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卷首 京剧与票房之鱼水关系

2015-12-16本刊编辑部

上海采风月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戏票友戏迷

卷首京剧与票房之鱼水关系

此“票房”非彼“票房”。这里所说的票房,乃特指京剧票友的聚会之所,其源既久。现今通用的“票房”一词意义虽变,倘细加追究,恐怕与本义脱不了干系:票房好,意即拥趸多。由是可知,京剧与票房,乃鱼水关系,一旦票房发达,京剧必然兴盛。

各种表演艺术都有一批爱好者,也即票友。但同为票友,京剧票友无疑首屈一指。而票房,是“高级票友”的集合地,他们在这儿学戏唱戏切磋精进,毫无功利之心,却愿贴钱投入。票房历史悠远、参与者众、影响深广,成为京剧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说到京剧,难以绕过票房,它几乎是京剧的衣食父母。一般观众或戏迷,经济有限,眼界有限,偶然光顾戏场,捧个场,解个渴,作出“散客”的贡献。而票友则不然,他们是戏迷升级版,是没完没了的回头客,极尽痴迷,情感与共。他们是京剧的土壤,肥沃不肥沃,直接关系到京剧的命运。

一种艺术,一旦“观众”不限于只做观众,而是成为艺术的参与者,其生命力就不一样了。据著名学者王元化回忆,他们那一代人,不少都是京戏迷,像吴祖光做学生时,为了你捧谁我捧谁而与人争执不下,第二天一大早两帮人约架——“皇城根儿见”,直打到鼻青脸肿回家。这就是当年的典型氛围,京剧艺术已经融入生命。票房的兴起和林立,正是与这种艺术氛围休戚相关。而它的式微,也伴随着京剧的衰落。

好在终于躬逢盛世,京剧艺术又迎来了春天。但是账欠得太久,好多优秀传统已然消遁。现在的年轻专业京剧演员,无缘得见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他们能演十几出戏,已是值得褒扬;而前辈京剧艺术家谋生不易,如果身上不备近百出戏,一旦有机会让你上手,就等于错失良机,所以他们刻苦学艺,呕心沥血。这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体制的原因。在目前情势下,如何最大可能地恢复传统?善用票友票房,无疑是一条极佳的捷径。很多老票友从小泡在剧场,看过众多名角的演出,耳濡目染,阅历丰富,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他们眼光毒辣、口味刁钻、意见中肯、直中要害,是不可多得的“专家智库”。如何实现京剧与票房的和谐互动,委实是一篇好文章。

著名戏剧理论家刘厚生内行而又忧虑地指出:拯救老戏,应该是今天京剧界的紧要任务,新编戏固然重要,但不能“喜新厌旧”,因为京剧的博大正是通过老戏体现出来的。据刘厚生观察,京剧的老折子戏有几百出,但如今常见于舞台的不到100出,可见遗存散失的厉害程度。如何抢救遗存?恐怕票友票房是最佳的抢救利器。这些一腔赤诚的戏剧痴人,肯花时间,肯散金钱,更重要的是,有丰厚的艺术学养积累和独到的专业知识眼光。有些票友,居然敢于指摘专业演员的某些瑕疵,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不得不令人叹服。

戏迷们为了捧角,天南海北“打飞的”追星,这自然让人感动。而票友们为了学戏,经常废寝忘食,耗费财力精力,那种执著精神,更是令人动容。有的票友,为了学习一段唱腔,自费到数百里之外找老师请教,且唱念做打全面习练;有的私人票房组织者,凭一己之力承担所有活动开支;有的票友过世时,寿衣就是戏服,灵堂放着她平时喜欢的唱段……这所有的一切告诉我们,戏剧是鱼,观众是水,离开水的滋养,鱼是无法存活的。探讨京剧与票房之鱼水关系,其意义不止于京剧一界,而是具有广泛的意义。

本刊编辑部

猜你喜欢

学戏票友戏迷
戏迷春秋
——王海城作品精选
事在人为,是世上最好的道理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张春华:为票友组建民间“戏迷之家”
“戏苑”萌娃
丁洋澜??《小戏迷》
浅析票友对京剧艺术的传承作用
眼睛
越剧戏迷角,几代人的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