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的“共青”情缘
2015-12-15岳果
岳果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面临人口失业、食品严重短缺等困难。
此时的苏联也面临着类似的难题。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就业和粮食产量增加的问题,在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推动下,苏联从1954年开始大规模动员城市青年到苏联的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垦荒活动,建立大型国营农场,并在短时期内为苏联增产大量粮食。这一方式为全面学习苏联经验的新中国带来了启发。
1955年1月16日,《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赫鲁晓夫同志在莫斯科青年志愿垦荒者大会上的讲话》,介绍苏联青年垦荒运动,并认为“赫鲁晓夫的讲话对中国青年也有着极其深远的教育意义”。4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将“尽可能地增开荒地,以保证农业生产”作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提出来。同月,共青团中央派代表团到苏联访问,重点了解苏联的垦荒运动。回国后,代表团向中共中央汇报了苏联动员城市青年移民垦荒的经验,并提出《关于响应党的号召,组织青年参加开垦荒地的意见》,这个意见得到了毛泽东的首肯。在随后召开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耀邦进一步发出号召:“青年团应当积极组织青年去开荒,并且可以采用青年垦荒队的形式,希望各省市党委督促青年团把这个青年团完全可以办的事情办起来。”5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认为“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乃是增加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毛泽东认为该意见“大体是可取的”,同意下发到全国各地开始组织实施。同时,毛泽东又发表谈话,指出“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年轻人)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这一口号后来响彻大江南北数十年,成为新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口号之一。
8月31日,北京市率先组成青年志愿垦荒队前往黑龙江萝北开荒,拉开了全国性大垦荒运动的序幕。得知这一消息,上海的青年们再也坐不住了。9月10日,上海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开幕。在会上,会议代表、上海青年陈家楼和吴爱珍、石成林、吕锡龄、韩巧云等倡议组织一支上海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垦荒地。
9月12日,上海市团市委和市民青联一致作出决定,接受陈家楼等人的倡议。17日,江西省农业厅负责人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讲话:“江西省各级人民政府和江西省革命老根据地人民热烈地欢迎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到来。”消息传开后,上海青年热血沸腾,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有万余名青年报名,要求参加志愿垦荒队。
上海市人民政府、团市委等对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组建给予高度重视,派出专人到江西进行选址和安排,并从1万多名报名者中严格挑选出1000多名青年进行培训。
经过一段时期考验,由团市委挑选的100名(实际出发的有98人)上海热血青年组成了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队长为市劳模、市人民代表、虹桥农业社女社长周文英,副队长为陈家楼。
10月15日,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扛着队旗,唱着《垦荒队员之歌》,从繁华的大城市开赴鄱阳湖畔德安县的九仙岭下,开始艰苦创业。从此,烈火烧荒的燃爆声与劳动号子的呼喊声在荒原土岗汇成了一支壮美的青春交响曲,沉睡千年的土地被惊醒了。
1955年12月和翌年1月份,上海市又先后续派第二、三批垦荒队员700余人和900余人,分乘“江新”“江华”轮至德安,多安插在县郊及各乡山区。
蘸着浓情写出的“乳名”
1955年11月29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托,专程前来看望垦荒队员。那时,共青在地图上只是一块标有“==”记号的沼泽滩涂地,通往德安的铁路还没有正式通车。胡耀邦坐着铁轨压道车,一路寒风,一路颠簸,走走停停,用了大半天时间才来到德安县,然后又徒步10多公里,来到了鄱阳湖畔,走进了年轻人刚搭建不久的宿舍——茅草棚。
当年的老垦荒队员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胡耀邦穿着深蓝色中山装,同他们一一握手。当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握手时,胡耀邦忽略了一个小姑娘,这个小姑娘试着问胡耀邦能否与她握一次手,胡耀邦走过去开玩笑说:“你看上去还是小姑娘,我真没想到你也是开垦队员。”当两人握手的时候,姑娘的手一下子又缩了回去。胡耀邦忙问:“你怎么了,把你的手给我看看。”只见姑娘伸出的双手满是血泡,胡耀邦被感动了。接着,一双双满是血泡的手都亮了出来,胡耀邦动情地对大家说:“你们辛苦了!”
随后,胡耀邦不顾路途劳顿,沿着山间小道登上荒坡,一一察看了垦荒队的宿舍、饭堂、牛棚、猪圈和新开垦的梯田,并告诉大家,牛棚过不了冬,茅棚还要加上盖草。他鼓励说:“你们不怕吃苦的精神好得很,开荒就是搞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要大家生活一天好一天,你们明年生活一定要比今年好才行。你们不仅要勇敢,要不怕困难,而且要动脑筋,想办法,多积肥,多搞一些副业,增加收入。”
那天,德安县里一早派人担来一点肉、鱼和蔬菜,交给垦荒队食堂管理员,让加工一下,好招待胡耀邦。胡耀邦巡视到食堂,得知此事后,坚决不让做,要求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开饭了,上的是咸萝卜干、炒黄豆和稀饭,胡耀邦招呼炊事员坐到他身边。炊事员感到既高兴又不安,说:“你不让我做县里送来的肉,偏要跟我们一起喝稀饭。我真不好意思。”胡耀邦笑着说:“小鬼,你没有给我做那个饭,我表扬你,做那个饭我就要批评你了,你很好。”
就这样,胡耀邦和大家一起,就着咸萝卜干、炒黄豆,喝了顿稀饭。炒黄豆筷子夹不住,他索性用手抓着吃,边吃边和队员们拉家常:“我今天吃你做的稀饭、炒黄豆、萝卜干,等你们把这里建设好了,我再来吃酒席。”青年们抢着回答:“那时我们一定请您来我们这里做客。”
“茅棚住得惯吗?”胡耀邦问。“住得惯!”大伙儿异口同声,“茅棚是我们亲手盖的,我们要永远住下去。”这时,旁边的一个队员又兴奋地喊了声:“茅草棚万岁!”
“为什么要永远住下去?”胡耀邦爽朗地大笑着说,“茅棚终究是临时的,不能永久住下去,我们只能让它3岁,不能万岁!”“你们将来要把这里建设得像上海一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才行。”胡耀邦还仔细询问大家的生活、家庭、学习、婚姻、劳动等情况。
吃完饭,胡耀邦问大家有什么要求,垦荒队长周文英说:我们这儿还没名字。胡耀邦沉吟道:“噢,还没名字,那就起个名字吧,叫共青社怎么样?”
队员们都叫好,纷纷请求胡耀邦题写社名。可是,垦荒队有纸有墨却没有毛笔。女队员王宝华从厨房拿来一根筷子,敏捷利索地抄起把菜刀,在筷子一头劈了个口子,夹上一坨药棉,又从被子上扯下一根线缠住刚劈开的裂口。
胡耀邦接过一看,做得还真像毛笔,夸奖说:这笔做得有创造性。说罢,用“笔”饱蘸墨汁,写下了“共青社”3个遒劲的大字。于是,共青城有了自己的“乳名”。接着,他又应队员们的请求,在每个人的本子上分别题写了“决心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努力做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分子”“做祖国的好儿女”等勉励的话。队员们至今仍然十分清楚地记得,胡耀邦在39人的本子上都题了词,而且给每个人题词的内容都不相同。
那天,胡耀邦和队员们谈理想,谈未来,越谈兴致越浓。临别时,他亲切地嘱咐大家:“你们要战胜困难,多想办法,一定要把共青社办好!”
后来,垦荒队将胡耀邦题写的社名锲成立体字,竖在队部门楣上。一个以垦荒青年为主体的“共青社”——江西省德安县第一个高级合作社就这样在沉寂千年的荒滩野岭上诞生了。此后,在这里又先后建立起“中国青年社”“曙光”“八一”“红星”等农业合作社。
回京后,胡耀邦用自己的稿费买了二胡、唢呐、三弦、篮球、闹钟等文体用品千里迢迢邮寄给共青社。他在信中写道:“用稿费为你们买了几件乐器,供你们文娱活动使用;买了书,供你们学习;送一只闹钟,愿你们和时间赛跑。”
1958年初,为了纪念胡耀邦题字命名“共青社”,德安县委决定将共青社与金湖农场合并(包括中国青年社、红星社等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部分垦荒队),并改名为“德安县共青综合垦殖场”。一大批来自安徽、江苏、浙江、湖北等地的青年,纷纷到共青垦殖场落户,投入垦荒行列。从此,来自全国各地的“共青人”扭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在这片湖滩、荒丘,荆棘丛生的土地上,继续着火热的开荒事业,为共青的发展奉献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胡耀邦被“打倒”。有人说共青社是“胡耀邦树的典型”,于是一场接一场的政治风暴也向青年垦荒队袭来,垦荒队一会儿被合并,一会儿又被搬迁,加之受国营农场体制的束缚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制约,共青社面临极大的困境,垦殖场也几乎被军代表强令解散。幸亏于维忠、蒋仲平、周承立等共青人挺身而出顶风护场,终于使共青社绝处逢生。江西省原副省长蒋仲平回忆说:“当年人们的热情在折腾中渐渐消退,一批又一批的垦荒人含泪离去,留下无限的依恋和未酬的壮志。但耀邦同志的谆谆教诲却始终扎根于共青人心中,化为无穷的动力源泉,激励着共青人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从两度创建板鸭厂出口换汇,到试制第一批羽绒背心打进广交会,从自行研制机器扩大羽绒厂生产规模,到引种葡萄酿制出部优红白葡萄酒系列产品,共青人不仅领悟到崇尚科学、尊重人才、把握信息对转型发展的重要性,而且让工商加外贸和农林牧副渔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为传统的垦荒牛插上了腾飞的双翅,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诸多奇迹。
无论胡耀邦职务如何变动,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的心始终和那片充满希望的红土地连在一起。1978年秋,团的十大召开前夕,团中央的王照华和李海峰来到江西考察并受胡耀邦嘱托专程到共青社看望。他俩看到共青社经历“文化大革命”并没有垮,深受感动。当时蒋仲平任德安县委副书记兼共青垦殖场党委书记、场长,他回忆说:“考察结束时,他们动情地说,耀邦同志一直十分关心共青社,请你们立即向耀邦同志写信汇报这里的发展情况。我听后激动不已,敬爱的耀邦同志日理万机,还始终惦记着我们共青人!我立即布置并派两同志专程赴京将报告送至耀邦同志的警卫秘书李汉平手中。耀邦同志看信后非常高兴,称赞说:‘共青社不但能够生存下来,而且发展得这么快,真是个奇迹,你们真不容易。并当即接受请求,第二次为共青社题写了场名‘共青垦殖场。题词送到我处,全场振奋,大家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红土地上的不朽灵魂
日子开始越来越好,但是在共青人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夙愿没有实现,那就是当年胡耀邦答应过他们要来“共青”吃酒席。1984年春节期间,“共青”的负责人就开始合计,第二年就是“共青”垦荒和建场30周年了,是否能邀请耀邦同志再次来“共青”看看这里的变化呢?他们决定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写信,汇报“共青”这30年的巨大变化,并希望他能抽空再次来“共青”做客。
1984年12月12日,胡耀邦来到阔别29年的江西德安,再次看望共青人。当见到30年前的老垦荒队员时,胡耀邦诙谐地称他们为“垦友”“棚友”。一句亲切的称呼一下子就拉近了共青人和总书记的距离。
这时的“共青”年产值已达6000多万元,拥有全国最大的羽绒厂和江南最大的低度饮料酒厂,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场区人口8000多人,有繁华的商业区和完整配套的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建筑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规划2000年产值翻四番,总收入达6亿元。场领导向胡耀邦详细汇报了共青艰苦创业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胡耀邦高兴地对陪同视察的江西省委领导说:“这叫星星之火。如果江西有这么100个点,那么就是600亿呀,那就不是翻一番了!”
目睹共青垦殖场的巨大变化后,胡耀邦感慨万千地对大家说:“今天是12月12日,历史上有过西安事变,张学良是有志者事不成。如今不同了,你们是有志者事竟成。”在接任共青垦殖场党委书记不久的老垦荒队员于维忠那个纸张发黄的笔记本上,29年前胡耀邦题写的是“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次,他又挥笔写下:“有志者事竟成。”同时为共青新一代题词:“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视察结束时,应共青人的请求,胡耀邦第三次欣然挥毫,题写了“共青城”3个大字。
此时,胡耀邦联想起第一次到这里的情景,动情地说:“记得1955年我来这里,当时你们生活很苦,我也无力提高你们的工资,只好陪着你们喝稀饭,吃咸菜,吃的还是你们的口粮,心里难受啊!现在你们生产上去了,人均产值这样多,真让人高兴!你们要注意改善职工的生活,工资争取年年都要有所增长。”他鼓励大家:“可以搞自费工资改革!你们搞集体福利,我赞成。但你们的工资差别不大,要拉开档次,把岗位责任制同工资挂钩,这样才能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沉吟片刻,胡耀邦又说:“几十年来我们的许多干部在指导思想上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只想扩大生产,而不关心职工收入的增加,把这两件本应互相促进的事情对立起来了。现在我们不但要大大提倡干部同工人、农民同呼吸共命运,把这个观念牢固地树立起来,还要把人民生活的改善作为刺激生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我们国家乃至各个单位才有希望。”
这时,于维忠请求说:“明年是我们青年垦荒30周年,我们准备开个庆祝会,想请总书记来参加。”胡耀邦幽默地说:“啊,你们30岁就做寿啊!我这不是提前一年来了吗!”他接着说:“纪念还是要纪念,不要搞什么庆祝大会,叫回忆联欢会嘛。把分散在各地的老垦荒队员和他们的子女请来,还要请萝北的垦荒队员,请那些去大陈岛、海南岛、新疆、西藏工作的青年代表,请朱伯儒、张海迪,请30多年来的青年英雄人物,请大学生代表。总之,以青年人为主,不要请好多领导人来,不是向我们表功,而是向青年人进行教育,这是很有意义的事。这些青年是下个世纪我们国家的栋梁、骨干。这是真正的智力投资。”在谈到场里准备和江西大学合办个共青学院时,胡耀邦说:“不要图虚名,要办实事。”
在胡耀邦与大家谈心时,招待所的同志忙开了。他们从湖中捞上了自己养殖的鲫鱼,准备了“共青”自产的板鸭、猕猴桃酒、全汁葡萄酒,用瘦肉型猪肉包了饺子。胡耀邦平时不喝酒,可是在“共青”却破例畅饮一次,“这是你们用自己种的葡萄酿的酒啊,我愿意用它为你们的事业干一杯!”胡耀邦还愉快地招呼老垦荒队员共进午餐,他问:“这里还有多少老垦荒队员?”“17名。”
胡耀邦说:“那好,把17名同志都请来,我们合个影。17个加上我一个,共18人,18棵老松!我们是‘垦友,是‘棚友。”
1985年8月22日,胡耀邦在北京为江西大学共青职业学院亲笔题写院名。更让共青人没想到的是,在共青垦荒30周年纪念日前夕,他们收到了胡耀邦写给新老建设者的一封亲笔信。胡耀邦在信中充满激情地写道:
亲爱的共青垦殖场的同志们:
在你们为了祖国振兴而坚持垦荒整整30个春秋的时候,我高兴地向你们和你们的亲人们表示热烈、诚挚的祝贺!
30年前,你们中间的老一代人响应党的号召,高举向困难进军的旗帜,发扬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的垦荒精神,勇敢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30年来,你们在鄱阳湖畔的荒滩野岭上安家落户,生根开花,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建了生机勃勃、繁荣富裕的共青城。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青年的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创举。
今天,在我们党领导十亿人民进行改变自己命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仍然需要大力发扬你们这种极可宝贵的垦荒精神。一切有理想、有抱负、有出息的当代中国青年,都应该从你们的奋斗历程中悟出一个不朽的真理:中国青年的光明前途要靠自己用双手去开辟,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要靠自己用双手去开辟。让我们继往开来,再展宏图,一往无前地为共产主义壮丽事业英勇奋斗!
祝共青城的创业者们继续奋发进取,建功立业!
胡耀邦
1985年10月15日
纪念日那天,共青人按胡耀邦的建议,把庆祝会改为垦荒30周年回忆联欢会,向青年一代进行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
蒋仲平在晚年感慨道:“在共青人的整个创业过程中,虽然耀邦同志没有批给过我们一分钱,但是,他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成为了共青人锐意进取的力量源泉。”
1989年4月15日,全国农垦战线十大创汇企业之一的共青城,正在为中国鸭鸭(集团)公司成立祝贺。朝气勃发的共青城彩旗如云,横幅如虹,欢声笑语,到处洋溢着节日般的欢乐与喜庆。当晚,电视里突然传来胡耀邦逝世的噩耗,2万多共青人一天的喜悦顿时被冻结了。大家简直无法接受这个无情的事实,整个共青城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
4月22日,时任场党委书记的于维忠、副书记刘德夫一行4人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胡耀邦追悼大会和遗体告别仪式。当天,全场停产半天,收看中央电视台关于追悼大会的实况转播。28日,共青城在南湖影剧院举行悼念胡耀邦大会。
不久,中共中央批准胡耀邦夫人李昭的请求,将胡耀邦的骨灰深葬在共青城的青山绿林之中。曾有不少报道或文学作品中称,这是胡耀邦生前的遗愿。对此,李昭坦陈事情的原委:“不是他的遗愿。耀邦猝然逝世,这是我们料想不到的,他自己万万没有料到会走得这么快,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很多的话要说呵!是我要求将他的骨灰安葬在他生前热爱的共青城的。”
原来,胡耀邦逝世不久,李昭向中共中央有关领导提出要求,将胡耀邦的骨灰安葬在他生前寄予热切希望的共青城。其理由有三:其一、胡耀邦的远祖允钦公,在明朝由江西乐浯溪迁到湖南浏阳,江西是胡耀邦的祖籍。其次,胡耀邦从小参加革命,他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工作、战斗过多年,江西是他革命的发祥地。1932年5月,不满17岁的胡耀邦调往江西永新湘赣省委做儿童工作。1933年1月,他到达瑞金,不久,在中央苏区儿童局工作,先后担任中央苏区反帝拥苏总同盟宣传部长兼青年部长、少共中央局秘书长。1934年初,刚满18岁的胡耀邦便担任团中央局书记,至9月底,离开瑞金,参加举世闻名的长征。最重要的一条,胡耀邦担任团中央书记时,对江西共青城的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里留有他风尘仆仆的身影和热情爽朗的笑声。
李昭的要求得到中共中央的同意。据《共青垦殖场志》记载:“1989年5月2日,胡耀邦长子胡德平、女儿李恒,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杨德中、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康海群及中共江西省委领导人来到共青,选定富华山为胡耀邦墓墓址。1990年11月5日,墓区主体工程完成并通过验收。”
1990年12月5日,胡耀邦逝世1年又8个月之后,他的骨灰被运离北京,李昭在子女们陪伴下登机南飞……护送胡耀邦骨灰的有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温家宝、第一副主任杨德中,老干部局局长解方武,警卫局副局长康海群,秘书局副局长师金城,胡耀邦夫人李昭及全家,胡耀邦生前身边工作人员等61人。前往机场迎接骨灰的有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毛致用、副书记吴官正,省委副秘书长袁鹏雁,九江市委书记钟起煌,德安县县长史之汉,共青垦殖场党委书记于维忠、场长戚善宏等。胡耀邦的兄长胡耀福及其子女也专程从湖南前来迎接。
“当时灵车通过共青城时,万余自发的送葬群众佩戴白花、肃立在十里长街两旁。共青垦殖场党委成员和200名工人代表、干部代表、老垦荒队员代表和40名少先队员在墓前迎候。11时40分,安葬仪式在墓区举行。”曾亲历了这一场景的共青城退休老干部王非凡老人对此仍记忆犹新。
安葬仪式开始后,李昭代表全家讲话:“耀邦,你这个农民的儿子,为了党和人民鞠躬尽瘁,人民不会忘记你。经过我的请求,经过党中央的批准,把你送回了革命的发源地江西。这里也是你走向革命生涯的第一站。你在这里和勇敢拼搏的共青人在一起了。安息吧!”
安葬仪式结束之后,李昭将胡耀邦的遗像交给共青垦殖场党委书记于维忠:“现在耀邦就是共青城的一名成员了,你们怀念他,他也会记住你们,我们也会永远记住你们。”
今天,所有到共青城的人,都要去一个地方——富华山的耀邦陵园。陵园坐西朝东,俯瞰鄱阳湖。陵园正门两座对称的门楼上,胡耀邦手书鎏金对联熠熠生辉:“心在人民原不在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乎多得少得。”由常绿乔木栽种而成4个大字:耀邦陵园。从陵园入口处到墓碑前,有两条弯绕的墓道,铺有73级石阶,象征着胡耀邦73年革命人生的曲折道路。整个墓碑像一面直角三角形的旗帜,高4.43米,底边长10米,碑重73吨。三角形花岗岩碑上,雕刻着中国少先队队徽、中国共青团团徽、中国共产党党徽,右上方的胡耀邦侧面浮雕头像栩栩如生——象征着胡耀邦一生与这3个政治组织的特殊关系。主碑前是用6块墨晶玉花岗岩拼成的铭文碑,上面镌刻着由中共中央撰写的“胡耀邦同志生平”。在墓碑的左后侧,立有一块巨大的山石,上有李昭手书:“光明磊落,无私无畏。”陵园南侧,是胡耀邦陵园陈列馆和共青城党员教育基地。
从1955年胡耀邦先后向青年志愿垦荒队授旗,分别在黑龙江北大荒和江西鄱阳湖畔开发创建青年集体农庄和青年垦殖场,到1984年,两地分别更名为“共青农场”“共青城”,多年来,以“共青团”命名的两支青年志愿垦荒大军,以传承青年志愿垦荒精神为纽带,结下了“华夏共青人、血肉一家亲”的独特历史情缘。2010年12月28日,共青城市正式挂牌成立。
共青城是中国青年人创业精神的一面旗帜,共青城的发展史是一部青年为主体的创业史,彰显了当代青年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貌。几代共青人经历了青年垦荒、艰苦创业、爬坡过坎、加快发展4个阶段,实现了从共青社到共青垦殖场到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再到共青城市的历史跨越。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座城市永远青春。一直对这里关爱有加的胡耀邦,长眠于此,深情关注着这座美丽的青春之城、宜居的生态之城、散发着独特魅力的红色之城。(题图为耀邦陵园)(责任编辑:吴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