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

2015-12-16周荣蓉

学术界 2015年11期
关键词:消费结构城镇居民第三产业

○周荣蓉

(合肥学院 经济系,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显著上涨,居民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升级,由以生产资料消费为主的温饱型消费结构向以享受资料消费为主的享受型消费结构演变,再扩展到以发展资料消费为主的发展型消费结构〔1〕。

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不仅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还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般来说,消费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消费支出主要用于满足吃穿等基本的生存需要,这些主要靠农业和轻纺业提供的产品来满足;第二阶段,解决温饱问题后,消费转向非生活必需品和耐用消费品,这些主要靠重化工业提供的产品来满足;第三个阶段,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消费支出主要用于安全、社会交往,赢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要,这些主要靠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提供的服务来满足〔2〕。

消费结构的升级使得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即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为以第二产业即工业、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再调整到以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可以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可以不断提供新的消费对象,人们的消费偏好和消费方式也会受到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会随之提高,最终导致消费结构的变化。

近年来城市化迅速发展,截至2014年底城镇常住人口已达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3〕。而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迅速,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44元,比上年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0489元)〔4〕,这意味着城镇比农村有更庞大的消费市场。因此,本文选取了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我国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这两者在2000-2014年间的变动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对更好地推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1.以生存资料消费为主的温饱型消费的情况

生存资料是以吃穿为主的各种生活必需品。我国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呈波浪形下降,由2000年的39.18%下降到2014年的34.02%。但在2008年出现反弹,主要原因是受食品价格上涨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而食品价格上涨迅速。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支出的比重在2000-2014年间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反弹出现在2005年,主要是该年物价普遍上涨导致的。由表1可知,虽然我国城镇居民用于生存资料的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但仍超过了用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不过,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会不断下降的。

2.以享受资料为主的享受型消费的情况

享受资料是能够使人们生活便利和轻松的各种耐用消费品,包括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和住房等。城镇居民的居住消费支出的比重在近十五年间基本保持平稳,维持在10%上下,在2012年出现反弹,比重下降至8.9%。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在2010-2011年间为遏制房价上涨,接连颁布了一系列的限购、限贷和限价政策,这些政策抑制了居民购买住房的需求,导致居住性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城镇居民的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的比重在2000-2014年间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动趋势,转折点是2006年。城镇居民的交通通讯消费支出的比重总体是上升的,而且上升速度较快,由2000年的7.92%上升到2014年的15.32%,增幅达93.43%,在2008年出现一个较小的起伏。

3.以发展资料为主的发展型消费的情况

发展资料主要是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的比重从2000年开始一直上升,到2004年达14.38%,而在2005年之后开始逐年下降,最近几年波动不大,基本维持在12%左右。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比重围绕7%小幅震荡,在2005年达到峰值(7.56%)之后,呈现下降趋势。这从侧面说明我国近几年加大了医改的力度,扩大医保覆盖面,强制降低药价和诊疗价格,减轻了看病负担,从而降低了人们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其他商品及服务消费支出的比重在2002年后较为平稳,徘徊在3.5%左右。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仍处于消费结构升级的第一阶段,即以基本生存需求为主的消费结构,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用于衣、食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44.65%,但对生存资料的消费支出日益减少,对享受和发展资料的消费支出日益增多。

表1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构成(%)及信息熵值(2000-2014)

(二)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GDP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到2014年的636463亿元,增长了五倍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也随之改变,详见表2。

1.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15.1%下降至2014年的9.2%,下降了5.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升级和调整,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次转移。其中2004年出现较大的增幅,主要原因是该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

2.第二产业比重呈先降后升再降的倒“N”型趋势。峰值出现在2006年(47.9%),在此之后该比重一直下降,到2014年下降至42.6%,原因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改变低效率高污染的增长模式,并对三大产业的比例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的战略部署。

3.第三产业比重除了在2003-2004年间缓慢下降外,基本保持稳健上升的势头,并在2013年首次超越第二产业,到2014年上升至48.2%,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在进一步升级,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完善,我国的服务业将更加繁荣,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将继续上升。由此可知,我国的产业结构正趋于合理,已经呈“三二一”的格局。

表2 中国GDP、产业构成及泰尔指数(2000-2014)

三、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是为了实现不同消费人群的不同需求,而需求的不同导致了产品的多样性。生产的目的是消费,消费还可以检验生产,消费的改变将引起产业结构变化,并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方向。消费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有:

首先,消费结构的调整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最明显的改变就是第三产业的比重有了显著提高。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结构会随之发生改变,最终会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我们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创新来满足这种新需求,从而使得产业结构得以调整和升级。在消费结构升级的第一阶段,吃穿方面的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占的比重很大,由此带动了农业和轻纺业的快速发展;在消费结构升级的第二阶段,电视机、空调等家庭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居民家庭,以及人们对“住”“行”等的日益关注,这些都有力驱动了电子、钢铁、机械制造、建筑、汽车及其相关工业行业的发展;消费结构升级的第三阶段,人们的消费方式由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和服务消费转变,居民对服务性消费需求上升,消费支出逐渐流向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等领域,这势必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消费结构的调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内驱力。资金会随着消费结构的调整由没落的产业流向新兴的产业,进而引起整个社会投资结构的变动。由于充裕的资金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些新兴产业可以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匮乏的资金和狭小的市场空间导致那些没落产业缩小生产规模,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另外,随着居民对教育文化、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消费金额的增加以及消费规模的扩大,这些行业中所包含的较高的智力和科研因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注入新动力,提高了产业结构的科技含量,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信息熵

由表1可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信息熵值逐年上升,由2000年的1.831上升到2014年的1.879,增加了0.048,这说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在趋于合理化,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上升速度比较缓慢。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是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指标,泰尔指数也被称为泰尔熵标准,其公式为:。其中,TL 是泰尔指数;L 表示就业人数,Li表示第i产业就业人数;Y表示总产值,Yi表示第i产业产值。泰尔指数越趋于零,说明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越高。本文基于我国2000-2014年数据,计算出泰尔指数,具体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我国产业结构泰尔指数在2000-2003年逐年上升,此后逐年下降,到2014年达0.1208。该指数逐渐下降并趋于零,说明产业结构正趋于合理。

(三)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协调度

协调性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用协调度来衡量。根据马成文等学者构造的评价消费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协调度指标的方法,即,来定量地描述消费结构优化程度与产业结构升级程度之间协调状况的好坏〔7〕。

式中:Ht为消费信息熵值,SC为产业结构系数(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占GDP的比重)。C为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协调度,界于0和1之间。k为调节系数,2≤k≤5,本文参照马成文〔8〕等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取k=2。0≤C <0.5,说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极不协调;当0.5≤C <0.6,说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不协调;0.6≤C<0.7,说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勉强协调;0.7≤C<0.9,说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基本协调;0.9≤C≤1,说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协调。基于我国2000-2014年数据,计算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协调度,具体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从长期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协调度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分时段看,协调度在2000-2010年间逐年下降,且下降速度较快,由2000年的0.7437下降到2010年的0.6807,下降了0.063;协调度在2011-2014年间缓慢上升,由2011年的0.6753上升到2014年的0.6854。协调度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以发展资料为主的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在2000-2010年间不断下降,而提供发展资料的第三产业产值在GDP的比重在此期间持续上升,导致两者之间的协调程度下降。2011年以后以发展资料为主的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开始上升,协调度开始反弹。

欺诈风险交易:本模型选取手机银行的历史安全事件积累的5000 条报文作为业务欺诈报文作为基于异常序列的潜在业务欺诈智能预警模型中异常交易的测试集。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协调度在2000-2005年间在0.7-0.8之间,属于基本协调;2006年以后基本维持在0.6-0.7之间,处于勉强协调状态。2014年以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为主的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分别是44.86%、32.73%和22.41%;而2014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在GDP的比重分别为9.2%、42.6%和48.2%,显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错位。因此,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速度也应随之加快,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2000-2014年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及其协调发展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结论

1.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然比较落后,需进一步改善。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仍处于低级阶段,即以生存资料为主的温饱型,尤其是食品支出的比重仍然偏高,2014年城镇居民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达34.12%。究其原因可能是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相对保守,仍然固持着“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排斥借贷消费,消费领域还停留在满足生存需求的第一产业,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品的消费严重不足。

2.产业结构正在趋于合理化,但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二三一”向“三二一”演变,到了2013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呈“三二一”的格局,逐步趋于合理。尽管如此,仍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后者第三产业的比重一般在70%以上,而我国2014年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8.2%,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增长效率较低,我国的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升级。

3.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程度呈波浪型下滑趋势。自2000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开始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呈“三二一”的格局。进一步,反映产业结构合理程度的泰尔指数在2000-2014年间持续下降,2014年达到最小值(0.1208),说明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与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相比,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整比较缓慢,仍然处于消费结构升级的第一阶段。这些都说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是不一致的,从而导致两者之间的协调度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

(二)政策建议

为了促进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如果收入水平不提高,消费也无从谈起。2000-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收入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6280元增加到2014年的28844元,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但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就业率。此外,我们要对城镇居民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确保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使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和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减少收入差距,扩大居民消费能力,加强消费力度,推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2.转变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引导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由上面分析可知,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落后是制约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转变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建立和完善消费信贷制度,改善消费环境,对合理适度的消费进行鼓励,把城镇居民的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引导城镇居民的消费逐渐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同时也推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培养新的消费热点,以热点消费品产业链效应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我国消费结构升级正在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对“住”“行”日益重视,即对商品房和私家车等大宗商品的消费开始增多,而住房和汽车等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据统计资料测算,汽车产业能带动电子、玻璃、钢铁、橡胶、机械、建筑、化工、服务等56个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另外,建筑、建材、冶金等50多个生产部门,20多个大类近200种产品的发展也可以通过住宅业的发展来带动。而且,住宅业每吸纳100个人就业,就可以带动相关行业200个人就业〔9〕。由此可见汽车、住房等热点消费品的拉动作用范围广,层次高,启动并合理控制这些热点消费品的产业链效应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有裨益。

4.调整工业内部结构,以适应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品结构的变化。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虽有所降低,但仍占到40%以上。而且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结构不合理,浪费资源较多,经济效率低下,对环境污染严重,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何掌握核心竞争力,增强第二产业的整体实力,这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必须攻克的难题。当前城镇居民消费朝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倾斜,这为产业结构的革新创造出新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要及时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并以政策上的优惠和倾斜支持其发展,以适应消费结构和消费品结构的变化,并通过科技带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健康增长。

5.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型转变。我国第三产业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上升,但上升速度较慢,整体比重在40%-50%间徘徊,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我们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生活和生产性服务消费需求发展空间巨大,应做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应对,如对物流、信息、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10〕,对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要加大,进一步降低服务性消费成本,建立准确可靠的服务消费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11〕,提高服务质量。

注释:

〔1〕马国晴:《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分析》,《经营管理者》2014年第9期。

〔2〕雷敬萍:《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变迁》,《当代经济》2008年第8期。

〔3〕〔4〕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闫文周、王巧瑞:《信息熵在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18期。

〔6〕陈海波、朱华丽、刘洁:《江苏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协整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2期。

〔7〕〔8〕马成文、毛舒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关系研究》,《特区经济》2010年第10期。

〔9〕于国军、刘水杏:《房地产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10〕刘慧、王海南:《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第2期。

〔11〕陈瑞光、戴伟星、黄怀槐:《广东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调研世界》2012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消费结构城镇居民第三产业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