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2015-12-16林淑莲刘庆仁
林淑莲 刘庆仁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林淑莲 刘庆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收治的164例需进行骨科手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82例。研究组患儿予以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患儿则予以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患儿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完全阻滞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麻醉过程中,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6.1%;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 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定位准确,麻醉效果更好,更适用于小儿骨科手术的需求。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小儿骨科手术
臂丛神经阻滞是将局麻药物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一种麻醉方法。它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其关键在于神经的准确定位。近年来,临床手术已开始广泛应用超声技术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的实施[1]。超声仪利用超声二维成像技术可清晰地显示任何剖面的组织结构,直视解剖结构进行局部神经阻滞穿刺,明显缩短了操作时间,起效速度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2]。本研究对2009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64例需进行骨科手术的患儿分别予以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和传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其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 164例需进行骨科手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82例。研究组患儿男56例,女26例,年龄3~12岁,平均(6.8±1.7)岁;其中上肢手术患儿 31例,手掌、手指手术12例,尺、桡骨手术15例,肱骨踝部手术24例。对照组患儿男61例,女21例,年龄4~13岁,平均(7.1±1.5)岁;其中上肢手术患儿33例,手掌、手指手术11例,尺、桡骨手术16例,肱骨踝部手术2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儿进行手术前禁食禁饮8 h。术前准备好麻醉剂和急救用品,入手术室后开放外周静脉通道,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2 mg/kg)、戊己奎醚(0.01 mg/kg),对不能有效配合的患儿需静脉注射丙泊酚(0.5~1.0 mg/kg)。手术过程中,密切关注患儿的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避免呼吸抑制、呕吐、喉痉挛等急症的发生。
对照组患儿予以传统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阻滞,有突破感后,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后缓慢注射0.4%罗哌卡因(0.4~0.6 ml/kg)。研究组患儿采用Sonosite便携式彩超仪(美国sonsiete公司生产)进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凸阵探头频率为
3.5~5.5 MHz。具体方法为:超声经对颈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臂丛神经进行扫描探查,目标锁定表现为3个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区、周围被高回声包围的目标神经干,穿刺针长轴与超声探头在一直线上,在超声引导下调整进针角度及深度直至达到目标神经根部,注射局部麻醉药物罗哌卡因后在超声下观察药物分布扩散的情况,使药物尽量在目标神经的周围扩散。
1.3 观察指标 手术过程中,记录患儿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统计臂丛神经完全阻滞例数,并观察患儿声嘶、气胸、膈神经阻滞、霍纳综合征并发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比较 两组患儿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完全阻滞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麻醉效果比较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在麻醉过程中,对照组82例患儿中,发生声嘶1例,气胸2例,膈神经阻滞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1%;研究组82例患儿仅有1例发生霍纳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为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完全依赖于患者的主观描述、麻醉医生的主观感觉、患者的骨骼标志以及神经在体表的投影,因而极易损伤患儿的血管或神经而引发严重的并发症[3]。小儿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与成年人有着明显的差异,再加上小儿不能有效配合、对于痛觉的表述差,因而麻醉风险更大。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用于外周神经阻滞的新技术,该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臂丛神经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可动态观察阻滞针的走向和局部麻醉药物的扩散情况,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在神经束周围,使其分散更加均匀,神经完全阻滞率大大提高,同时也减少了局部麻醉药物的用量,从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4]。本研究中,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明显短于传统臂丛神经阻滞方式,麻醉维持时间明显长于传统臂丛神经阻滞方式,完全阻滞率也更高。同时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仅有1例患儿发生霍纳综合征,因此与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方式相比较,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定位准确,麻醉效果更好,更适用于小儿骨科手术的治疗需求,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
[1]韩传刚,江云,王力甚.超声引导在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2,14(6):428-429.
[2]蒋小龙,李艳玲,刘高峰,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分析[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0,31(3):232-232.
[3]陈益,龚璇,夏瑞.三种不同方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4):686-687.
[4]高金平.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09,15(2):287-289.
Application value of Ultrasound-guided Brachial Plexus block in Pediatric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peration
Lin Shulian Liu Qingren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ultrasound guided brachial plexus nerve block in pediatric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peration.Methods Select 164 cases in our hospital for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per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whic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82 cases in each.Research group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ultrasound-guided brachial plexus block,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raditional brachial plexus block,we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nesthesia.Results We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operation time,anesthesia onset time,duration and the number of cases of complete block,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allP<0.05).In the process of anesthesia,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6.1% in the study group;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1.2%,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Brachial plexus nerve block guided by ultrasound can position accurately, better in anesthetic effect,more suitable for the needs of the pediatric orthopaedic surgery.
Ultrasonic guidance;Brachial plexus nerve block;Pediatric orthopaedic surgery
R726
A
1673-5846(2015)07-0084-02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博爱医院,广东东莞 52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