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走向技术的终端
2015-12-16◎张华
◎张 华
作文教学:走向技术的终端
◎张 华
全国首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公布,让很多语文教师感到欣喜、振奋,因为它对语文课程有了更新颖而鲜明的提法:“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可以视为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十年改革的一个深刻性总结和反思性成果。
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一直争论很大,语文课程标准里的原有表述,也一直引起质疑和争议。语文课程性质的长期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朦胧,步履维艰。这次课标的修订,是及时的,也是必要的,我们也非常认同修订后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说。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过去我们谈语言文字的“运用”时,往往是和“理解”连在一起说的,修订后的课标中,连“理解”两个字都勇敢地删掉了,在我看来,这是认识飞跃和理解深化的必然结果。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语言文字的运用变成了语文课程的核心问题了,“理解”不再是与“运用”并列的一项能力,而是逻辑地蕴含在“运用”能力之中,而这恰恰与作文教学有了更为直接和更为亲近的关系。
从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界说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与作文教学紧密相关的三个观念:一是表达本位观,即在交流与表达并重的基础上,尤其突出表达的中心地位;二是运用本位观,即在知识与运用并重的基础上,尤其突出运用的中心地位;三是写作本位观,即在阅读与写作并重的基础上,尤其突出写作的中心地位。这三个观念,在很大力度上,改变了过去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本位观”和“阅读本位观”,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语文教育滑向泛语文教学和假语文教学的流行性弊病。
但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作文教学依然被阅读教学的繁琐分析所主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要求依然没有较好地得到落实。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可能还不仅仅是“阅读本位观”的顽固问题,而是我们迫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的一种选择结果,因为“写作本位观”彰显的同时,必须有写作教学内容的辅助才能顺利实施,而当下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基本上处于无为、无序、无效的状态中。由此可见,作文教学的改革,势所必然,也势在必行。
张志公老先生上世纪80年代在《作文教学论集・序言》中说:“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放在今天依然适用。作文教学的现实困境,我归纳为三个“不”:不可教、不会教、不由教。在《随园诗话》里,袁枚引用美妙诗句后,常常只写两个字“皆妙”做总结性评价,整本诗话中,到处都是“皆妙”“皆妙”。我觉得,袁枚就代表着当下最无能的语文教师,因为他既不说妙在何处,为什么妙,更重要的是,他不想办法去教会别人如何写得这么妙。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就是“皆妙”派,阅读再多的文章,也没办法教会学生写文章。
全国首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以“以新思想领航新探索,将新探索注入新课堂”为行动口号,正是切中作文教学时弊的一项改革之举,创新之举,也是希望之举。下面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谈两点认识。
一、作文教学的新思想
说老实话,思想是不容易更新的。有人说,西方哲学思想很发达,但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就明确表示过: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都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注脚。在怀特海的眼里,西方哲学思想几乎是没有创新的。但话说回来,更新不易,不代表不能更新。我国的写作学思想确实丰赡庞博,但是在信息传播时代的冲击之下,建立在纸质传播时代的传统写作思想,也面临着一个新的突破问题。在我看来,所谓的新思想,其核心在于寻找到契合时代发展的更合理思想。作文教学新思想,需要重新思考三个核心为题:
一是“作文是什么”。这是要回答作文的本质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在2014年12期《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的一篇文章中,做过一番深入的学理辨析。核心观点是,作文就是做文章。武汉大学张杰教授在《关于写作本质的哲学追问——我们为什么需要写作》一文中,曾经解释道:“写作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的思维本质、语言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必然体现。我们所能够做和应当做的,只能是如何有效地和更好地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也就是如何有效地和更好地通过写作实现人的本质。”换言之,作文也是实现人的本质的一个手段。就行动本质而言,写文章和做衣服,其实是一回事。做衣服是运用棉麻布料进行的一种物质生产活动,体现的是人的动作技能;而写文章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彰显的是人的智慧技能。
二是“作文教学是什么”。这是要回答作文教学的本质问题。在教学的视野内审视作文,作文就烙上了交往活动的痕迹。教师要有强烈的教学意识,课堂里的作文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写作活动,而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写作学习活动。作文教学的本质是围绕着做文章的问题,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学习活动,是教师促进和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交往活动。
三是“作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这是要回答作文教学的价值问题。既然“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作文教学的目标,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教会学生写文章。叶圣陶在《叶圣陶论语文教育・中学作文指导实例・序》中曾很明确地指出:“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对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在叶老的眼里,作文教学是一项“应需”工程,所谓教作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文章。
在深刻把握这三个核心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所有的作文教学问题,归根结底只有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教师如何教会学生做文章。而当前的作文教学,瓶颈就在于此,各种各样的作文教学,基本上也都是无效教学。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曾直接以《我国的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为题,公开指出:“这早就不是秘密:在我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如果我们承认作文是可以教的,那么造成这种作文无效教学的原因,也就只有一种解释:一定是教师的“教”出了问题。
二、作文教学的新探索
教师的“教”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放眼当下语文教坛,我们也还能看到、听到许多作文教学课,还有许多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写作文,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地审视一下,这种煞有介事的“作文教学”就像是漂浮在空气中的肥皂泡,看起来五彩缤纷,实际上用手指轻轻一戳就立刻破烂不在。究其原因,在于我们教师们所开展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空虚漂浮的泛泛之谈,“不会教”不是说教师们不会上课,而是说教师们没有真正可用、具有实操效果的作文“秘诀”可以教给学生。一言以蔽之,在作文教学上,教师们几乎都无“技”可施或黔驴“技”穷。
比如关于“比喻”的作文教学,传统的教学无外乎三种:一是知识性教学,教学内容以诸如“比喻的类型”等知识为主。二是鉴赏性教学,教学内容以诸如“比喻的好处”等评价为主。三是要求性教学,教学内容以诸如“要运用比喻”等要求为主。综观这三种作文课堂,基本上都是一种“静态化”的教学,对于学生“致力于运用比喻”的动态化能力,则几乎阙如。这样的作文教学课堂,就是一种“假大空”的作文教学。其实真正要突破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学生如何写出一个好的比喻句?作文教学的所有内容应当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遗憾的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方法和要求,却几乎都无法改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现状。
怎么办呢?
我们知道,在物质生产领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句简短而深刻的口号。我们认为,作为精神生产领域的作文教学,也应当跳出“方法、技能、技巧”的固有泥潭,走向技术的终端。学者许良在《技术哲学》一书中是这样界定“技术”的:“技术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是人为了达到目的而在客观规律的无数可能性中所做出的创造性选择,是为了特定目的的实践活动。”著名写作理论家马正平教授在《高等写作学引论》中也指出:“写作,是写作者为实现写作功能而运用思维操作技术和书面语言符号,对表达内容进行语境化展开的修辞性精神创造行为。”我们以为,只有技术的突破才能改变当下的作文教学现状!我们的作文教学应当变“知识性教学”“鉴赏性教学”“要求性教学”为“技术性教学”,具体而言,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从介绍方法到研发技术,即备课要简化方法的搜集和介绍,而将重心转移到作文技术的研发上来,要努力使研发的作文技术转化为作文课堂上的中心教学内容。二是从提出要求到讲解技术,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虚化作文的提出要求,而将重心转移到作文技术的讲解上来。作文技术的讲解要力求简明、生动、有效,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深刻把握。三是从模仿范例到践行技术,即要淡化作文的模仿范例,而将重心转移到作文技术的践行上来,技术贵在实践和熟练,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训练时间,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加深理解,学会运用。
为了使作文教学更好地走向技术的终端,我们还在考试的作文命题上,进行了积极探索。鉴于材料作文题过分地指向“审题立意”的教学追求,我们在高一、高二不命制材料作文题,而是采用一种“正反式的标题作文题”,比如:“据《新京报》报道,今年多地取消了奥赛等一等奖加分,一些地方加分项目也被取消。不过,有13个省份规定,思想品德突出者或见义勇为考生可以加分,其中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的加分幅度达20分。请以‘品德应该加分’或‘品德不应加分’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通过这样的作文题型,实现突出“四个淡化”和“四个强化”的命题导向,即淡化审题,强化扣题,淡化立意,强化表达,淡化主题,强化选材,淡化论点,强化论证,让教师和学生回归作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上来,即更关注表达问题、结构问题、选材问题、中心问题、论证问题等等,从而使作文教学更好地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有了这样的一些思想,也有了这样的一些新探索,我们也逐步开创了一些新课堂。实践表明,这种走向技术终端的作文教学,理论上说得清,实践上通得过,效果上也见得着。正如著名修辞学教授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中谆谆告诫的那样:“修辞学教师不应当把他们的兴趣和精力都吸引到对修辞格的无穷无尽的辨认方面去。这会使得他们忘记修辞格的生命全在于运用,使得他们最终对修辞格失去好感和兴趣。”我们的教师也不应当总是把时间和精力耗在作文知识、作文方法的介绍方面去,而应当牢记,作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在于教会学生做文章。我们坚信,以“技术”眼光审视作文,用“技术”的力量推动作文,长期出于低迷无效状态中的作文教学,或许可以迎来一线希望的曙光。
(广东省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52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