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2015-12-16苗雨露杨春宁孙志蓉
苗雨露,周 杨,杨春宁,孙志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
林下经济是借助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进行种植,养殖以及休养生息等的一种可持续经济模式。近年来,林下经济在的不完善,人们认识程度的低浅,资金短缺等许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它的发展。且现如今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的提出,对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林下经济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优势及问题,并提出建议,旨在为促进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资料。
1 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
林下经济是近年来在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在不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不降低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以林地、园地资源为依托,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的自然条件,选择生长的微生物(菌类)和动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从而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实现林地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农、林、牧资源共享,达到优势互补,循环发展目的的立体复合种养模式[1-2]。林下经济模式图解如图1所示。
1.1 我国发展林下经济的客观条件
1.1.1 自然条件
(1)丰富的森林资源条件。我国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通过我国森林在2009~2013年间开展的第八次全国连清工作所得的数据可知: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量151.37亿m3,森林植被碳储量高达84.27亿t。而且这些数据同第七次森林普查相比,各项数据均有所提高[3]。由此可见,森林覆盖区域丰富的林地资源为我国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并且由于我国地域的辽阔,使得森林资源的分布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为我国开展丰富的林下经济模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发展林下经济,必须以森林资源为依托,利用森林资源土壤、植被等方面在全国分布的差异性,来选择最佳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求达到最大的经济收益。
图1 林下经济模式图解Fig.1 A business model of under-forest economy
(2)气候条件。我国从南到北依次跨越多个气候带,光照、气温、雨量在各林区各存异同,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我国不同地区林下经济经营模式的多样[4-8],随气候带的不同,各地区分布的林下经济经营模式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上都有各自所侧重的部分。其中林菌、林药模型在各个地区都有所发展。而对于林果模型和森林旅游业条件较为苛刻,必须当地有一定的条件才可发展的较好。我国不同气候下林下经济模式见表1。
表1 我国不同气候区域的林下经济模式Tab.1 Business model of under-forest economy in different climatic regions
1.1.2 社会与政策条件
近年来,由于我国一直在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并且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培养林业专业技术人才,且有新政策表明要对在林业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由于各省市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视,近两年来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前景也越来越广阔[9]。
1.2 林下经济的经营模式
林下经济是我国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林下经济分为4个类型: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旅游。其中林下养殖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林下种植,林下种植是近些年“退耕还林”号召下发展起来的,其中主要以林药、林菌为主要的模式。最后,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注重身心的放松与亲身的体验,由此发展起来的采摘和旅游业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1.2.1 发展规模最大的经营模式——林禽林畜模式
林禽、林畜模式需要在种植密度小、活动空间大的林地,而且是透光性、空气流通性好、湿度较低的环境条件下,才能放养或圈养牛、羊、免等。有时可结合林地种草,被称为林一草一畜模式。同时,养殖牲畜所产生的类便也可以作为树木的有机肥料,从而促进树木增长,形成一条生物产业链。
虽然林禽林畜模式发展的规模最大,但是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却远远低于林下种植。原因是林下养殖禽(畜)类虽然有一定的优点,但如果放养过多的话,就会难于管理,可能还会对林木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最后破坏生态环境,从而降低收益。当然个别管理经营较善的地区适度发展也能带来经济效益。如湖南湘西州在林畜发展方面,全州已发展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户200多家,重点驯养40个品种,年养殖总量达200万头(只),年总收入 7 000 万元[10]。
1.2.2 前景广阔的经营模式——林药林菌模式
林药、林菌产业发展模式是我国最具林业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森林健康为前提,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良性循环经济模式;其产品是仿野生环境栽培,不施任何化学药物和肥料,是典型的协调森林保护与发展经济非常有效的复合型经营模式。
我国资源丰富、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各种中药材和食用菌的良好生长地。全国现已发展的林药、林菌品种达253个,其中林药品种209个,林菌品种44个。而且根据2012年林业年鉴统计,其所带来的收益也是非常可观的,林药林菌总产量达420万t,总产值达7 827 544万元,带动农户数228万户,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中药材的发展。
1.2.3 林下经济的其他模式
近两年,由于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各地区依据自身优势,找到了适合自我发展的道路,比如:北京市通州区利用废弃的物品如枝杈木材和家禽粪便等发展“永乐店循环利用”;贵州、河南、四川利用“林下牧养、以牧养林、林牧共生”的生态有机循环发展“林下养殖”模式;浙江利用森林的自然蔽荫和林下特殊的温湿小气候环境,开展绿化苗木的繁殖与培育等[11]发展“林下种树”模式。这些特色经济模式的总结实施为其它地区发展林下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方法上的借鉴作用。
1.2.4 林下经济模式的典型分布地区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林下经济虽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但是不同的地区却有各自侧重发展的经济模式。
林下经济类型中,种植业所囊括的模式种类最为丰富,也是我国着重发展的一个经济模式。其中林菌的典型分布地区为:黑龙江、湖南、江西、四川、贵州、广西和云南;林药的典型分布地区为:黑龙江、辽宁、吉林、四川、湖南和贵州;林菜的典型分布地区为:黑龙江、广西和云南;林草的典型分布地区为:江西、福建和浙江;林花的典型分布地区为: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和海南;林油的典型分布地区为:湖南、湖北和安徽;林粮的典型分布地区为: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和新疆。可以看出林药、林菌、林菜南北地区均有分布;林草、林花和林油集中分布在南方地区;林粮则中部及西北地区。
其次为养殖业,主要包括林禽和林畜,其中林畜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和安徽等。可以看出其主要分布在东北,因为该区域有丰富的林业资源,飞禽种类众多,同时许多中小城镇分布在森林中,形成了小村院落的生活方式,为人们饲养禽类提供了有利条件;林畜主要分布在为内蒙古、西藏、新疆和安徽等,这一类区域地广人稀,有丰富的草地资源,适合林畜的发展。
而最后一个类型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森林旅游业,它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主要分布在全国森林景区和城市近郊。近年来国家的经济中心逐渐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更为注重服务业的发展,而森林旅游作为近年来新兴起的产业,大大带动了各地区的服务业。一般来说,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虽然森林覆盖率比较大,风景优美,但是经济条件比较落后,森林旅游业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增加了人口的流动,为经济落后地区带来了很大的福音,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12]。
1.3 林下经济的收益情况
笔者查阅文献,通过总结近年来林下经济给各省带来的收益情况发现:林下经济或多或少为每一个省都带来了经济收益,而且收益比例大致上处于逐年增长的态势。据统计:2012年广东省林下经济产值为360亿元,到了2013年已突破450亿元;而浙江省的林下经济对农民增收贡献率是最大的,2012年为农民人均增收3 020元,占林业收入的60.4%;湖南省张家界永定区依托其自然优势,着力发展森林旅游业,仅2010年就实现旅游收入52.7亿元。其他如山东、重庆、湖北和甘肃(省、直辖市)等林下经济的产值也在逐年增长,2012年农民人均增收翻了一番多[13-14]。
总体来看,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12年全国林下经济产值达3 601亿元,占林业产业总产值的9.73%。直接带动农户4 550万户,为农民人均增收454元,占林业收入的33.11%。其中林下种植收益最高,为1 668亿元,林下养殖830亿元,林下产品采集加工579亿元,森林景观524亿元虽然最低,但发展最快。具体收益比例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各经济模式收益比重Fig.2 The proportions of revenue for different economic modes
2 我国林下经济中主要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发展建议
2.1 林药、林菌模式
林药、林菌模式在林下经济模式中占很大的比重,而且是最具林业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中医药文化的不断重视,林药、林菌模式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支持,下表为各地区林药林菌模式的特点及发展建议。具体情况见表2[15-19]。
表2 林药、林菌模式的特点及发展建议Tab.2 The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proposal of medicine plants and edible fungi in different regions
2.2 林畜、林禽模式
林畜、林禽是林下经济中发展规模最大的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林下空间,为家禽,家畜提供广阔的活动场所。林下养殖禽(畜)类虽然有一定的优点,但过多的放养难于管理,可能对林木的生长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破坏生态环境,经济效益低下。对此我们整理相关资料得出的建议如下: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家禽、家畜饲养,对其粪便进行无公害,资源化处理[20]。
我国林下经济的模式有很多,上面只是介绍了主要模式的特点及发展建议。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关键是要适宜地,理性的发展。
3 讨论
从林下经济的发展方式上看,林下经济通过不断完善林下种植、养殖、旅游以及林下产品加工的协调发展,正逐步走出单一模式[21]。它不通过靠大量砍伐树木,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可以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符合我国支持生态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符合国家的发展方向,更有利于林业产业的长远发展。
从林下经济的发展成果上来看,林下经济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绿色、低碳,符合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故广大消费群体对林下经济产品需求量一直呈现的是上升趋势,更促进了林下经济的发展。
从林下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它能综合利用我国广阔的林地和种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水、气等条件和森林景观资源,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 。同时,它也可以相应解决农民的“就业”、 “三农”以及“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由此看出,林下经济发展兼顾解决了许多其他严峻的问题,极其适合被大力推广实施,故在今后将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林下经济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极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普遍存在开发规模小、林下资源利用少、产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由于发展林下经济,事关农民就业增收致富,林业的长远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任务十分艰巨。政府部门应积极制定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将林下经济放在优先发展的领域,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农民个体也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抓住机遇,选择符合当地的最佳林下经营模式,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袁顺全,王 锐,韩 洁,等.适合生态涵养区农业发展的林下经济模式——以北京市怀柔区为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1):26-29.
[2]高兆蔚,陈绍玲.福建省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广东森林经理,2014,28(2):42-45.
[3]闫飞.森林资源调查技术与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
[4]尹 国,路正营.晋冀鲁豫地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J].安徽林业科学,2014,42(32):11353-11354.
[5]姜 洋,仲维维,王 倩,等.关于我国林下经济作物认证问题的研究——以黑龙江省伊春林菌代表产品黑木耳为例[J].林业经济,2012(4):93-96.
[6]李 丹,曹玉昆.东北林区社区林业发展林下经济模式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085-1087.
[7]陈 静,张虹鸥,吴旗韬.广东山区林下经济发展初探[J].林业经济问题,2014,34(3):268-274.
[8]李含琳.甘肃省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探讨[J].甘肃农业,2014(10):41-42.
[9]李 娅,陈 波.我国林下经济发展主要模式探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3(3):36-38.
[10]李爱华,陈慧玲,徐向阳,等.湖北部分林下种植模式调查及效益分析初报[J].现代园艺,2012(2):13-14,17.
[11]路 飞,陈 为,张 良,等.全国林药、林菌发展区划布局研究[J].林业建设,2014(5):20-25.
[12]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林下经济典型百例汇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13]李 军.方法论视角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再思考[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3-7.
[14]刘 兰,潘德权,罗在柒.我国林下经济模式发展现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福建农业,2014(8):63.
[15]林 梅.林下经济在促进农村发展和林农增收中的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4(6):12-13.
[16]吴 娟,姚 瑶,骆瑞清,等.林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和战略性分析--基于福建省泰宁县、将乐县的Fuzzy-AHP-SWOT分析[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3):64-69.
[17]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监测项目组.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基于70个样本县的实地调研[J].林业经济,2014(2):11-14,109.
[18]朱培林,房海灵.中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14,42(6):35-39+60.
[19]黄国爱,詹培丰.林下经济雷竹产业发展研究分析——以戈阳县为例[J].江西林业科技,2014,42(1):52-53.
[20]丁国龙,谭著明,申爱荣.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分析[J].湖南林业科技,2013,40(2):53-55.
[21]林文树,周 沫,吴金卓.基于SWOT-AHP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发展战略分析[J].森林工程,2014,30(4):17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