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保护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5-12-15余仲东李孟楼南小宁贺虹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53期
关键词:教学手段课程内容教学效果

余仲东 李孟楼 南小宁 贺虹

摘要:本文以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基础,就森林保护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建设与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革新的原则、方法和技术及教学效果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新的课程体系、学科内容和教学手段,总结了学科建设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森林保护学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60-02

一、课程群的体系改革与建设

森林保护学科课程群的有效改革,必须以课程群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配置分析为基础,依托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课程整合,调整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前,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板书+教学图片与模型”为主体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时期,森林保护课程群包含基础与专业课程两大类型,基础课程包含昆虫学、病理学、昆虫研究法、病理研究法;专业课程包括资源昆虫学、森林昆虫学、森林病理学、生物防治学、森林植物化学保护、森林植物检疫学、森林动物检疫学、园林植物保护学、病害流行学、鼠类生物学及鼠害防治。进入21世纪后,多媒体、音像、网络技术等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以多媒体课件为主体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以多媒体为主体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集成性、直观性、实时性及信息结构的综合性与动态性。因而,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其优势还在于具备知识信息传授量大、授课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等特点。以多媒体课件为主体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使得森林保护本科课程群原有的复杂而细致、冗长而臃肿的课程设置方式,已很难再适应现代化教学运行状态的要求。以多媒体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要求减少森林保护课程群的课程门类及其总教学时数,对其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

本课程组在森林保护课程体系改革中,按照学科理论与知识体系间的逻辑关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知识层次与结构,在吸纳同学科的先进教学理论与思想的基础上,使用合并与重组的方法,将原来的14门课程整合为2门基础课程、4门专业课程和2门实践课程。整合后的基础课程为森林昆虫学通论、森林病理学通论;专业课程是森林植物化学保护、森林保护学、森林动植物检疫学、鼠类生物学及鼠害防治;实践课程为毕业论文设计、森林保护综合实习。在进行森林保护课程群整合时,我们采用的方式是:①将昆虫学、森林昆虫学、园林植物保护学(昆虫部分)、生物防治学合并为《森林昆虫学通论》;②将病理学、森林病理学、病害流行学、园林植物保护学(病害部分)合并为《森林病理学通论》;③将森林植物检疫学与森林动物检疫学合并为《森林动植物检疫学》;④将昆虫学、病理学、森林昆虫学、森林病理学、园林植物保护学课程实习整合重组为《森林保护综合实习》实践课程;⑤使用科学与规范化管理和课程设计技术,将毕业实习、实践、论文、设计等整合为《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课程;⑥对《森林保护学》、《森林植物化学保护》、《鼠类生物学及鼠害防治》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建设。

二、课程内容建设与更新

(1)课程知识的更新。以森林昆虫课程、教材结构分析为突破,对国内外10年来森林保护学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归纳,充实了生态控制理论与原理、遥感及全球信息定位技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中国的森林类型与有害生物的分布、害虫防治新方法等新内容。(2)重复、陈旧内容的剔除。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突出重点,精细设计课程内容,剔除了课程群中各课程间重复讲授与落后的内容,总剔除率达45%。(3)实践体系重组。依据课程内容的调整,重新配置、整合了实践教学体系。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组建了课程实验、课程实习、基地综合实习、课程论文、科研训练、毕业论文6个实践环节,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为增强学生的创新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强调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4)实验课程改革与建设。以资源昆虫学实验课程设置研究为基础,在验证试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比较、开放探索、引导探索、设计性、析因性5个实验项目,并增加了新技术、新方法实验6项。实践是学生融会贯通森林保护学各课程理论知识的保障,依据教学大纲并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将实践课时由课程总时数的25%增加到了40%。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革新

教学手段改革。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和电化技术,增加和应用了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自学课程网、课件等现代课程教学手段,使学生易于掌握和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提高了授课效率和效果。

教学手段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森林保护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应用学科,同时具备基础科学教学的理论复杂性和作为工程学科的实践应用性,因此,森林保护学科的教学,既要反应介体生物的生动性和复杂性,又要反应与环境互作的阶段性和因果关系,这就要求森林保护学科的教学,要体现生命的能动性、复杂性、适时性和系统性,教学过程要可视化、逻辑化、突出化、全景化。为达到此目标,改革后的森林保护学科教学更加注重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在体现生命的能动性和复杂性时,我们的教学手段要更加注重网络和电化技术,将“死”的课本内容转化为“活”的多媒体化的动态场景。教学方法改革在改进教学手段的同时,引入多元智能育人理念,采用“教学实践环节+课程理论”成绩制,积极使用讲授、实验、综合实习、科研训练、课程论文、课程讨论等教学方法,将传统讲授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与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有针对性地提出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项目,以学生的科学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和动手能力为目标,督促参加森林保护学科科技创新的大学生团队在2~3个学期内完成科学探索问题,使其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技术能在科学探索中得到深化和发展,并培养和造就其团队意识和科学精神。在教学中,大量使用质疑法、释因法、演绎法、归纳法,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面临压力、被交流、被提问和主动思考的过程中,活跃和丰富教学课堂气氛和内容,尽可能提高学生对森林保护学科的认识和兴趣。提炼出了“3个互动”教学模式。“3个互动”教学模式即“程序互动、结构互动、演示互动”,其特点是:授课教师依据课程内容间的衔接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科学设计教法,实现授课环节与教法使用程序的“程序互动”。授课教师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进行了合理组配,实现了课程内容与授课组织形式的“结构互动”;充分发挥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演示各自的长处和优势,实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的“演示互动”,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合理结合。endprint

四、改革效果

我校自1998年停止招生以来,森林保护学科作为林学类学科下的一个分支,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都发生了巨大改变。项目组在顺应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对森林保护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进行了长达10余年的实践和探索,先后组建了新教学课程8门、修订教学大纲15次、组建多媒体课件10门、新编全国通用教材3部、校内教材12部,组建了《森林昆虫学》国家精品课程、《森林病理学》校级精品课程、《森林昆虫学》双语教学体系,建立了《森林昆虫学通论》国家级精品课程网(http://210.27.80.89/2005/senlin/Index.html)、《森林病理学通论》校级精品课程网(http://210.27.80.165/jingpin/2006/slbl)、《鼠类生物学及鼠害防治》课程网(中国有害生物治理网站,http://sendakingcat.zhan.cn.yahoo.com)、《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网(http://210.27.80.165/jingpin/2008/ylzwbh)。

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教学效果表明,课程组历经了26次修订、75届次应用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森林昆虫学》课程资源网及8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更新及时,在森林保护学本科系列课程教学当中促进和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课程成绩的优良率由改革前的47%提高到了66%。实践教学表明,课程组重建的具有6个实践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及优化的实践教学资源与开放型实验室,在实践内容上搭配合理,操作可行,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优良率提高了72%,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提高了35%。

自2002年来,项目组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余篇,获得教育部“森林保护优秀教学团队奖”1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精品课程奖1项、校精品课程奖1项、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校优秀教案奖二等奖1项、校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1项,同时,指导并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2项。

虽然森林保护学科系列课程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由于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改革后的森林保护学在基础教学上存在内容不够深入全面,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系统性差、应用能力薄弱等缺点,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作为工程学科面临的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可操控能力是未来森林保护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孙全友,李孟楼,王敦.浅谈我国森林昆虫学学科及其教材的发展[J].西北高等农林教育,2005,(2):28-30.

[2]李孟楼,王敦,孙全友,等.森林昆虫学教材的结构分析及整合[J].中国林业教育,2005,(1):63-66.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手段课程内容教学效果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