣核”城市体系,该城市体系由四个c环构成。c和c两个c环构成“外枣核”,c10和c20形成“内枣核”。c即“沧州-献县-武强-深州-辛集-晋州-石家庄-栾城-临城-内丘-邢台-沙河-邯郸”链,c链即“沧州-孟村-乐陵-商河-济阳-济南-茌平-聊城-馆陶-肥乡-邯郸”链。两个c环使得“外枣核”成为闭环,沿着冀鲁两省的行政边界,将邻近的区域整合在一起,沧州、济南、聊城、邯郸、邢台、石家庄等都是“外枣核”上的节点城市。在图5中,“外枣核”的内部还有c1和c2两条短链将济南和石家庄连接在一起,这两条短链是跨冀鲁行政区划界线的城市链,如图5所示,c1即“石家庄-晋州-辛集-衡水-吴桥-德州-济南”链,c2即“石家庄-赵县-宁晋-巨鹿-清河-夏津-高唐-禹城-齐河-济南”链。两条链将石家庄与济南连接在一起,形成冀东鲁西跨冀鲁行政区划的“内枣核”。“内枣核”与“外枣核”协同发展,构成“双枣核”城市体系。在进一步完善“双枣核”城市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连通“沧州-千童镇”间的高速公路,从而将沧州与济南连接在一起,而且要在“外枣核”的内部构建Lx城市链,将“邯郸-曲周-清河-故城-德州-吴桥-东光-南皮-孟村-沧州”串联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在“东北-西南”方向上将“外枣核”与“内枣核”整合在一起,从而沿着冀鲁行政界构建一条城市链,在c与c之间更好地起到中介作用。

(3)冀北“双核+多子”“双环拓展”

冀北地区的京津冀三地间的行政区划关系与上述区域不同,该区域内在行政区划上形成“包裹与被包裹”的关系。这种行政区划关系一方面不便于冀北地区在河北省内形成区域经济中心,因而在京津与河北省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另一方面这种“包裹与被包裹”的关系,为增加京津与河北省之间的接触点提供了条件。在京津冀一体化“分步走”实施方案中,首先需要进行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即冀北地区与京津大都市间具有“包裹与被包裹”关系的区域。如图6所示,廊坊位于京津之间,张家口、承德、唐山、沧州、保定等隶属河北省的行政区域将京津大都市包裹了起来。图6中所示的区域内,在突破行政区划构建“软区划”,进而创造一体化发展环境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完善三段交通线即“涞源-保定”“定兴-雄县-文安”“张家口-崇礼-赤城-丰宁-滦平-承德”,从而在京津、冀北区域打造出围绕京津两个大都市的“双核+多子”的“双环拓展”发展模式。“双核”即京津两个大都市,“多子”即以京津两个大都市为核心广泛分布在冀北地区的隶属河北省的中等城市以及具有较好发展基础的小城市,这些中等城市包括承德、张家口、保定、沧州、唐山,发展基础较好的小城市包括涿州、高碑店、霸州、任丘等。中等城市与一些小城市围绕京津大都市形成的“双环”中,实际上就是京津大都市向外围施加经济影响的两个层次,从图6中可以看出,第一层次的主要区域分布在京津大都市范围内,少部分涉及张家口的怀来、涿鹿,保定的涞水、涿州、定兴、高碑店以及廊坊的绝大部分区域;第二层次则以第一层次为核心将保定、张家口、承德、唐山、沧州等连接起来,第二层次就能够将近京津的冀北地区与京津大都市完全整合在了一起。在京津与冀北的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需要发展多条城市链和多个三角形,城市链包括LJZ、LJB、LJJ、LJT、LJC等,以北京为核心向周围呈辐射状分别与张家口、保定、天津、唐山、承德等建立联系,促使京津与冀北在一体化进程中由“双核+双子”状态发展成为“双核+多子”,即由原先以京津两个大都市为“双核”,以保定和唐山为“双子”发展成为除保定、唐山以外还有承德、张家口、沧州等更多的子城市。与此同时在唐山、承德和秦皇岛之间要构建起“唐一承—秦”三角形,在保定、沧州、天津之间要构建起“保-沧-津”三角形,北京、天津、保定之间要构建起“京-津-保”三角形,在涿州、廊坊、霸州之间构建起“涿-廊-霸”三角形。通过构建三角形让邻近的城市间进行高效互动,并且在“多子”的带动下,在京津、冀北地区带动高碑店、涿州、霸州、任丘等更多县级中心地的发展。“唐-承-秦”三角形是在“软区划”设计思路下,由唐山协管秦皇岛,在“唐山-秦皇岛”间将卢龙、滦县等连接起来构建“唐山-秦皇岛”链,使得秦皇岛成为唐山的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