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学与徽学离不开徽州族谱(主持语)
2015-12-16常建华
常建华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谱牒学与徽学离不开徽州族谱(主持语)
常建华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徽州族谱(家谱、宗谱)以现存族谱时间最早、明代族谱数量最多、族谱体例多样等独特性,在中国谱牒学(族谱学)上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族谱源远流长,不过经历了“唐宋变革”后,出现了宋以后以小宗谱法为主、以收族为目的的新型私修族谱,尤以宋代欧阳修、苏洵谱例影响最大,持续至今的族谱主要是依照欧、苏谱例产生的族谱样式。然而,徽州地区在宋代已有修谱活动,具有地区性特色,与欧阳修、苏洵修族谱同时。婺源王氏于仁宗嘉祐三年作“九族图”,到了南宋宁宗嘉定四年又修“世系录”(戴表元:《剡源文集》卷18《题婺源武口王氏世系》)。有些宋代谱序保留下来,如朱熹是婺源茶院朱氏宗族九世孙,纂修了《婺源茶院朱氏世谱》,谱序保留至今。休宁《汪溪金氏族谱》的内容,在《古今图书集成》的三篇谱序中留下了资料。据程若甫序说,金若洙“考史汉纪例,参欧苏谱法,辑源派家乘,谨世次之传,列迁徒之派,详生没之节,编为内外二纪。以得姓祖汉日 公而至于唐为外纪,以始迁祖唐博道公而至于今为内纪。前乎数十世可以上接其传,后乎数千年可以下衍其派,列图分卷,装潢成帙”。可知该谱分内外二纪,外纪是得姓祖以下世系,内纪是始迁祖以下世系,其记载详于世次、迁徒、生没,列图分卷。又据金朋说序记载,汪溪金氏“自始祖而下各枝未得统宗”,乃修辑族谱。估计该谱详于内纪,是统各支于一谱的宗谱。另外金若洙亦自序修谱经过,其中谈了他对族谱作用的看法,亦可从中窥见族谱的内容。他说:“昔者圣人别族类义,君子继世,因之以谱一家。谱其氏族所自出,则本源得,其宗莫之惑矣。谱其祖考所自出,则流派得,其传莫之淆矣。谱其迁徒所自出,则始末得,其详莫之夺矣。由是以仁率之,而联族属,缀亲疏,谱焉。以义行之,而尚行检,重名教,谱焉。以礼齐之,而崇明祀,敦嘉会,谱焉。以智成之,而比经训,寓劝戒,谱焉。”①程若甫、金朋说、金若洙分别撰写的《汪溪金氏族谱序》,均见《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362《金姓部艺文》。金若洙把记载宗族的本源、流派、迁徒作为族谱的核心,并认为把握了宗族世系的这些关键,以仁、义、礼、智为指导,通过族谱联族属、尚行检、崇明祀、比经训,从而赋予族谱以缀亲疏、重名教、敦嘉会、寓劝戒的功能。金若洙曾从理学家程若甫、朱熹游学,他的谱序充满了说教味,这或许可视为理学思想对族谱的渗透吧。所谓“比经训,寓劝戒”,可能此时的族谱中也有家训、族规之类的内容,表明族谱开始关注伦理规范的教化作用。此外,婺源人胡次焱宗族有“庆源图”(胡次焱:《梅岩文集》卷5《论始祖》)。
宋以后的新型族谱,现存最早的实物是元代的,都产生于徽州地区。休宁人汪照(炤)编纂《新安族城汪氏家录》,七卷全一册,前署“元泰定甲子自序”(残)。元泰定刻本,现藏安徽省博物馆。该谱内容包括六项,即自序、提纲、世系图、传记、类题(入仕名录)、拾遗,主要部分是传记。汪照修谱参考了其师曹泾的《曹氏家录》条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南宋时徽州一个家族繁衍裂变的情况,还记录了当时乡村中诸如书院、义庄、义学、乡社等基层社会诸相②汪庆元:《〈新安族城汪氏家录〉初探》,《文献》2003年第4期。。河北大学藏元至元三年汪云龙纂修的《新安汪氏族谱》,保存了彩色祖先画像。国家图书馆藏有元抄本《新安汪氏庆源宗谱》;元人汪圭纂《新安汪氏庆源宗谱》,元代木刻活字印本一
册。上海市博物馆等单位收藏《新安胡氏历代报功图》一卷,元代木刻活字印本。此外,安徽省图书馆等处藏有《汪氏渊源录》十卷,休宁人汪松寿编纂于泰定二年前后,1518年刻本。《汪氏渊源录》的文献来源于汪照的《新安族城汪氏家录》以及南宋以来当地有关汪氏的旧传谱系,作者在此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加工创作,使其兼具了“统宗谱”和“文献志”的特点。《渊源录》极其注重对“族源”和“世系”的辨析,务使族源正确,世系连绵。《渊源录》的《诸支代表》,详列元代徽州各地九支汪氏的家族情形。该书不啻描绘了一个因蒙元新政而崛起的元代徽州地方精英网络①章毅:《〈汪氏渊源录〉与元代徽州地方精英网络》,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地方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天津,2013年10月31日—11月3日。。此外,休宁人理学家陈栎在其文集《定宇集》卷十五中收录本族的《陈氏谱略》。《陈氏谱略》是由七部分组成的,即陈氏本始、前代姓陈人、始祖鬲山府君、本房先世事略、福州通判、杂识、云萍小录。《陈氏谱略》没有世系图,当是被省略了,现有内容是陈氏族谱的一部分。这是难得一见保留在文集中的元人族谱。
现存明代族谱七百多种,半数以上是徽州族谱,而且质量好,可以说主要依靠徽州族谱才能深入认识明代族谱。明代徽州族谱由于谱学的发达,呈现出自身特色,如记载始祖以下支派的统宗谱、会通谱的流行,弘治时程敏政编纂《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具有代表性,该谱合44支、通53代,入谱者逾万人。特别是作为学者修谱,求真求实,摈弃族内传说,产生争论,引起人们对谱学的思考。明代徽州还出现宗族总志,如明程尚宽等撰、嘉靖三十一年所刊《新安名族志》。再如曹嗣轩编撰、天启年间刊刻的《休宁名族志》等。明代徽州族谱还喜欢谱例借鉴史、志体例,据汪道昆《十六族谱小序》,该谱体例五类,即纪一、世家二、世表三、传二、志二(《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282《汪姓部艺文》),纪、世家、表、传、志俱全,与《史记》体例相同。信县殷氏族谱分列宅第、丘墓、遗迹、里社诸考,显然是受到方志体例的影响。休宁珰溪金氏族谱也有方志体例的痕迹,该谱分著居、溯迁、序族、明宗、征贤、录仕、见节、存述、裒翰、陈俗十类。实际上明代族谱借鉴史例,也就主要体现在传和志上。族谱志的主要内容有两类,一类是有关宗族制度的,一类是有关文献的。万历年间程一枝纂修的休宁泰塘程氏族谱《程典》,借鉴正史、典志体例,设有序、凡例、系谱、表、世家、列传、志、图、录及其附录,称得上是程氏之史,反映了徽州社会多方面的情况②刘道胜:《明代徽州珍稀族谱〈程典〉考论》,《历史档案》2012年第3期。。
至清代,徽州族谱仍不断续修,存世数量丰富,成为徽学研究的资料宝库。
学术界对于徽州族谱的重视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徽学研究的兴盛,徽州族谱的研究更呈上升趋势,不少以徽州族谱为研究对象的项目应运而生。《安徽大学学报》开辟专栏组织徽学专家学者探讨徽州族谱,约我主持且作弁言,故不揣谫陋,略陈徽州族谱发展脉络,并推介学术论文三篇如下:
周晓光以晚明《新安商山吴氏宗祠谱传》为例,讨论徽州家谱谱传的价值,特从教化、文献、史料三方面展开,丰富了人们对于徽州家谱多样性的认识。作者的一些发现值得注意,如文献价值上可以发挥补史、辑佚和校勘等作用;史料价值上可以补充新安理学文献,揭示商山吴氏理学传承途径,阐明心学在徽州的传播,记录三一教在徽州的影响。徽州族谱中多载墓地诉讼资料,虽然学者的研究有所涉及,但是专文探讨罕见,徐彬、祝虻的《徽州家谱中的清代涉墓诉讼论略》搜集大量资料,论述了墓地诉讼入谱原因及内容、入谱墓地诉讼的基本类别与特点。该文不仅有助于认识徽州族谱,对于法律社会史、徽学研究都有参考价值。学术界已经注意到乾隆年间伴随修纂《四库全书》以及文字狱盛行,官府对于族谱检查的“谱禁”问题,王裕明的《清代徽州家谱的谱禁》挖掘丰富的徽州族谱资料,揭示了“谱禁”实行的具体情况,徽州族谱与清史的联系性以及徽州族谱的特色。
上述三篇论文研究专深,相信可以推进徽州族谱的探讨,丰富对于徽学与谱牒学的认识。
责任编校:张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