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
2015-12-16崔桂芬刘海霞
崔桂芬 杨 薇 刘海霞
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
崔桂芬 杨 薇 刘海霞
目的 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脑卒中后符合焦虑抑郁的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 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干预组患者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性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提高其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脑卒中;焦虑抑郁
脑卒中患者因患病后出现肢体偏瘫、语言功能障碍,患者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所致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往往难以接受,易出现焦虑、抑郁、悲观、失望、绝望、不配合治疗等心理反应。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降低其生活质量,延长住院时间,使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增加,同时也增加患者的精神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有研究认为,脑卒中
后伴有焦虑抑郁的患者应尽早给予护理干预,以利于缓解焦虑抑郁的情绪和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通过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患者进行系统的综合性心理干预,可缓解和改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的 60例脑卒中患者,年龄41~75岁。纳入标准:患者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无精神障碍或家族病史者;符合焦虑抑郁的诊断标准。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5)岁;干预组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2±5)岁。干预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本研究的内容和要求,取得其同意后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心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健康教育 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前提。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时要以热情的服务、亲切的语言做好入院介绍,使患者尽快熟悉新环境。在进行各项护理工作的同时介绍医院的康复设备及医护人员的医术水平;并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包括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如何预防及护理、康复治疗等。
1.2.2 认知疗法 帮助患者正确、全面地了解脑卒中的预防、疾病转归及预后,瘫痪肢体通过康复治疗等可逐渐恢复功能,使其能正确面对疾病;并矫正患者的不良情绪,鼓励、指导患者自我控制、自我监控。
1.2.3 放松疗法 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放松训练,2次/d,15~20 min/次;还可进行语言及视觉想象诱导心理放松、头面部肌肉及其他部位的肌肉局部练习。
1.2.4 心理护理 在良好的护患关系基础上,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病情,发病前后的精神因素、个性特点、生活自理情况,分析患者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全面评估患者,找出焦虑抑郁的根源,根据负性情绪的不同程度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心理治疗,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1.2.5 家庭和社会支持 多数患者突然患病,心理会产生一种恐慌和无助感。这时患者非常需要家庭和朋友的关心和鼓励,使患者恢复信心。护理人员应指导家属督促、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使患者产生被关怀和关注的感觉。
1.3 评价方法
1.3.1 焦虑自评量表(SAS) 用于衡量患者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变化的量表。SAS共有20个项目,每个项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症状,按1~4级评分,总分20~80分,SAS的总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SAS标准分。标准分<40分为无焦虑;39~49分为轻微至轻度焦虑;50~59分为中至重度焦虑;≥60分为重度焦虑。
1.3.2 抑郁自评量表(SDS) 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SDS共有2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症状,按1~4级评分,总分20~80分,SDS的总分等于各项目得分之和,SDS的总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SDS标准分。标准分<50分为无抑郁;49~59分为轻微至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至重度抑郁;≥70分为重度抑郁。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的SAS、SDS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干预组患者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对照组 30干预前 23±13 21±11干预1个月后 19±11 17±10干预组 30干预前 23±12 20±11干预1个月后 13±9 12±8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逐年上升[2]。脑卒中不仅会引起患者躯体疾病,还可使患者心理受到极大创伤,其中以焦虑抑郁最为常见,已成为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心理干预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从生物、社会、心理因素三者统一的观点出发,使之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地将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统一。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患者多数不能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不仅影响其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的恢复,从而使患者治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顺应性降低,恢复较慢,且由于住院时间较长,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在研究中发现,通过对患者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可以加强护患、医患关系,可改变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
恢复良好的心态,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促进肢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经过健康教育、认知疗法、放松疗法、心理护理、家庭和社会支持等综合性心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杨海燕等[4]、何英姿等[5]和张艳[6]的研究一致。提示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使患者能正确面对疾病,提高其治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依从性,改善负性情绪,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恢复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患者疾病的认知及预防、康复训练优于单纯常规治疗及护理,认知疗法能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及不良行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疑虑和担忧,有效稳定患者的情绪,从而达到缓解和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目的,帮助患者尽早摆脱疾病的困扰,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1]Narushima K,Roblnson RG.The effect of early versus late antidepress treatment on physical impairment associated with post stroke depression:is there a time-related therapeutic window[J].J Nerv Ment Dis,2003,191(10):645-652.
[2]王锦芬,方志红.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脑卒中伴抑郁和焦虑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3(10):144-146.
[3]张伯全,包锡卿,王庚鑫,等.脑卒中后焦虑及其心理干预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417-471.
[4]杨海燕,丁钟琴,许霞玉.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心理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79-80.
[5]何英姿,王岚,卞睿华.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心理护理对照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2):337-337.
[6]张艳.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J].实用全科医学,2008,6(2):168-168.
R473.74
A
1673-5846(2015)07-0161-03
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