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阔悠远又深情温暖的记忆——读赵钧海散文新著《隐现的疤痕》

2015-12-16彭惊宇

地火 2015年4期
关键词:疤痕驿站散文

■彭惊宇

赵钧海先生近几年连续出版了多部散文集, 这种井喷似的写作是他长期以来生活积累的结果。 他的散文创作是以早些年小说创作为根基的, 因此雄阔厚实的笔力, 生动鲜活的人物, 场景化、情节化、 细节化的描述, 以及自我生命轨迹的真实坦露, 就形成了一种别样的阅读魅力。 他的散文多讲求宏大叙事的结构, 内蕴繁复而浩瀚, 文笔挥洒自如,且时有思考力的开掘和不动声色的诙谐幽默的意味。 我以为, 赵钧海的散文不仅是近年来新疆散文和中国石油散文的重要收获, 也是弥漫着宏阔悠远和深厚温情的西部记忆。 这些记忆真切、 厚重,铿锵有力, 是一首美丽灵动又高远的生命之歌。

《隐现的疤痕》 是赵钧海近两年散文新作的集萃。 正如他在本书的后记 《在散文广场游历》 中所说的: “《隐现的疤痕》 阐释较多的还是早年的记忆, 它让我有一种追忆的快乐与惬意。 ——疤痕在许多年之后会变成幸福, 会让你思考,会让你享受。 ——或许人的一生永远在疤痕中行走。” 赵钧海那些 “追忆” 性的文字充满了时光倒流般的缤纷而清晰的底色, 充满着原始而纯真的意趣; 清贫中的富有, 童稚中的狡黠, 单纯中的复杂,忧伤中的幸福……这一切告诉我们, 旧日美好的时光不会再一次来临, 它只会存在于那些久远回忆的美丽叹息的文字中。

开篇之作 《消失的游戏》, 作家通过《打尜尜》 《赢烟盒》 的童年经历, 再现了值得人们怀念的孩提时代的游戏生活。 孩童之事过去几十年了, 作家却运用自己灵动非凡的妙笔, 把那样的场景一一复活,而且是活灵活现的复活。 那渐渐有了灵性的尜尜, “如鲜活的兔子, 蹦跳着, 翻、转、 腾、 挪, 任你击打和摆布, 而当它飞跃在空中时, 又宛若快乐的小鸟, 啸叫着,放浪着, 伸展了双翼, 飞向目标。” 这哪里是在描写儿童玩具尜尜, 分明是在展示一颗快乐无比的童心在自由王国里那种至高无上的美妙世界。 与童年玩伴继宽、 宝宽两兄弟的斗智、 斗勇、 斗技艺, “我” 的好胜心的曲折流露, 继宽的老到沉稳、 技艺超凡, 宝宽摇头晃脑的 “吼嗦” 和最后因 “我” 击打尜尜在其眼角所留下的 “粉红又灰黑” 的疤痕。 童年的游戏既充满情趣, 又往往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危险与伤害。《赢烟盒》 中, “我” 与童年的伙伴们捡拾营区大人丢弃的新烟盒叠成纸牌来玩打输赢, 那种竭尽全力计较输赢, 赢则牛气,输则丧气的认真劲儿, 令人忍俊不禁。 文中细致写到了 “我” 的狡黠, 精心制作“双屁股牡丹” 牌, 混在正常的 “单屁股牡丹” 牌里来回换着出手, 有意让玩伴真假难辨, 以求更多赢牌, 结果最后被对方识破机关和破绽, 抢牌负气而走, 不再玩了。小时候玩乐谁都会耍点小聪明, 玩点小伎俩的, 是天性顽童使然。

《萌动: 遮蔽又妙曼的青春》 是一篇涌荡着青春初萌气息的散文。 “一把伞” 的故事经历, 讲述了上学路上, 四个十二三岁的青少年——“我”、 大熊、 韩毛和女生罐罐的一路插曲。 其中有拉开距离的行走,少年 “我” 和大熊对与罐罐大胆走在后头且共撑一把雨伞的韩毛的恼怒、 羡慕与嫉妒, 有韩毛的殷勤早熟, 罐罐的美丽热情,远方的戈壁景物, 骄阳下的焦灼, 暴雨中的失落, 懵懵懂懂的少男少女那些初萌情感的 “气场” 展现出来, 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盎然意趣。 “送饭” 这一章节也是充满青春气息的。 五个少男少女相约晨跑锻炼, 沿着崎岖的国防公路往后山跑步,“我” 总是跑在前头。 在金色太阳升起的山尖上, 少男少女们一同欢呼雀跃, 高唱起一首当时大家熟悉的片段: 太阳出来了,吆喝—吆喝……太阳出来了……不知为什么, 当读到这一段文字的时候, 笔者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过往青春, 正乘着旧日时光的彤红日轮, 簇新而振奋地来到身旁。任何一个荒芜而困顿的时代, 都遮掩不住青春的活力与光芒, 因为青春本身就是一轮蓬勃而出的朝阳——这个真理是永恒的。是长跑、 投弹、 沙袋锤打、 陡坡攀援证实了他男子汉的追求和魅力。 当他作为学生和炼厂工人一起越野长跑的时候, 第一个跑到山顶, “抢先夺到了那杆飘扬的红旗”, 人们沸腾了, 就像仰慕电影 《英雄儿女》 中的英雄王成一样涌向他。 那个美丽的女生罐罐, 也在母亲的指使下, 傍晚为他送来了盛装着红烧肉和大米饭的铝饭盒,然后羞涩而忸怩地一路小跑走了, “背影在夕阳下似榴火一样”。 噢, 我们终于明白了, 这样意气风发, 充满英雄倾慕情结的青春果真是很 “妙曼” 的呀。 然而这般美好的青春稍纵即逝, 像雨后的一道彩虹,永远不复返了。

赵钧海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那些普通人身上, 发掘出许多弥足珍贵的精神品质。比如 《隐现的疤痕》 (与此部散文集同名的一篇散文) 中的那个 “同学谜华力”, 他热衷于搜集同学信息, 热情联络和张罗同学聚会, 像一部 “同学辞典” 那样对同学充满爱意浓浓的怀旧情感; 他的内心晶莹剔透, 充满对同学的真情, 是一个能够温暖他人的凡夫俗子。 在今天物欲横流、 人情普遍虚伪和冷漠的时代, 像这样一怀衷肠、 一片纯真的人太少太少了。 《凄婉中,一抹玫红》 中的小琴, 因右手残疾,年轻时没有能留在五七干校, 却被迫走进为残疾人开办的福利工厂。 后来下海承包彩扩中心, 刚过几天好日子, 九岁的儿子却不幸在那场著名的影剧院大火中丧生。 三年后, 又生了一个孩子。 更不幸的大难降临到已历中年的她身上——罹患白血病, 化疗使她脱变成另一个人。 但她曾经的理想热情, 面对挫折和苦难的乐观与顽强, 还有她那总是爱穿着一身玫红色衣服的靓丽身影, 右手所戴的玫红色小手套, 都显露出她作为一个女性命运抗争者可歌可泣的微茫亮色。

《走路: 嫣红的帽子》 这篇散文与 《凄婉中, 一抹玫红》 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妻子的闺中好友金梅一家去了东部大城市,但万水千山的阻隔, 并没有减退两家人胜比亲戚的友情。 金梅讲情谊, 与妻子形同姐妹, 相互照顾。 可金梅后来得了恶性肿瘤不治之症, 当我们去看她时,化疗后的她坚持在小区的道路上走步锻炼,戴着一顶线织的帽子,“在夜灯下反射着熠亮的光,如一盏嫣红的灯”。在这里,作家发现并提取了生活中小琴、金梅“玫红色上衣”和“嫣红的帽子”这两个鲜明的物象,使全篇文章都具有了非凡明亮的象征意味。 因为 “玫红”、“嫣红”是热烈而温暖的颜色,尤其是女性对服饰的追求, 代表了她们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那就是尚美、 热情、 坚定与顽强。 作家正是通过不经意地渲染那 “一点红”, 而尽情表达了对柔弱而又坚强, 最后竟成为逝者的女性的悲悯与歌颂。

赵钧海怀念父母双亲的文字感动过许多人。 我曾在对他的一篇专评中评述过他获2009年全国散文排行榜、 并入多种选集的 《陪母亲逛街》 那篇散文, 母亲在书店里 “站在甬长书架的另一头, 双手抱着我选的书籍, 满头银发显得孤独无援, 也显得异常清瘦苍老……” 的独特形象, 一直定格在如我一样欣赏赵钧海散文的读者们心中。 《蛰伏在旧片上的父亲》 这篇散文也入选过多种选本, 通过翻看父亲逝去后留下的老照片, 作家不仅为我们还原了父亲的音容笑貌和漫长一生, 而且还为我们绘形绘色地描述了父亲在那个特定时代里的勤奋工作及人格精神。 父亲高大勇武、英气不凡。 无论在伊犁惠远古城的军营里当炮兵连长, 还是文革 “军管” 精河时任县革委会主任, 都能以吃苦耐劳、 踏实肯干的精神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岗位任务,可以说是一步一个台阶扎实走上来的。 夜以继日地工作, 直至头发莫名秃落; 一边嚼着苞谷面发糕, 一边叹息农村百姓的疾苦, 这算得上是党的好干部了。 父亲一生中还有幸作为部队团以上干部代表进京接受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 也算是那个时代最大的荣耀了。 读过这篇散文, 我们为作家能有这样一位外表和内心都一样光明磊落、 在所处的红色时代坚守信念默默奉献的父亲而感到骄傲, 不能忘记那样一个时代像 “父亲” 这样的人。

《唐朝渠: 随风远逝的拓印》 和 《古尔图, 那个熄灭的驿站》 为我们展现了北疆大地上那浩茫而久远历史的风貌, 并在其中寄寓了作家那么多繁复而浩瀚的追索、体验、 沉思与想像。 《唐朝渠: 随风远逝的拓印》 试图复活在准噶尔盆地塌掩、 漫漶了一千三百年的唐朝渠, 这是一次异常艰难的文字跋涉, 它需要考古学、 史书、图志等资料的准确支撑, 需要亲临现场的直觉感受力, 需要从虚空中创造出繁华盛景的激情与想像力, 而这一切, 作家赵钧海都一一做到了。 为了能写深写透唐朝渠,他查找了 《辛卯侍行记》 《新疆图志》《旧 刊 新 疆舆 图》 等 大 量 史书、 方 志、 游记、 档案等, 并在考古研究员张平的帮助下, 亲自踏勘这条废弃的大渠, 在至少存活了五百年的古榆柳的遗骸旁驻足叩寻;他极大地展开了自己的想像力, 想到了大唐王朝屯垦官兵在龙骨河畔开凿大渠的情景, 想到了大渠所滋生的繁荣: 一座座散落的城镇乡村、 驿站、 营塘、 守捉, 看到了 “禾菽弥望”, 人欢马叫, 炊烟袅袅……他还以张平研究员所说的相关考古器物——镌刻有繁体汉字 “杨” 的青花瓷碗和小酒盅中, 想像杜撰了杨嫂一家和谐、安康的生活故事, 可谓意趣横生, 颇有文学联想延宕的笔法。 应该说, 赵钧海在散文中运用一种起死回生的笔力, 为人们复活了掩埋于历史尘土中的唐朝渠。 《古尔图, 那个熄灭的驿站》 这篇散文则展现了另一幅宏阔悠远的历史画卷, 而这个画卷竟是围绕古尔图这个小小的驿站而展开的,显得那么广远而深邃。 作家复活了古尔图驿站,让我们从中看到了汉唐北丝路上往来的商贾驼队,乌孙土墩墓,坚守军台和驿站的官家兵丁,清代洪亮吉、林则徐等著名流人的身影,还有兵家必争的烽火狼烟、浴血之战。 更让我们感到亲切和欣喜的是,作家在其中穿插融入了个人青少年时代在古尔图的生活,踏寻古尔图周边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在遗址捡拾锈迹斑驳的铜箭镞、掏麻雀,跟随母亲去红柳繁茂的沙窝子打柴火;还有新时代的铁路——欧亚大陆桥已从驿站的心脏贯通; 遇见一个骑马的哈萨克牧人,虽然是旧样式的穿戴,却从身上摸出一个翻盖手机用哈语接听电话。 新的时代完全改变了古尔图驿站的旧貌,令人感叹世界的沧桑之变。 而作家少年身世的介入,给本文添加了别样丰满敦厚的血肉。

从根底上来看, 作家赵钧海具有非常深厚的俄罗斯情结, 或者说那个特定时代的俄罗斯文化所氤氲的气息, 至今还久久弥漫在他的心怀。 这从散文 《隐现的疤痕》中的一组访俄篇章, 就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活着的灵魂》 一文中描写到拜谒新圣女公墓, 赵钧海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卫国战争少女英雄卓娅,完成著名交响乐 《列宁格勒交响曲》 的前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 写出过《死魂灵》 《钦差大臣》 等著作的作家果戈理等, 都给予了特别的敬重和由衷的赞颂,字里行间充满涌动的内在激情。 《冬宫》这篇散文, 拉开了时空距离, 既有对少年时代观看苏联电影 《列宁在十月》 以及相关十月革命的回顾与情景再现, 又有对冬宫里艺术博物馆所藏的经典艺术巨匠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 罗丹、 凡·高等的雕塑与绘画作品的痴迷、 留恋, 而尤其偏重后者,因为是不朽经典艺术才使得冬宫高贵而永恒。 《涅瓦河上的张望》 一文是这组访俄篇章中写得最纯粹、 最深沉、 最繁复而舒缓, 最富有赵钧海散文艺术魅力的作品。它把深秋涅瓦河斑驳旧船上所见的美景和过世的那些伟大人物普希金、 托尔斯泰、屠格涅夫、 柴可夫斯基等联系起来, 呈现出亦真亦幻、 扑朔迷离的历史画卷; 也把现实中跳踢踏舞的金发姑娘,邂逅涅瓦大街上的那些形形色色的行走艺人联系起来,在时空交织中,立体地呈现出令人沉醉的涅瓦河畔的历史与风情。 这一组文字看似写俄罗斯, 实际上也是对我们自己心路历程的思考、反刍、纠结, 还有对更为广阔背景上人们情感的回望。 有思索, 有心灵的颤抖和振荡, 依旧流淌着生命恒久的魅力。

赵钧海散文新著《隐现的疤痕》依然体现了作家雄阔劲健的笔力,宏大叙述结构的匠心独运,鲜活人物的不着痕迹却栩栩如生的刻画。 他对童年、青少年经历的回顾是充满一种烂漫意趣的;通过与自身相连的一些普通人,诸如华力、小琴、金梅、“父亲”等,揭示了普通人中那些光明温暖的心底,热情而顽强的生命活力,以及在自己所处的时代里勤奋扎实、甘于奉献的珍贵品质;我们还由这本书在宏阔而悠远的层面上了解了一些北疆有关唐朝渠和古尔图驿站的历史;而那一组访俄见闻的篇章,又一次让我们共有的“俄罗斯文化情结”得以根深蒂固。俄罗斯文学中所蕴含的深刻现实精神,高远而浪漫的魂魄以及大地原野气息, 滋养过赵钧海,并已经通过他的作品而显示出博大精深的内涵与超迈旷远的境界。

猜你喜欢

疤痕驿站散文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无惧疤痕
最美的疤痕
每一道疤痕都有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