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探讨
2015-12-15郭颖
郭颖
摘要:本文就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基于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经验,笔者分析了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自我教育应当达成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社会责任感、创造力、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终身自我教育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了解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和能力以及教师做出表率等。
关键词:自我教育;大学生;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068-03
人的一生都需要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对儿童和成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自我教育的能力,往往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大学生依然做不到自我教育。虽然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做到自理、自立、自强,但在,这个朝气蓬勃的群体中也存在一些成长得不太顺利的个体。有的学生面临多门功课不及格难以毕业的窘境;有的缺乏人生目标,生活单调空虚,脱离集体,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误入传销组织,上当受骗等。上述事例让大学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复思考大学教育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措施。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输出循规蹈矩、没有创造力的书呆子和缺乏长远目光、过度透支体力的工蜂。哲学家罗素认为,教育应致力于培养理想的人及理想的品格,即塑造:有活力(vitality)、勇敢(courage)、敏感(sensitiveness)以及智慧(intelligence)的男女。王国维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于“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前苏联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钱伟长认为,人才的培养,不是看学生后面两年、三年,而是看学生今后十年、二十年的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全面发展素质。他还认为,本科生一定要会自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的教育家,在提出自己教育思想的时候,都几乎谈到了自我教育这个话题。
一、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
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其成为幸福的人,同时通过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来促进国家繁荣和人类进步。我们把这个大目标进行分解,对这些子目标逐条分析,更容易找到合适的措施。
1.培养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自信自立自强,是学生获得幸福感的基础。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2.培养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基础,这甚至比知识和技能更重要。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完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完全的人很难用知识去弥补。”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品格之养成是教育的无上目的,他的这个观点也得到了胡适等中国教育家的赞同。
3.培养大学生有自学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创造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源泉,也是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杜威说:“在学校中求学的真正目的不在知识本身,而在如何制造新知识以应需求的方法。”爱因斯坦告诉我们,“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大学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4.培养大学生具有自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自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所谓目的,是指大学生必须具备自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才有望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所谓手段,是指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是促成前几项教育目的的途径。
5.培养大学生有终身自我教育的意识。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大学毕业只是宣告学生的集体学习生活告一段落,但是自我教育不应该结束。人的一生都要不断的求知、自省,不能因为生活的压力,而放任自己流于庸俗和空虚。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期,我们应当尊重自己的心灵需求,不断自我教育,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措施
教育必须通过外部的刺激,激励学生主动地实现自我完善。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必须有互动,根据学生的反馈加以调整。杜威在研究卢梭的教育思想时,提到了卢梭的如下观点。“儿童入校前的几年的学习进行得很快而稳定,因为学习是同他们自身能力所提供的动机和他们的周围环境所激起的各种需要密切联系着的。”把教育的内容变成学生非常渴望参与的事情,才能令教育有效进行。
1.了解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引导他们思考未来。教育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第一步,是走进学生的心灵。如果只是向学生灌输:你应该做什么,你应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这些观点基本是不会被学生从心底接受的。那么,如何走进学生心灵呢?我们就要了解他们的愿望和需求,帮他们分析这些愿望和需求的价值,然后提供可能达成愿望的途径,供他们比较。我们要了解学生的愿望。学生的愿望也许类型不同,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求上进的愿望,哪怕是那些正沉迷于游戏,很多科目不及格的学生,也都有关于自己前程的愿望。只是他们觉得,自己离那个愿望太远,说出来怕被人耻笑,甚至怕被自己耻笑,所以宁愿不说。无论这些愿望是大是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希望明天比今天更好。对于学生的愿望,教师应当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锻炼和施展的舞台,包括鼓励他们参加各类竞赛、创业活动等。我们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需求包括精神上的、物质上的、情感上的等,在这些需求未得到满足或者化解之前,他们往往不能安心学习,不能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努力。比如,有些学生生活贫困,他往往要想办法改变经济条件,可能会关注各种声称可以赚钱的事情,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误入别人的圈套。再比如,有些学生渴望爱情,但是被对方拒绝后难以跳出痛苦的情绪。对于学生的需求,教师应当以学生健康发展为目的,用行动和言语为他们解决困难、化解心结。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话是感化受教育者心灵的工具,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未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曾经有一位学生向钱学森提出要不要考研究生的问题,钱学森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他:“你为什么目的而学习?”没有正确的目的,就不会有坚定的信念。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走得越远,错误越大。现在,有些学生之所以缺乏学习的动力,大多是他们对未来的愿望比较模糊。教师应当用伟大的前辈作为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制定高远的长期目标,并引导他们设置可操作的短期目标。endprint
2.培养学生有良好的习惯和必要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治。教师要培养学生有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格和各方面的能力。第一,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霍姆林斯基说:三十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马约翰认为:体育是产生优秀公民最适当、最有效、最有趣的方法。第三,培养学生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柏拉图相信可以“用音乐陶冶人的灵魂,用体育锻炼人的体魄”。当一个人的内心被健康的情绪滋养,就不会感到空虚无聊。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学生培养这些习惯提供方便。教师要培养学生思考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教学,通过实地考察进行教学等。第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校应当为学生介绍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介绍必要的信息资源。教师采用开放式教学的方法,在教学和考核等环节为学生锻炼上述能力提供机会。第三,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时代、国度、民族的差异,会导致社会上主流是非观的差异。这种是非观,也许来自传统、权威或者领袖,无论哪种情况,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放下偏见、开阔眼界、独立思考,通过读书和亲身经历去思辨,从而去伪存真。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治的能力。让学生自治,可以让他们更早地思考和探讨社会的秩序问题,了解自己的责任,从而加强自我管理和共同管理。康德认为:在自由意志的运用与对必要管束的服从之间进行调节是教育的最难课题。我们通过自治,将有望解决这个问题。杜威提出:所谓自治者,必须遇事由学生自提议、自判断、自负责任、自己管束自己。借鉴杜威的教育思想,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民主的班集体,通过自治,学生能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品格和综合能力。
3.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教育学生,并且身体力行做学生的表率。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和道德教化的工作,应当紧密结合,然而两者有时候是分开的。前者分布在各个专门学科的课程上,后者分布在各种班会上。这种割裂的做法会削弱教育的效果。品格的教育需融入各个学科才行,1919年10月,杜威在山西太原大学做了《品格之养成为教育之无上目的》的演讲,他说:“夫所谓品格问题,即德育问题,若以德育为独立学科而教授之,将无甚效果,盖德育精神本无往不在,故虽教算学、博物、理化等科时,皆有德育问题在内。”教师务必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待学生要诚实,不能因为面子而说假话,说错话或做错事要诚恳的更正;对待学生要公平,不能因为个人的偏好而给出不平等的待遇或者不合理的分数;对待学生要热情,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对待学生要文明有礼,行为举止落落大方;还要用坚强和勤奋影响学生,努力在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学生会时刻观察教师的言行举止,而这种行动上传递的信息,较之言语,更为真实,也更具有感染力。
自我教育的话题很广,内容也很丰富。本文的初衷,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挂科严重、沉溺游戏、误入传销等现象进行的一些思考和尝试。帮助学生的方法有很多,但唯独不能因噎废食。任何时候,大学教育最重要的都不是拦截诱惑(虽然这种拦截有时候是很必要的),而是让学生学会在诱惑面前,在纷繁复杂的价值观中,形成自己的目标。把教育目标和学生的特点相结合,保持开放的心态,爱学生,尊重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用平等的身份输出正确的价值观,因时、因地、因材施教,才是教师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罗素.罗素论教育[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璩鑫圭,童富勇.教育思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姜励群,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4]顾传青.钱伟长校长和钱伟长教育思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姜春晖.自我教育运动与德意志民族的重生[J].世界民族,2009,(5):64-70.
[6]吕达,刘立德,邹海燕.杜威教育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7]吕达,刘立德,邹海燕.杜威教育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8]陈华新.集大成 得智慧,钱学森谈教育[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