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韧不拔 城市发展的补钙密码
2019-08-30余玮
余玮
1955年,98名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员扛着“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的旗帜,开赴鄱阳湖畔荒无人烟的沼泽地。他们烧野草、住茅棚、刀耕火种,开启了坚韧不拔的垦荒历程。从“共青社”变为“共青垦殖场”,而后成长为“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再到面积310平方公里、人口20万的“共青城市”,又跻身全省首批6个省直管县行列,并成为赣江新区的四个组团之一。
追寻共青城的发展历程,时刻都能感受有一种精神在这个地方一代代地传承接力。这种精神就是“共青精神”。
共青精神的核心内涵
早在1996年11月26日,共青垦殖场第三次暨共青开发区第一次党代会召开并作出《关于确立共青精神的决议》:“中国共产党共青垦殖场第三次、共青开放开发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确立‘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这十六字为共青精神。决议认为,共青精神是共青新老建设者在41年的奋斗历程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它是共青克难制胜的法宝,更是立业、兴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如今矗立在共青城回圆广场的飞牛城标和《创业颂歌》浮雕墙,就是对“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共青精神高度浓缩和准确图解的最好象征。共青垦荒创业这么多年来,铸就了共青精神的一代代共青人,义无反顾、前仆后继,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不计个人得失、敢冒风险、执着追逐的共青人的梦,既是中国梦的一次具体而鲜活的伟大实践,也是中国青年坚韧不拔精神的一个缩影!
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是共青精神的核心内涵。坚韧不拔,就是要有理想、有目标、有情怀,再苦再累不放弃。开荒之初,没有住房,没有人烟,他们就搭起了简易的茅棚;没有机械,他们硬是手把锄头一锄一锄地挖;粮食不够,他们饿了拿着萝卜就着稀饭“呼哧呼哧”地吃。这群从没干过农活的年青人个个肩膀上都压起了馒头似的肿块,手上鼓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血泡,但他们却乐呵呵在那儿相互比起了谁的“光荣泡”多。正是他们這种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对事业的忠诚和勇气,为后来的共青城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不等不靠、敢闯敢冒的无畏勇气,是一代代共青人铸就共青精神的主要因子。当年,“板鸭起家,羽绒发家”最能体现这种坚韧不拔的勇气,在一无设备,二无资金,三无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没有分毛机,他们买了一台拖拉机的废钢板,自己加工制作分毛机;没有水洗设备,让女职工用洗衣服的棒槌去锤打清洗;没有烘干机,把板鸭车间的土灶改装成简易烘干机……因而当“垦殖场是生存还是灭亡?垦荒事业是沉沦还是崛起?”成为每一个坚守的共青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时,经过一番痛定思痛的反思,共青人最终选择的是:垦殖场的国营帽子可以不要,但坚韧不拔的垦荒精神不能丢!
从白手起家、垦荒种地的第一天起,共青人从来不缺少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热血和激情。从共青社到共青垦殖场再到共青城,共青城的历任决策者们都是青丝变白发,更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现实也同样残酷的证明,与天斗与地斗、左冲右突、奋力拓展生存空间的共青人,在计划经济时代创造了无数让世人惊叹的辉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共青人仍然坚韧不拔,没有在无情的市场的门槛前“绊倒”,新时代里他们解困突围,再次燃起共青人与生俱来的攻艰克难的斗志而开拓奋进。
敢想、敢闯、敢干,永不知足
共青城的一切成就,都是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敢拼敢闯、百折不回、永不放弃、始终坚持而取得的。共青人把成就事业的雄心壮志和个人的努力融入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平凡工作之中,时刻秉承永不放弃、百折不回的品质,去战胜困难与挫折,最后累积成一个又一个成功。共青精神的这种百折不回、永不放弃、坚韧不拔的品质,既支撑了一个行动与创造的过程,更成就了一个力量的蓄积过程,这种精神总是表现为一种功到自然成的圆满;它有远大的目标作为精神支柱,有顽强的意志作为信念支撑,共青城的发展总是先有好的思路,然后转化成广大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并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地落实而取得的。
敢想、敢闯、敢干,共青人永不知足,这便是坚韧不拔的精神表现。正因为有了坚韧不拔的共青精神,一座具有中国特色又富有共青个性的高标准新型城市——共青城骄傲地屹立于江西昌九走廊中部!
采访中,在共青城这座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年轻城市里发现有一幢40多岁楼龄的、显得有些“寒酸”与“老土”的斑驳办公楼,与周边的现代化新建筑“格格不入”。这就是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共青垦殖场办公楼,也是今天的共青城市的市委市政府办公楼。在共青城市委政府的这个为人民服务的“根据地”“大本营”中,在那间简陋却亲民接地气的市委办公室,面对不少来访者脸上诧异的表情,市委宣传部的有关同志对笔者笑言:“在这样的环境办公很正常,是对共青精神的很好传承!”
共青城历经艰难曲折,战胜各种困难,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其活力源泉是在奋进过程中催生的共青精神。挖掘“共青精神”,也就解读了共青城发展的密码。曾有很多人对有关“老垦”说,没有当年的举动,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共青城。当年的“老垦”总是连连摆手:“不能这么说,原来是原来,共青城的崛起和腾飞,到现在的欣欣向荣,不仅仅是我们当时98个人的垦荒队的功劳,更重要的是之后几十年、几代人的奋斗和努力。这需要继续传承下去。希望共青城能更好,一定能更好。”
“我们是志愿的垦荒队员,我们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前几年,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创业交流促进会在嘹亮的《垦荒队员之歌》中成立,当年带头写血书向上海市长陈毅请求垦荒的陈家楼之子陈得灵被推选为首届会长。陈得灵接受专访时说,将深入挖掘、研究、宣传和弘扬红色垦荒精神,使之在新时期发挥正能量,关爱弱势群体,积极组织和参与扶贫慰问等公益活动,推动共青城的建设与发展。
“当年,父辈这群风华正茂、热血沸腾、充满正能量的年轻人,心怀为建设新中国的理想和信仰,毅然舍弃大城市繁华优越的生活,志愿来到这块红土地,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留了这里。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挑战着恶劣的生存环境,垦荒山、种粮食,自给自足地开创了从无到有的新生活,为落后的山区带来了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父辈们的这种精神是我们垦二代、垦三代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陈得灵在采访时表示,深为父辈们感到骄傲和自豪,自己有责任让后代了解父辈的这段光荣历史,牢记和发扬父辈的精神,接过他们的接力棒,助推共青城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
共青城是中国青年坚定信念、坚韧不拔的光辉典范,“垦荒和创业”是共青城的烙印,共青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家园新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共青精神中所包含的坚韧不拔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是共青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一代代地传承接力着,为共青城的未来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内生活力,成为推动共青城高质量发展的精神之源,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共青人为实现全面小康奋斗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