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绘就最美泗阳

2015-12-16刘海红

群众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生态

刘海红

近年来,泗阳县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泗阳实践诠释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2015年,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分别突破360亿元、60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现金收入分别达到21780元和12917元,先后创成全国生态建设模范县、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生态县、省级园林县城,国家生态县创建高分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荣获绿色江苏建设生态创建成就奖和突出贡献奖。

坚持生态环保优先,大力培育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我们始终秉持敬畏自然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内容纳入全民教育计划,不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引导企业将环保要求和生态指标作为立企之本,主动承担环保社会责任;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先后有32个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被一票否决;严格实施节能减排,陆续关停澳特利化工等高污染项目8家,主要污染物减排全市第一。倡导绿色生活,围绕“生态泗阳,健康生活”主题,积极开展生态环保主题活动及群众性创建活动,在苏北率先投放3000辆公共自行车,倡导市民使用环保购物袋、环保餐盒等生态产品,连年举办平原林海自行车赛和全民健身等体育活动,持续实施“清洁家园”等环保行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主流。加强生态宣传,建立环境信息发布制度,多层次搭建政府与公众对话的平台,通过在电视台开设专栏、“网上泗阳”设立专题以及建立手机“环保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创建的深刻内涵和阶段成效。

实施绿色转型行动,矢志发展生态经济。在“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抉择中,我们坚持以产业转型为核心,积极探索环境指数与产业指标同步提升的新路径,加快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集聚化发展新型工业,构建绿色板材、绿色纺织等六大绿色产业体系,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全年投入节能技改资金7亿余元,完成节能与循环经济技改项目26个,获批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家,万元GDP能耗下降至0.41吨标准煤。规模化推进现代农业,重点发展优质稻米、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全县集聚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177个,高效农业、高效渔业面积分别达45万亩、26万亩,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超过8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连续7年被评为全省现代高效农业先进县、高效渔业先进县。品牌化打造生态旅游业,充分挖掘县域特色资源,积极开展运河文化旅游节等主题活动,聚力建设成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黄河故道与京杭运河“两河”廊道生态旅游区、妈祖文化园等自然人文景区,中国杨树博物馆和南园、奥林匹克生态公园、中国棉花博物馆分别创建为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

狠抓城乡综合治理,努力涵养生态环境。生态建设是一项“看不见的工程”,但对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产生的效益最大、发挥的作用最为深远。我们坚持以前所未有的投入、义无反顾的决心推进生态建设,统筹做好生态监管、整治、优化文章。实施清洁能源工程。持续推进天然气镇镇通,建设各类管线116公里、综合站9座,实现乡镇天然气供应全覆盖。引导使用清洁能源,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8.9万平方米,新建“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1.3万个,全县清洁能源比重提高至52.6%。大力开展以治理工地扬尘、燃煤锅炉等为重点的“深呼吸”保卫战,加快县级污染源在线监控总平台建设,新建大气和饮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空气质量逐年改善,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超过85%。强化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5%,连续7年被省政府列为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实施三水改造工程。调整完善城区“三水”建设规划,借鉴韩国清溪川模式,深入推进“清流入城”,以城区包河为纽带和动脉,引大运河水入城,对供水、污水以及排水管网进行改造提升,高标准建成西大院公园、包河公园等配套景观,城区“四横四纵”水系全面贯通,为市民打造高品质的亲水休憩长廊。城乡同质供水成效显著,铺设主支管网1879公里,新一水厂、第二水厂、成子湖水厂和淮沭河水厂建成投用。基本形成“三水源、四水厂、多重保障”的供水格局。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创新实施乡镇污水处理“1+1”工程,在每个乡镇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并配建一个生态湿地公园,乡镇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积极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加快推进乡镇农贸市场建设和农村卫生改厕工作,高标准完成3030个自然村整治任务,在苏北率先建成“村保洁、镇收集、镇集中、县运转、县处理”生活垃圾收处体系,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95%。深入实施清水生态工程,疏浚乡村河道91千米、整治路边沟渠114千米,“白墙红瓦、河湖清澈、绿树成荫”的美好乡村初具雏形。

强化基础源头保护,不断扩大生态空间。人类生存的环境只有一个,破坏了就很难修复。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挡住利益的诱惑,坚持正本清源,从源头把生态保护基础做得更牢更实。夯实生态基础。坚守生态保护就是最好的开发理念,制定出台了《泗阳县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划定洪泽湖湿地、京杭大运河清水通道维护区等7个不开发区域涵养生态,红线区域占全县国土面积近30%;同时将成子湖取水口和淮沭新河庄圩取水口上下游1000米范围内的二级管控区提升为一级管控区,奥林匹克生态公园等10个区域增加为二级保护区,为下一步发展留下更多生态修复空间。优化生态环境。坚持开展绿化造林嬗变生态,持续实施公园绿地、街区退让、拆墙让绿等“五大绿色工程”,高标准建成各类公园22个、街头绿地28块,年均新增城市绿地10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48%。强力实施退圩还湖、林相改造等生态保护工程,高标准规划建设六塘河、大运河以及淮沭河等生态廊道93公里和245省道沿线生态廊道55公里,106万亩耕地全部实现林网化,全县杨树成片林达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0.6%、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35平方米,为全国平原地区之最。

健全环保体制机制,筑牢安全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坚持用深化改革的思路破解生态发展难题,加快体制机制建设,全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组织架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发展。建立高位推动机制。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正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党政“一把手”工程,高位组织推进落实,全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良性机制。健全环保约束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保护”原则,加大对环保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造成污染、群众反响强烈的企业,综合运用经济、金融、法律手段进行处罚,增加企业生态环境违法成本,倒逼企业治污减排。对为保护生态而失去新的工商业发展机会的乡镇、村居进行生态资金补偿。同时,积极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参与生态经济项目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创收的“双赢”效应。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不唯GDP论英雄,制定出台了《泗阳县生态文明建设实绩考核实施细则》,强化领导干部“抓生态是本职、不抓生态是渎职、抓不好生态是失职”的责任意识,建立以环境目标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监管责任,统筹环保、卫生、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联动执法机制和信访案件查处机制,全面形成了部门联动、长效管理的工作格局。□

(作者系泗阳县人民政府县长)

责任编辑:戈尚达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