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而终”与“朝三暮四”
2015-12-16徐光炜
□ 徐光炜
乍看这一题目,会误认为是青年男女之择友热题,其实本篇涉及的是治病过程中常见的误区。
我曾撰文建议癌症患者当其初被诊断时,切忌急于求治以防乱中出错,而建议多拜访几位与此病有关的专业人士,征询诊治意见,然后根据个体情况及自身条件慎重做出最后的选择,一旦做出决定,虽然未必强求至死不渝的“从一而终”,但轻易不要变更经治医师及治疗方案。不然恐是弊大于利乃至引发不测,其因有三。
首先,各种不同部位的癌症虽有其较为一致的发病及演变规律,但每一患病的个体不但有千差万别的自身差异及肿瘤各个有别的生物学特性,以至虽是同一种癌症,发生在每一个体上的表现就很不相同了。作为经治医师需在诊治规范的指引下,确定治疗方案,又需结合每一个体的具体情况予以实施。由于规范已是一固定的方案,而如何实施则是由经治医师掌握。有如在北京峨嵋酒家进食名菜宫保鸡丁,与街边大排档供应的虽其名相同,用料也类似,但味道却迥异。治病之理亦同。如何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加以实施,则颇有讲究,诸如用药剂量的增减、间隔周期的掌握,其他辅助药物的应用,已存在的伴随疾病的处理,可能产生的并发症的预防等。只有较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及全身情况的经治医师,在历时较久的临床实践中才能逐渐掌握。
其次,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均难以收立竿见影之效,而需有一过程,一般约2个治疗周期,甚或更长。当然,经治医师对该方案有足够了解及实践的经验,也具有一定信心,知道在治疗开始后需历时2个月左右,才能予以评估,有足够的耐心加以等待,而不会轻易变动,尤其是选用的方案,常是他所习用,因此对其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及其轻重,早就熟悉于胸,而加以预防。有如大刀与佩剑均能制敌于死地,但善剑者常不谙刀法,应战时使用适当兵器才能胜券在握。
其三,治病有如作战,尚需考虑不同的战略。记得当时师从某名中医学习祖国医学,他曾剖析常见的胃疾患者辨证施治的原则,按中医辨证乃肝木犯脾土,脾虚而木贼之症,治则既可培植脾土,从补脾着手治之,也可克木平肝以治之,所循之途虽各异,但其治疗目的则相同。后在临床实践中,据此治疗患胃疾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治疗癌症其理亦同。有的采用祛邪以扶正的疗法,重用放化疗等,盼能控制或消除癌症对机体的威胁;也有的考虑患者已体虚过甚,宜扶正祛邪,采用免疫治疗或其他扶正之术,待机适时予以祛邪,以达治疗目的。采取策略虽有所不同,其实殊途同归,总的目的皆是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由此可见,癌症的治疗常是患者个体情况、治疗规范及医者的经验三者相结合的结果,前两者在治疗过程中又常是动态的而非一成不变,不但患者的病情随病程演变会有变化,即使规范也常随临床研究的进展而不断更新。医者则更需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随之调整治疗方案或用药。此种药物治疗有如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成功与否虽受客观病情的限制,但术者的技术高低起着颇为关键的作用,数小时的手术操作就常可影响患者的预后。药物治疗也类似,所不同者常需在较长的治疗过程中,不断结合病情调整用药。
然而,在日常实践中,经常遇到某些患者由于求治心切,热切地盼望能收药到病除之效,稍感事与愿违,或是由于病情尚未能阻遏而致症状有所发展,更有甚者因不谙药物治疗的固有反应,误认为就医不当,而另易他人救治。常见的是患者乃系颇受人关注的名人,周围不乏出谋划策的热心人,各自介绍自认为造诣颇深的名医予以施治,患者或是碍于情面,也可能原本对治疗存有疑义,于是,随之更改初衷,另就名医。但即使该位医师是业内有名之士,终究对患者的病情不如相伴较久的经治医师,贸然更换治疗方案常会使患者无所适从,而不断易医不但于事无补,甚或反受其害得不偿失。也有的认为中西各法多多益善,良莠并济共同施为以求早愈。岂知欲速则不达,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社会上不乏此等实例,宜引以为戒。
当然,以上所谈乃是一般规律,如您在治病之初未加深究,经治者系一不谙此道之士,理当改辙从良,另择良医。其次在治病过程中医患的沟通也甚为重要,唯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