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相如故里
2015-12-16刘成东
○ 刘成东
故乡,是嘉陵江边的一座古城,相如县县治所在地,今人称其为相如故里。史料记载,南朝梁代梁武帝于天监六年(公元507年),析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部分地域设置相如县,至元代以州县合一更名蓬州。这就是说,古城以相如名县,凡八百多年,自古城建县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了。
公元502年,萧衍代齐称帝,国号梁,建都建康(今南京市),史称梁武帝。梁武帝长于文学、音乐,亦善书法,其长子萧统(《昭明文选》编选者)、三子萧纲(梁简文帝)、七子萧绎(梁元帝)皆博通众学,以诗赋闻名天下。当时文学风气很盛,刘勰的文学理论大著《文心雕龙》,钟嵘的诗歌批评大著《诗品》,江淹的名作《别赋》,庾信的被人称为骈文顶峰的《哀江南赋》,都产生在那个时期。梁武帝不仅自己有文才,而且十分仰慕被尊为文宗的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才华,敬佩司马相如的人品,特意将司马相如诞生的地方设置相如县,县治即今相如故里,一座美丽的古城。古城有名副其实的城墙,城墙高约6米,由石条砌成,城墙上有城垛,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开有城门。城门洞为圆拱形,城门则是以粗壮的木柱钉上厚实的铸铁板而成。城门之上有城楼,楼里置房一间,为守城者所居。和平时期,白日、夜晚,城门总是敞开着,为进进出出的百姓提供方便。城墙周长约15里许,从高处俯视有似不规则的椭圆形,紧紧地包围着城内的官府与民居。
城内街巷通畅,主要街道为北街、东街、新东街、南街和西街。街之两侧为民居,一侧顺城墙而建,后院紧靠城墙;另一侧沿街道而立。大街两边的房屋,多为青瓦顶木板平房,房上加盖一层楼的也有,极少。民居一家紧挨着一家,房子高度大体整齐。住户相邻,多则数十年,而房屋已至上百年,旧迹斑痕涣散,描述着历史的久远与神秘。街边民居的屋檐向外伸出两尺许,行人沿着石条与石板铺就的人行道走,屋檐就为行人避风挡雨。城内大户人家,大多住在街后,称为院子。一家一户皆为大院,大院有前庭,有后院,后院多栽花木果树,甚是壮观。从院子出门就有巷子通向大街,巷子名字,则是以所住大户人家之姓而取,如蔡家巷子、陈家巷子等等。这里说的大户,一是指家族人口多,一是指1950年以前的富裕人家,其后俱为社会底层平民百姓。
县衙在南街与西街交界处,正对着城墙南门。衙门大门外有砖石砌就的照壁,古人称为萧墙,用以遮挡行人的视线,避免人们向大门内窥视。县衙里前半部分是县府办公地,后边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如同花园一般。园中有一大水池,莲叶摇波,荷花映日。池边一亭,名为读书亭,据说是昔年司马相如读书吟诗的地方。县衙左边是公园,公园大门实为一座牌坊,建在南街街边,牌坊上端的背面刻有“咸安古治”四个大字。公园门口,一边各有一株枝叶参天的黄桷树,据说是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官府所植,树龄已六百年,是为古城风水树。黄桷树下空地上摆着茶桌茶椅,多是老年茶客相聚,品茶聊天。一碗茶二分钱,可以在黄桷树下坐半天乃至整天。公园内尚存文物,以司马相如琴台最为著名,传说司马相如曾经在那里对月抚琴,挥笔作赋。司马相如宅第,据考证在县衙左侧的西街,距县衙二十步,系临街大院。
古城不大,街道也不算宽阔,街边栽植有行道树,多为洋槐。春三月,雪白的洋槐花香透长街,是春天之美景。洋槐花蜜香甜,是少年儿童的最爱。夏日叶翠枝绿,长长的街道几声鸟语,一片阴凉,堪为古城胜迹。散见于街边或院落的花木,常见的还有梧桐和银杏,这些树也很古老,被人称为吉祥树。虽然未见凤凰飞来栖于梧桐枝头,有此向往也让人欣慰。桃、李、梨、梅、玉兰、石榴、红豆树、柚子树和水杉,多栽于屋后庭院,为私家所有。
古城内有五宫八庙。文庙塑孔子,武庙塑关圣人。天上宫、禹王宫、南华宫也是庙宇辉煌,气派非凡地坐落于大街后边。只有药王庙(药王即孙思邈)在西街,与民居同列。街后半坡顶上,有一座钟楼,楼内吊着硕大而古老的铜钟,钟声响起四面八方都能听到,给全城居民报时。香火最为鼎盛的庙宇,是公园后边的城隍庙,庙堂金碧辉煌,菩萨威严端庄,各路鬼神则是张牙舞爪,形象生动。庙内有戏楼,常有川剧班子表演折子戏或大戏。戏台下是阶梯相连的观众席,由石条相嵌铺就。观众有老有少,多为老戏客,或云川剧铁杆粉丝。戏台下有两株古柏,树干粗大,需要三人合抱才能围住。古柏树龄八百年,名曰宋柏,静谧安详,与世无争,见证着岁月的韧性与苍凉。有城隍庙就有庙会,每逢过节或菩萨生日,赶庙会的人络绎不绝,相当于今之物资交易会。
古城有两家学校,在北街的为中学,在西街的为小学,从古城走出的才俊人杰,大都是这两校的莘莘学子。两校的后门,有一条像玉带一样的溪流从北向西横穿全城,而后从西门边流入嘉陵江。溪流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玉环溪。溪边树木参天,有人钓鱼,有人洗衣,也有小孩在水中戏水。蓝天白云下,溪水缓缓流淌着,或许是对古城的眷恋,或许是一种对尘世的远离,让人遐想。玉环溪流至西门边,那儿有一幢别具一格的洋楼,华丽而古典的西式建筑。洋楼边,玉环溪汨汨的水流声,以及溪上的石拱小桥,营造着古城最美的风韵。洋楼庭院中,梅兰竹菊四君子竞秀风姿,白兰花(俗称黄角兰)玉兰花自溢清芬。楼主留学归国,据说曾是朱德同窗,资助过革命武装,算是一位开明绅士。
古城东门外边有护城濠,濠上石坎有一座犀牛石雕,面朝波涛滚滚的嘉陵江,是为古城守护神。犀牛向北五十步,有一尊石雕独角兽,俯视着北边的嘉陵江,亦为守护古城的神兽。城濠外是一望无际的沙洲,夏日碧绿的巴茅(芦苇)与秋天雪白的巴茅花,或随风澹淡,或轻摇雨声,或静默无语,或掀浪扬波,自然姿态赋与万千情趣。江对岸是南来北往船只停泊的水码头,因宋代儒学大师、理学(道学)开山始祖周敦颐(《爱莲说》作者)路过此地讲学,士人将地名更为周子镇。江边有楼,名望江楼,唐代画圣吴道子曾在楼上作传世名画《千里嘉陵图》,据说“粉本在此”。此楼21世纪初重修,是于楼顶遥望相如故里的最佳之处。
南门外沙地,良土桑竹相连,菜蔬水果鲜美,茅屋竹舍点缀其间。常有浣衣女穿行沙地小道,去至嘉陵江边洗衣洗物,捣衣声拍打着江流中的碧浪微波,向南流淌。江边有一条渡人木船,竹叶船篷下有座位,可载八九人过江。艄公是一名年年月月吃住于船中的老者,形容消瘦,言语和气,给一分钱或说无钱依然渡人过江。江对岸塔子山沿江水走势,巍然立于阳光下,三十里外也能见到高塔伟岸的形象。山顶高塔为大石料砌成,以拔山盖世的雄姿与高贵庄严的气派,稳稳地直插云端,将世间风雨苍黄与江湖柔情雅致尽收眼底。古人云“宝塔镇河妖”,其实那是州县的地标,见到塔子就知晓身在何处。游子见塔,犹知回到桑梓家园。塔子山麓有土地庙,时有古城中人过江祭祀土地神,于缥缈香雾中乞求神灵。
西门外边的石板桥,连接着城门与通往乡下的石板路。向西半里许有一条小河名叫五马河,河水踉踉跄跄汇入嘉陵江。一座廊桥横在五马河上,为过桥或不过桥的人小憩之处。桥之西山坡有观音阁,有面向嘉陵江依山而筑的龙王庙,朴素的山里人行在崎岖山路上,亦不忘去庙宇烧一炷香,或歇歇脚。
笔者家住西街,相距司马相如府宅五十步许。昔日,常与同学少年去南门外河坝偷摘桑果,捡拾花生,或者在巴茅丛中躲猫猫玩游戏。1960年代,笔者自学小提琴和二胡,梦想成为川音学生。因屋舍后门紧临城墙,每当夕阳把万点金光洒在嘉陵江面之际,就有一名毛头小子站在城墙上的城垛之间,以小提琴声与江面船只的白帆对话,向倒映江面的塔影致以问候,而后一起融入落日余辉。
在相如故里,自当说说司马相如。被鲁迅先生称为“在文学史上也还是很重要的作家”的司马相如,字长卿,小名犬子,少好读书击剑。他同韩非一样,患着口吃的毛病(很奇怪,另一汉赋大家、成都人扬雄也患口吃),不善于讲话而长于写作。学问渊博,文采焕发,是奠定汉赋形式的主要赋家,其作品被后来作家争相仿效,被尊为文宗、赋圣。曾作汉景帝武骑常侍,由于景帝不喜欢辞赋就托病辞官,投靠喜欢文学的梁孝王,在梁园(今河南睢阳)写下了名篇《子虚赋》。汉武帝读了《子虚赋》后大加赏识,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当时有狗监杨得意告诉汉武帝,说与司马相如是同乡,于是司马相如受到汉武帝召见。之后又写了《子虚赋》的续篇《上林赋》,并在朝中获得一个官职。《子虚赋》、《上林赋》二篇,结构宏大,气象非凡,反映了汉帝国处于上升时期的新兴景象,是缘于司马相如用力甚巨。据《西京杂记》记载,司马相如作此赋时,“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跃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洋洋数千言的大作,奠定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实属不易。司马相如《大人赋》《美人赋》《长门赋》和《哀秦二世赋》也很著名。其中,《长门赋》是受罢于长门宫的汉武帝妃陈皇后之托而写,汉武帝读此赋后十分感动,陈皇后也复得亲幸,司马相如则获得中国历史上最为丰厚的 一笔稿费——黄金百斤。还有一篇《难蜀父老》,假托蜀人的非难,从而引出通西南夷的意义,并奉使西南,为沟通汉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实有贡献。后称病,任孝文园令(管理汉文帝陵墓的官),晚年免官闲居,因消渴症郁郁而卒于茂陵(今西安市西)。
如此多的文字介绍司马相如,意在说明司马相如值得梁武帝萧衍崇敬,乃至设置相如县,以示对文学的尊重,对文人的尊重,对文学时代的尊重。置相如县这样的事例,或许是历史的唯一。在离别故乡50周年之际,写下这一篇文字,算是对故乡相如故里的一次记忆。同时,信笔写下两首七言律诗,以结束此文。诗云:
(一)
晴光卷帘水悠悠,千里嘉陵几度秋。
巷陌无声喧日色,琴台有雾黯城楼。
莫听辞句成荒迹,只道林泉漾古丘。
塔映长滩今不在,烟波袅袅泛渔舟。
(二)
破晓钟声撞远空,漾开溪水揽莲蓬。
古榕蔽日潇潇雨,新柳拂尘淡淡风。
春发南园桃李艳,秋来北苑石榴红。
谁听槛外江流上,竹笛悠悠月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