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时期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改革的审视

2015-12-16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弱势群体体育

闫 松

(安徽科技学院 体育教学部,安徽 凤阳 233100)

对新时期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改革的审视

闫 松

(安徽科技学院 体育教学部,安徽 凤阳 233100)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归纳梳理,对当前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改革的可行性进行剖析,指出了新时期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课程地位过度边缘化;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政策、法规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课程体系的混乱;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缺失。在此基础上,对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的发展进行展望。

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改革

1 问题的提出

2002 年 8 月 6日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十几年来,全国高校体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国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的发展却明显滞后于高校体育的整体发展,滞后于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中,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乃是维系教育公平的两大制度基石,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利益表达问题,尤其是校园中弱势群体利益表达问题,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1]。“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由国家统计局2014年2月24日发布的统计信息第10项数据可知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为2468.1万人,根据姚宏茂、林致诚等调查浙江、福建、上海等地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人数占高校在校生总人数比例为1%~2%结果推算,我国高校体育弱势学生人数至少超过24万人。随着高考的扩招及入学体检标准的放宽,体育弱势学生人数日益增多,体育弱势学生群体的体育教育不仅是高校体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体育教育的重点和矛盾的焦点所在。由于其现实的弱势地位,他们相比普通大学生有着对体育更为迫切的需要。让他们真正享受到适合其身心特点和需要的体育教育,是强调教育公平理念、凸显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是高校体育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未来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难点。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通过随普通班就读、单设体育保健班以及免修体育这3种形式来满足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的需要,其中,以单设的体育保健班最为普遍[2]。但是,由于其课程地位明显低于普通学生的体育课,相关研究极为薄弱,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往往都是流于形式、疏于内容和实质,导致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一直处在“游离”于高校体育教育的状态。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近年来,随着“弱势群体”的存在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体育研究者从体育运动的角度把“弱势群体”引入到研究对象当中。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提法,本文对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和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的定义进行了总结归纳。

2.1 体育弱势学生群体

不同的学者对“体育弱势群体”的定义或划分范围不同。彭敏[3]在《试谈体育教学与弱势群体》一文中把由于内脏器官患慢性病、严重运动损伤不能参与正常的体育课、先天或后天患有身体功能性障碍以及来自贫困家庭长期体质偏弱,这样的一个群体称为“体育弱势群体”。 陈波、陈琪瑶在[4]则从客观指标上把体育成绩总评或素质达标测验成绩不及格的学生界定为体育弱势生。但总结归纳起来,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主要是指长期性或者阶段性在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方面存在障碍的学生,主要包括肢体残疾,身体患有疾病(包括手术后或病愈恢复期)不适合进行剧烈体育运动学生和体质虚弱的学生。

2.2 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

学校为长期性或阶段性在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方面存在障碍的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且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的体育教育。其包括体育课程学习、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校园体育文化服务等方面。

3 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改革的可行性

3.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保障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利益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庄严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是社会宏观政策制定与调整的基础。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国家必然为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发展,对若干重大社会政策进行调整,从而为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权益的保障创造更为有利政策与制度环境。其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相对而言弱势群体教育权益的保障与实现面临更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资源,在追求教育公平发展的背景下,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权益问题将受到人们的进一步重视,人们必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予以更高的期待。社会舆论的普遍关注几乎是任何重大社会问题得到解决的前提条件。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这为保障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权益提供了更为充实的公共财政支持。

3.2 公平发展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高等教育目标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教育的均衡或公平发展。教育不公平是社会不公平的逻辑起点,教育不公平不但会进一步加大社会的不公平,而且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5]。过去“效率优先”的发展观和教育市场化的思潮,使高等教育带有了浓烈的功利色彩,凡是与学校利益有关的绝对不会放过,凡是与学校利益关系不大的一定不会认真对待,往往忽视了教育公平。各种名义的“市场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和公平性[6]。公平发展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是现代教育政策体系的重要追求,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3.3 保障体育弱势学生群体的权益是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有教无类”,即打破身份、地位、民族、性别、年龄、区域等界限,不分对象、不加限制地赋予每个受教育者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力,这不仅是宪法、法律所体现出的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基本指导思想[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和大学生入学体检标准的降低,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人数正在不断增加。由于体育弱势学生群体现实的弱势地位,其权益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那么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实际上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根本追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只是一句空话。所以说,体育弱势学生群体的权益的实现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应该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时所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4 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则更多地是体现人文关怀。但体现人文关怀,更应向弱者和弱势群体倾斜[4]。学校体育教育应面向所有受教育的人,由于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体育弱势学生群体的重视不足,导致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改革出现了被忽视和边缘化现象。

4.1 思想观念的偏颇,导致其课程地位过度边缘化

现代社会的发展,常常使人“遗忘”了身体健康的存在,似乎身体,特别是身心健康已逐渐成为了多余的部分,只有大脑才是最重要的东西。为了适应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很多现代教育的方式及人的培养方式中越来越重视大脑的开发与利用,而忽视了身体健康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在中国目前的评价体系里,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轻视体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传统性缺陷,学校和家长关心的是孩子文化课学习成绩,文化课成绩成为了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也成为了家长、学生追求的主要目标,使学生成为了分数的奴隶。正是这种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和高考制度直接导致了体育学科的实际地位要远远低于其它学科,体育教育常常处于教育边缘地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人数少,他们并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导致在对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的认识理念上出现了偏差,认为能够为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甚至免修体育课就是照顾等,却忽视了他们心理方面对体育的渴望。这样的课程往往流于形式,疏于内容和实质,使得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更是处于大学教育的边缘。其结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背离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更谈不上教育公平。

4.2 相关研究的纸上谈兵,导致研究理论与教育事实的脱节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教育公平理念的大环境下,体育弱势学生群体教育问题引起了各研究学者的普遍关注,相关研究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发展的速度仍然很缓慢,教学效果不理想,与高等教育的整体进程相比已表现出不对称性的现象。由于理论研究偏多,对实践具有指导与说服作用的实证研究较少,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二者之间仅仅是一种互为装点的形式对话,以至于理论研究对实践指导力不强,实践对理论研究佐证力不够,最终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使得相关理论研究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4.3 政策、法规的滞后,导致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残疾人”,所以特殊教育政策、法规和残疾人相关权益保障无法直接套用在高校,相关的政策、法规中只有高校招生条件放宽保证这部分特殊人群的学习权益,而其他方面的配套政策却没有及时跟上[7]。虽然,教育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考虑到了体育弱势学生的特殊需要,比如,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应为病、残、弱及个别高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指导措施及配套的定性、定量的评价指标和问责制度,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中还缺少自己应有的地位。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政策法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监督和评价体系。否则,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改革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仍难解决。

4.4 课程体系混乱,教学随意性大

虽然各高校针对体育弱势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采取了随班就读、体育保健课、免修三种模式。但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发现,目前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课程缺乏指导性教学纲要,课程安排随意性大,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和手段单一,不能满足不同体育弱势学生的需要,评价体系不合理,针对不同的体育弱势学生没有一个细化的评价标准,出勤率往往是学生成绩的重要参考,这样就造成学生不能够清楚的认识自己目前的状况和以后需要努力的目标。

4.5 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缺失,缺乏健康的体育锻炼环境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的延伸,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可以调动更多的体育弱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然而,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课外体育活动基本上处于无人组织和管理的状态。同时,在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上不能够充分动员全校师生的力量来关怀体育弱势学生群体,紧靠课堂上有限的锻炼和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良好的组织,没有健康的环境,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课外活动的效果可想而知。

5 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发展展望

5.1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的整体地位

用什么样的思想观念看待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是决定对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态度的最根本因素,也是有效开展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改革的基础。哈佛大学哲学大师罗尔斯提出了3条关于公平的著名的原则,其中第3条:“如果起始状况不同,处于不利地位者的利益应用“补偿利益”的办法来保证”。这意味着仅仅给予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与正常人同样地体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够平等的对待所有人,真正的体现教育公平,高校体育工作必须更多地关注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必须采取向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倾斜的“补偿性原则”。在满足了体育弱势学生群体接受体育教育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向他们进行一定的体育教育弥补,弥补他们能力的不足,从而减少他们与正常人群的体育教育差别。

5.2 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的相关研究

我国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停留在一般的理论阐述和问题分析层面,学科体系发育极不成熟。目前,当务之急是由政府直接推动,投入科研经费,组织科研力量,通过实证研究对我国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并结合国内外关于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体育弱势学生的心理问题、投入体制、教学设施、教学规律、教学方法、课程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领域进行专门研究。为我国当前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理论体系。

5.3 健全相关政策法规,落实监督机制

维护大学中体育弱势学生群体的体育教育权益,尤其需要借助相关政策法规的力量,我们在相关法律建设和检查评估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8]。法律法规是保障权益的根本依据,但在我国高等教育法规体系中,关于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权益保障的法规远远谈不上健全。往往是依靠行政手段和社会舆论的约束力来处理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的相关问题,但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没有任何强制力,而且使得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的特殊问题得不到正常、稳定的解决。因此,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成果和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之上,进行充分的调研和科学论证,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政策法规体系,是规范处理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问题、推进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

5.4 加快构建科学的体育弱势学生体育课程体系,保障教学质量

依据体育弱势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以“健康第一”和“个别差异”为宗旨,构建符合体育弱势学生群体特殊生理和心理的体育保健课程体系。在教学目标的选择上,主要以调理身心,提高适应能力和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主要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结合东西方健身项目的优势互补,要勇于探索具有较强针对性运动处方,满足不同特征体育弱势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加大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使体育弱势学生能够了解如何自我监督、自我保护、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使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真正做到身体练习与保健知识学习相结合;在评价的方式上,要更加人性化,针对不同程度体育弱势的学生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以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5.5 加强对体育弱势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营造健康积极的体育锻炼环境

首先,各高校应该尽力克服自身困难适当增加在特殊体育场地和器材方面的投入,以减少对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锻炼的限制。其次,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以满足体育弱势学生在体育需求,让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回归主流”。多数体育弱势学生缺乏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体验,不能充分认识自己在体育锻炼方面的能力,容易放大自己在体育方面的弱势,因此组织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应尽量避免一些困难的运动。最后,要重视对普通大学生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的培养,突出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排斥现象的发生,为体育弱势学生群体营造健康的生存环境。

6 结语

在我国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由于体育弱势学生群体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以及不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落后的思想观念等原因,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远远比普通学生更多、更严重。因此,要切实找到解决新时期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发展的途径,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营造良好的环境,从深层次去关心体育弱势学生群体的正常需求,需要更成熟的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需要更健全的法律保障,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1]吴燕丹.中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7(1):41-50.

[2]吴燕丹,黄汉升.我国高校特殊需要学生体育教育三种模式的分析与审视——基于生命关怀的理念[J].中国特殊教育,2005(12):16-20.

[3]彭敏.试谈体育教学与弱势群体[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65-66.

[4]陈波,陈琪瑶.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与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84-86.

[5]赵彦宏.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教育公平[EB/OL].Http//www.bipeu.edu.cn/-cec/baoxian/19.htm, 2006-11-24.

[6]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184-190.

[7]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2):2-11.

[8]陈云英.2004中国特殊儿童教育权利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

[9]姚宏茂.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4):88-90,94.

[10]林致诚,郭琼珠.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课程教学的忧与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118-121.

(责任编辑:郭万红)

Survey o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of Sports Impairmant Student Groups in Colleges

YAN Song

(Dept.of P.E.,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233100, China)

By combining and induc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of sports impairmant student groups in colleges is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of sports vulnerable student groups in the new period are pointed out. Those are the excessive marginalization of the status of the course, the serious discrepancy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inadequate policies, regulations and oversight mechanisms, confus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lack of the organiz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Whereby, the physical education of sports impairmant student group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prospected from aspects of ideas and concepts, increasing the support for related research, improving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scientific physical health and creating a healthy and positive environment for physical exercise,etc.

Colleges; Sports impairmant student groups;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2014-06-19

安徽科技学院一般人文社科研究项目(SRC2014393)。

闫松(1982-),男,江苏省铜山县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与训练学研究。

G625.5

A

1673-8772(2015)01-0075-05

猜你喜欢

弱势群体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将弱势变为优势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全球尿素市场弱势运行
动力煤市场或将弱势运行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为弱势妇女开辟阳光之路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