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境观在语篇连贯分析中的作用探析
2015-12-16尤小燕
尤小燕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江苏南通 226010)
认知语境观在语篇连贯分析中的作用探析
尤小燕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江苏南通 226010)
语篇连贯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其研究方法面广,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文章以Sperber &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为理论依据,试图探讨认知语境观对两组语篇连贯类型的解释力。笔者对比了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论发现无论是形式功能研究还是语用推理抑或是认知心理研究,都与读者或话语接受者的认知存储、推理能力等密切相关。因此,从认知语境的角度探析如何理解局部连贯与整体连贯、显性连贯与隐性连贯是语篇连贯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认知语境;语篇连贯分析;认知推理
一、引言
语篇连贯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斐然,研究方法涉及面很广,与之相关的理论支持不计其数。笔者对比分析了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发现无论是语言的形式功能研究还是语用推理以及认知心理研究都与个体的认知存储、认知推理能力等密切相关。因此,笔者改变了大视角的研究思路,着眼于小视角视阈下的分析研究,以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为研究视角分析几种典型的语篇连贯类型:局部连贯与整体连贯、显性连贯与隐性连贯。“连贯”是语言学研究中出现的高频词汇,是语篇分析的重点,若无“连贯”之主线,何谈“语篇”之概念。那么,“连贯”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由于研究视角各不相同,语言学家提出了诸多不同的见解。Crystal(1987:119)指出“连贯是语篇表达的各种概念和关系的彼此关联,从而使人们能够合理推理语篇的深层意义”。[1]李天贤(2013:30)认为“语篇连贯指以语篇意向为主轴的小句及其以上层次之间相互关联,具有语言片段之间的概念、语义或逻辑关联属性。…或者是人们对语篇的深层次意义进行合理推理的结果。”[2]由于连贯现象的复杂性,语言学界很难对其进行精确的定义,笔者选取Crystal和李天贤两位学者对“连贯”概念的诠释作为上世纪和本世纪、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对“连贯”概念理解的代表,意在挖掘其共性,即“关联”和“推理”。寻求语篇中各种概念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如何透过“字面意义”解读语篇内容的“深层含义”等等均离不开读者或话语接受者的认知推理。而个体的推理能力与认知语境密切相关,可以说,个体能否准确择定所需的语境假设影响推理的准确性,最终决定其对语篇内容的正确解读。
二、认知语境的定义及特征
关于认知语境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熊学亮(1999:115)提出:“认知语境是人对语言使用的有关知识,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式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3]在这一观点中,“具体语境”本身的作用被削弱,而具体语境被概念化、认知化后所形成的“认知语境”的作用被凸显。王建华(2002:329)认为:“认知语境是言外语境中最为灵活的一种语境,也是内隐性最强的语境,因为它与交际者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心理能力、评判能力、审美能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4]这一观点指出“认知语境”有别于具体的语境,体现了较强的个体差异性,主要取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这两种观点均挖掘了“认知语境”概念的本质精髓,只是对具体的物理环境在语用过程中的作用有所忽略。在国外,Sperber &Wilson1986年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了关联理论和认知语境,也对认知语境进行了最初的定义:总的认知环境是由人们能感知或者判断的所有事实的集合,这些事实对于人们来说是明显的。[5]总的认知环境也就是由人们的认知能力和其所处的物理环境决定的。在Sperber &Wilson的观点中,个体的认知能力与当时的场景对语用过程中的推理分析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脱离了现时场景指导的推理是茫然的,而缺乏知识存储的推理是肤浅的,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够正确理解语篇内容。
区别于传统的静态语境观,认知语境观是动态的、择定的,这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冉永平(2000:29)指出:“认知语境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概念,包括认知中的各种信息。它具有动态的特征,也就是说认知语境不是听话人在话语理解前预先确定的,而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6]受话人或读者在理解某一语篇时,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不同的外部环境、个体的知识存储量、认知能力等都对语篇内容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制约或推进作用。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需要根据具体的交际内容不断选择、甚至否定一系列的认知假设,即不断调整自身的认知语境观。可见,在口语语篇中,个体的认知语境是变化的、呈动态性特征。在书面语篇中,读者理解语篇内容的过程正是其认知语境不断选择、调整的动态发展过程。根据关联理论的关联原则,人类认知倾向于最大关联,希望能够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这是关联原则中的认知原则,而关联原则中的交际原则表明最佳关联才是人们最终所期待的。在很多情形下,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并不一致,这就需要读者择定恰当的语境假设。然而由于思维能力、感知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限制,个体选择准确的认知语境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揣摩,筛选大脑中存储的各种语境假设,进而确定能够获得最大语境效果的最相关的假设,整个过程是也是变化发展的。
三、语篇连贯的二元分类
由于连贯概念的复杂性,研究者的研究视角迥异,朱永生、严世清(2001:67)根据不同学者的研究视角将连贯分为两类:一类将连贯视为社会现象,另一类视连贯为心理现象。[7]学界研究者对连贯的分类标准也出现了较多的版本。划分标准主要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或多分法。其中二元分类法是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分类标准。Givón(1995)将连贯划分为局部连贯与整体连贯、指称连贯与关系连贯、显性连贯与隐性连贯等等。[8]杨才英(2005)则从功能的角度将语篇连贯划分为概念连贯和人际连贯。[9]笔者从认知语境观的角度主要探讨语篇局部与整体连贯现象、显性与隐性连贯现象。
四、认知语境观如何作用于语篇连贯的理解过程
(一)认知语境观对语篇局部连贯和整体连贯的解释力
根据学界一些研究者的分析,局部连贯就是后出现的话语内容与前一个话语内容之间的命题关系。Hobbs(1983)将局部连贯进一步细化为因果、评价、背景连接和扩展四种类型。[10]整体连贯与个体的认知存储密切相关。李天贤(2013:31)将整体连贯范畴化为宏观结构和心理模式,“宏观结构”由一系列较小的宏观命题和话语序列组成,要求从整体上对语篇进行推理。“心理模型”则是知识主体的心理表征,与话语理解中的背景知识和推理手段等密切相关。[2]试比较下列几组例句:
[例4-1]This book is mine.That book on the desk is yours.
[例4-2]This is delicious;this is yummy;this is tasty;wow,all of the dishes are very delicious.
[例4-3]The floor looks good.The wall needs repainting.
[例4-4]During the period of economic crisis,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America suffers a lot.Many countries in Asia and Europe are in the similar situation.
我们可以将上述例句进行归类,例4-1、例4-2两句体现为以语法为导向的连贯形式,例4-3、例4-4则是以词汇为导向的连贯形式。例4-1、例4-2两句均出现了指示词,从语法角度提示了受话人或读者如何正确解读语篇内容。两句中的“this”“that”激活了话语接受者有关指示词作用的语法知识存储,“this”可用于指较近的人、物、地方等,“that”可用于指明在空间或时间上较远的人、事、物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存储才能够建立“this book”与“that book”在空间位置上的关联性,理解发话人的话语内容所指,而“this book”与“that book”的空间位置均隶属于发话人与受话人都知晓的某一空间领域,两句之间存在局部关联性,构成了语篇的局部连贯。例4-2是发话人评价菜肴的一席话,通过“this”指代不同的菜肴并加以评价,在发话人与受话人互明的空间领域里,不同的“this”指代内容存在整体上的关联性,通过对单个菜肴的评价来说明整体情况,构成了语篇的整体连贯。对比而言,例4-3、例4-4两句的理解则依赖于受话人或读者积极调动大脑中存储的某些常识概念。例如,“floor(地板)”与“wall(墙壁)”都是房子的隶属部分,因此两个分句间存在局部关联性,构成了以词汇为导向的语篇局部连贯。而在例4-4中,“America(美国)”、“Asia(亚洲)”与“Europe(欧洲)”等关键词激活了读者的地理常识,几个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表明了“整个世界”的经济状况,构成了语篇的空间整体连贯。上述几组例句的理解主要依赖于话语接受者对一些常识概念和语言基本知识的掌握,难度系数较低。语言是丰富的亦是神秘的,尤其一些语词在语用过程中的组合搭配凸显了语言的魅力和丰富的表现力。请看下列一段选自《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册)Unit 1 Text B中的内容:
[例4-5]Welcome to the Big Apple.We’ve been on pins and needles waiting for you.Oh,don’t mind my little brother Jason;he’s just got ants in his pants today.Mom would have sent him out to play,but she figured he could help to break the ice.He can be so funny sometimes.Here is your room;it’s clean as a whistle....
这段内容的背景是一名外国交换留学生到达为他提供住宿的那户人家时主人对他说的一段话。语篇中理解的难点在于多处出现习语(idiom)的表述,倘若受话人在最大关联性的认知取向下用英语词汇的基本意义来理解该语篇中出现的习语便无法正确解读发话人意欲表达的实际意图,语篇的连贯性也无从体现。受话人需要付出更多的推理努力构建新的语境假设,寻求更大的语境效果,正确解读话语含义。篇章中某些词汇的常规意义和习语表述的含义的差异详见下表1。
表1 语篇例4-5中部分词汇常规意义与习语表述含义的对比
对于这样一个有多处习语表达的语篇,受话人或读者对源语言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等决定了其能否选择准确的语境假设,该语篇当时的场景、句际间的词汇衔接等也有助于交际主体选择恰当的认知语境,从目标语中选择对等的语词信息来理解该语篇内容。一旦选择了准确的认知语境,受话人便能体味到发话人期待他到来时的急切心情,以及对他的热情和尊重,比如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语篇中习语的措辞手法为内容的呈现增色不少,强化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度,构成了语篇的整体连贯。
(二)语篇显性连贯与隐性连贯的关联性解释
李天贤(2013:33)认为:“语篇连贯离不开作为载体的语言符号,当用语言符号本身表示连贯时则为显性语篇连贯。”[2]显性语篇连贯必须同时具备两大要素:明显的语言标记以及语义上的连贯。只有语言形式上的连接并不能保证语篇连贯。请看下列两组例句:
[例4-6]:John ate a banana.The banana that was on the plate was brown and brown is good color for hair.The hair of the dog is a drink to counter-act a hangover.(Sanford,2005:586)[11]
[例4-7]:盘古开天地,地久天长,长话短说,说古论今,今古奇观,人间天上。
上下千年事,看我电视书场,电视书场。
两组例句从连接形式上看,前一句的结尾用词亦用作后一句的开头选词,属于汉语语言中“顶针”的一种措词手法,但是两组例句存在本质的区别:例4-6存在词汇上的衔接却不是一个连贯的语篇,关键在于句际间没有关联性,读者付出再多的认知努力也无法获得意义上的关联。相比之下,例4-7则是一个连贯的语篇,该例句是电视书场栏目的片头曲,其连接形式是“顶针”的表现手法,具有明显的语言符号标记。同时,该句具有语义内容上的连贯,对该句的理解需要调动观众的认知语境,看过或听说过电视书场栏目的观众对该节目的形式、内容等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付出一定的推理努力寻找句际间的最佳关联,更能深入理解该片头曲起承转合之妙处。Hobbs(1979)明确表示语篇的连贯性取决于话语接受者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发话人的真正意图,外在的语言形式并不是必备条件。[12]李天贤(2013:33)指出:“语篇连贯并非完全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有时可以含而不露、意在言外而构成隐性连贯。”[2]正是因为没有显性的话语连接标记,我们在理解语篇的隐性连贯现象时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寻求话语之间的关联性,将话语内容与认知语境连贯起来,从而正确理解作者或发话人的真正意图。请看下列两组例句:
[例4-8]:A:Billy always complains.That’s too much for me.
B:I feel a bit hungry.Let’s have lunch now.
[例4-9]: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例4-8中A向B倾诉Billy总是抱怨,她受够了,希望从B那儿得到认同和宽慰,但是受话人B由于某些原因不便直接评论,如果充耳不闻,保持沉默又显得没有礼貌,于是只能岔开话题,提及肚子饿了一起吃午餐。从话语表面上看B回答的内容与A的发话意图相距甚远,会话内容没有显性的语言标记贯穿其中,此时受话人A可能最初有些诧异于B回答的内容,但随即调动自身的认知语境,凭借心理感知能力、思维判断能力作进一步的推理,便能理解B的真正用意。该语篇从语义角度而言是连贯的,是一种“意在言外”的隐性连贯。例4-9是诗人杜牧《江南春》中的著名诗句。诗人描绘了欢唱的黄莺、绿叶映衬的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风中飘扬的酒旗、南朝时期修建的寺庙、弥漫在烟雨中的楼台等常见的江南景物,没有华丽词藻的刻画,却展现出一幅细雨朦朦中春意盎然的江南春景图。诗中的意境没有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描绘的几处景物表面上看关联性不强,实则抓住了千里江南满目美景中的典型,要正确解读诗句中蕴含的意象,读者必须知晓江南地区的建筑特色、地理特点等,才能把握花鸟、村庄、酒旗、寺庙之间的关联性,这就需要读者具备此类信息存储,在品味整首诗句时构建相应的语境假设,正确解读诗人选景的真正意图,领悟整首诗的神韵。该诗篇的连贯性正是体现在整首诗所隐含的意境,以及给读者一种“含而不露”的心境感受。
五、结论
认知语境,亦称之为“语境假设”,在语篇分析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判断某个语篇是否连贯并不是取决于语言符号形式上的衔接,主要体现在“言而有其义”,语义上的连贯才是关键。本研究中的例句分析表明:无论是局部连贯、整体连贯还是显性连贯、隐性连贯,连贯类型虽有差别,但其共性在于语义上的关联。获取语义上的关联关键在于交际主体在认知语境构建过程中的认知推理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能否取得一定的交集。认知语境在语篇连贯性分析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个体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选择、调整适合的语境假设,才能确保言语交际过程的顺畅、交际意图的有效实现,并且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在语篇阅读中寻求句际、段际间的最佳关联,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整体把握语篇字里行间的内在连贯。
[1] Crystal,D.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 李天贤.认知框架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3]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 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5] 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6] 冉永平.语用过程中的认知语境及其语用制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29.
[7] 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 Givón,T.Coherence in text vs.coherence in mind[A].In Gersbacher,M.&Givón,T.(eds.)Coherence in Spontaneous Text[C].Amsterdam:Benjamins,1995:59-116.
[9] 杨才英.论语篇人际意义的连贯[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2):69-74.
[10]Hobbs,J.R.Overview of a formal theory of discourse interpretation[J].Text,1983,3(3):241-246.
[11]Sanford,A.Coherence;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A].In Brown,K.et al(eds.)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C].Vol.4.(2nd ed.).Amsterdam:Elsevier,2005:586-591.
[12]Hobbs,J.R.Coherence and co-reference[J].Cognitive Science,1979,45(3):67-90.
[责任编辑 李亚卓]
A Study of the Function of Cognitive Context in Discourse Coherence Analysis
YOU Xiao-yan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Art,Nantong Shipping College,Nantong 226001,China)
Based on the view of cognitive context in Relevance Theory proposed by Sperber &Wilson,the essay attempts to explore how to understand two main groups of discourse coherence typ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context.Discourse coherence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ers in linguistic field,which has been widely researched and has achieved great accomplishments.The autho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veral main research methodologies like formal functional study,pragmatic inference or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study and finds out all of these methods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ognitive storage as well as reasoning ability of the readers or the discourse receivers.Therefore,it is the research focus of discourse coherence to explore how to understand local and global coherence,explicit and implicit coher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context.
cognitive context;discourse coherence analysis;research of the function;cognitive reasoning
H0-06
A
2095-770X(2015)06-0077-04
2015-05-12;
2015-06-14
尤小燕,女,江苏南通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