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课留学生教学实践与探讨

2015-12-15张小凡孙承兴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8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留学生教学实践

张小凡 孙承兴

摘要: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留学生的培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话题。针对通识课留学生的教学,文章从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成绩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仅为从事留学生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通识课程;人与环境;留学生;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23-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来华学习的留学生人数也日渐增多。上海交通大学自2000年以来,已培养各级各类来华留学生30000多名。在校就读的有来自世界60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5000多名,其中学位生2600多名,涉及汉语言、电子信息、经济、金融、医学等88个专业学科及研究方向。这些留学生大部分都以插班的形式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我院面对全校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开设的通识课《人与环境》就吸引了大量的留学生。本门课程每学期开设2~3个教学班,通常每个班的留学生数量占学生总数的20%左右,最多时可达到40%以上。这些留学生不仅专业背景不同,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特点,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进行积极的探索[1]。笔者就《人与环境》课程的留学生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仅供同行参考。

一、留学生的学习及影响因素

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本科学位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中国周边的国家,其中,大部分为韩国留学生。这些学生与中国学生相比,无论是学习意愿,还是综合素质都略有欠缺。这主要表现为:迟到早退、缺课旷课。这些留学生上课时,通常会集中在教室的一个角落,或者睡觉,或者看笔记本电脑,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课间休息时,围在助教的身边,不是提问题、谈学习,而是查看出勤记录,确认自己还能请几次假;一些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对一些专业教师的方音、语速及板书仍不能适应。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上课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在课堂上偶尔会提一些问题,但却很少有学生回答。由于留学生人数较多,过多提问会影响整个教学计划的完成,因此,这些留学生常常游离于课堂之外,与中国学生的差距会逐渐拉大。留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不适应,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如学习气氛、课堂参与度、汉语水平及师生交流等[2]。考虑到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语言和专业学习方面,采取了一些办法和措施。如在课堂上调整讲课速度和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等。此外,我们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实践教学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二、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留学生汉语能力欠缺、课堂参与度低的特点,我们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辅以“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一些教学内容由单向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交互式的教学方式[3,4]。例如,在讲述“大气污染”部分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时间、留学生分组进行了具体安排,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提出思考问题。如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有哪些?大气污染有哪些危害?中国的大气污染现状?出口商品生产工厂产生的温室气体该由谁来买单?要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就必须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留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了解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如一些留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示,中国之所以一直背负着“污染大国”的恶名,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对环境污染的管制宽松;中国的低工资和宽松的环境管制让世界各国都享受到了好处,中国排放的CO2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源自出口商品;发达国家在落后国家建厂,就应该把此类工厂的CO2排放量算在发达国家的头上。此外,我们还请留学生结合本国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如请韩国留学生介绍韩国首尔中央封闭式BRT(Bus Rapid Transit)道路的建设、运营及环境效益;韩国洛东江酚(phenol)污染事件的发生、处理及赔偿;韩国对《京都议定书》的执行情况等。这案例题,既包含了环境学的基础知识,又能反应出当前的环境热点问题和学科前沿动态,最重要的是,调动了留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插入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不仅能让不同层次的留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对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都具有积极作用。

三、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本科学历的留学生,基本都能进行日常生活的口语表达,但由于词汇量少,对基础课教材中所用的普通词汇、科技语言的句法结构不熟悉,学习专业时也会产生听力反应迟钝、阅读速度太慢等问题。一些教师的方音、语速和板书清晰度也直接影响留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可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具有生动、形象、信息量大、直观性强等优点,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5]。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加强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帮助他们克服语言障碍。

例如,在讲述“全球环境问题”部分时,观看环保影片《Home》;讲述“环境与健康”时,结合《世纪之毒——二噁英》、《隐形杀手——汞》、《痛痛病》及《杀虫剂——DDT》等科教影片;介绍“转基因作物与人体健康”时,以动漫的形式将转基因全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此外,我们还通过课程网站把一些对留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有用的资料及时推荐给他们,以增加他们的信息量。网络资源既能帮助留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同时也能使他们了解我国的学科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及争论问题。

四、精心安排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各种与环境有关的新技术和研究前沿,较好地体现了环境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在具体活动中领会理论知识的内涵;实践教学还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有研究表明,来华留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2],除自身层面、学校层面外,互动层面也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endprint

为了增加中外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机会,我们在环境实践活动中,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穿插开分组。在队名、队徽及行动口号的展示、校园环境实地调查、汇报等实践环节中,通过相互交流意见,既培养了留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活跃了他们的学习气氛,同时也为确保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专业教育的有序进行营造了良好氛围。通过环境实践活动,不同国家的学生之间不仅在环保知识、环保理念方面,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得以广泛交流。

一些留学生通过校园环境实地调查,发现在留学生中吸烟者比例较大,留学生公寓内的空气质量也不好。因此,他们利用废旧轮胎,自发地在留学生公寓门前制作了“吸烟场”,为改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考试是督促学生全面、系统总结所学课程的重要手段。为了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全面考查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突出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我们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纳入考核范畴,同时缩小了期末考试在整个成绩评定中的权重。对于留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我们采用与中国学生同样的标准,同时也充分考虑到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减少语言障碍对其学习成绩正常发挥的负面影响。

学生学习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课堂小测验、环境调查、环境提案、参观感想、读书报告等,其在总成绩中占70%。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协作精神、表达能力等制定出严格的评分标准给以量化,最后与学期末口试成绩一起按比例进行综合评定[6]。期末考试成绩则包括选题、查阅资料、制作PPT、答辩等环节组成,在总成绩中占30%。这些试题大多是近年所发生的环境问题,其内容不在教师授课内容中,也没有“标准”答案。

这种重视过程性评估的测试模式能促使学生重视每一个学习活动,认真完成每一个任务,还可起到引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这种成绩评定模式既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又有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六、结语

相对于本科生教学、研究生教学而言,留学生教学起步较晚。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学生群体,留学生教学需要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下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使其主动接纳知识。以上仅为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通识课《人与环境》教学实践的一点体会,旨在为从事留学生教学的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王红,汪春红.大学生通识课程“环境健康学”教学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2013,(5):31-32.

[2]李秀珍.上海来华韩国留学生的学习适应影响因素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4(11):93-95.

[3]李晓华,黄小凤,曾怡,等.P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应用探索与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4):572-577.

[4]苏颖,李霞,岳冬辉,等.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四个关键环节[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0-11.

[5]申慧彦.高校公选课居室环境与健康教学方法初探[J].科教文汇,2011,(24):44-45.

[6]李春杰,贾金平,王文华,等,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实验课程的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7,(2):18-22.

基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教学发展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张小凡(1960-),男,山东青岛人,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生物技术。endprint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留学生教学实践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