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就业季”女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2015-12-15王丰华徐蕾姜国林
王丰华 徐蕾 姜国林
摘要:史上“最难就业季”女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梦“难圆”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分析当代女大学生的择业状况,研究她们的择业观,提出培养当代女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途径。
关键词:当代女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037-02
一、“80后”女大学生择业观呈多元化倾向
1986—1990年后出生的女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这是本文重点分析的对象。至于1980—1985年出生的女大学生,笼统地说,已经通过就业、创业绝大多数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有的已为人母,生活很温馨幸福,此不多言。
1.从调研资料看,1986—1989年出生的女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相对复杂一些。她们择业观的主流是好的,而且越来越趋于理性。她们平日里受到良好外界环境影响,按时完成各科课业要求,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主择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毕业前夕频繁关注各大人才市场招聘活动,应聘单位录用人才标准可以接受就签约,期望签约成功后即去就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前途,也圆了父母不再承担她们经济负担的梦想。
考察她们的择业方式发现,“85后”的择业观呈现多元化倾向。对未来的工作选择不再遵循前人经验:必须从事一份安定体面的工作。什么当保安、去掏粪、扫马路、干油漆工、当入殓师、搞种植养殖业等一系列特殊职业,不光有人问津,而且认为这些职业都能利用现代化技术操作,很能彰显她们追求个性化发展的人生理念。她们说,“不能只看工作名称”、“关键看头脑的灵魂程度”、“实在”是最真实的,“只要就业就有未来”。这部分女大学生能积极主动走出校门,勇敢地面对现实,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人格独立,“不像传统女性那样必须通过婚姻才能获得长期饭票”、“双向选择”不仅奉献青春也快乐人生。
但是,有的女大学生对民营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屑一顾,觉得读了四年大学在民企工作低人一等,有的“几险、几金”民企都不能保证,没有安全感。特别服务行业收入时高时低,工作相对不稳定,若是一辈子一直在一线从事这类劳动又苦又累,刚刚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们对于这类的招聘信息很少去关注。
2.目前,当代女大学生通过考研求职已经形成共识。这部分女大学生特别注重个人未来发展,在校学习期间,依然像要再参加一次高考一样紧张,希望通过刻苦努力改变命运。她们每天“卷”不离手,“枕戈待旦”,觉得“一朝中状元”(指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生),一生也不虚此行。她们的逻辑是“知识改变命运!”“人生需要搏一把!”
3.也有父母来安排女大学生们前程的,她们对未来的选择处于被动状态,只想等待,觉得无所谓。她们认为,私企虽然工资收入不菲,但工作比较紧张、活累一些。如果考研后再找工作,她们又不愿意多学习,盼望着进国企或者当公务员,既有稳定的收入、工作压力又不太大。她们在校学习期间,常常与别人攀比,说有啥都不如有个好爸爸,学习再好不如家里有钱、有社会地位,考得好不如嫁得好等。毕业“宅”在家里宁可当“啃老族”,也不愿意自食其力。由此,她们成为家长不惜一切代价托关系、找门路,想方设法来安排子女就业的负担。
4.“90后”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兴趣”多元化。1990年、1991年、1992年出生的女大学生已经陆续步入社会,人们叫她们“新生代”劳动力。与“80后”择业观相比较,“90后”更加明显的是,兴趣多元化。尽管目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她们更看重的是把“职业幸福感”作为就业关注的重点,什么兴趣爱好、发展空间、工作地点远近、是否需要加班等,都要纳入幸福感衡量的标准中。在人才市场上,她们敢于与他人竞争,把在校读书期间练就的各种本领通通涂在简历上,以此争取用人单位的信任。
今年刚刚找到工作的某女大学生这样认为,她说,“钱可以少点,但休息时间不能少”。“做人开心最重要”,找工作要的不是“有竞争力的薪酬,而是“完善的福利待遇”。“双休日可以与亲朋好友聚一聚,或者回家看看父母,工作、生活就应该劳逸结合。”其实,她们更关心的是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有多少,把最能体现个人发展的岗位作为首选,相对于“70后”、“80后”求职者所追求的薪资待遇,“90后”更不愿当“岗奴”的认知再明显不过了。用人单位觉得,这就是“新生代”对劳动者的一种新理解,她们看重的是“个人发展空间和企业文化的融合”。
二、当代创业的女大学生择业观“爱拼才会赢”
令人兴奋的是,这几年选择自主创业的女大学生大有人在。其中,不乏有“80后”和“90后”,她们在心理素质上表现了极强的从业欲望,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把自己梦想与所学的专业技能紧密结合起来,自己给自己当老板,行动上既落实了党和国家提出的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事实上也抓住了各级地方政府帮扶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的契机。
三、培养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首先,高校加强在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在校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念,必须加强对在校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活阶段是她们择业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她们坚定政治方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认识社会,分析现实,注意个人思想品德修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
2.加强在校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她们的应聘技巧,增强就业能力。引导她们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其树立平和心态,珍借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机遇,相信自己,克服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学会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注重个人形象礼仪。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现场招聘活动,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心理咨询等服务体系。
3.加强在校女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增强竞争力。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实践实习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磨炼其意志,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就业市场上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即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就是高校办学的目标。目前,高校只有就业指导中心,还要设立创业指导机构,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加快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才能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endprint
4.对在校女大学生实行差别教育。“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化发展是目前高校教育追求的新理念。男女有别,实行差别教育,充分尊重女大学生的特点,教育她们如何正确处理爱情与婚姻、事业与家庭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在未来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引导她们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及能力结构,明确未来必须承担一份社会责任,强化她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才有助于未来自主择业、自主创业。
其次,家长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家长的思想观念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女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更新家长“望女成凤”、“铁饭碗”等传统择业观念。时代变了,家庭作为女大学生的后盾,要顺应时代发展,及时摈弃落后观念,什么“父母在不远游”等观念人为地缩小了她们的发展空间。家长要当好参谋,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不管毕业、就业或考研,都要相信自己的子女能够很好地做出正确选择。读书是为了更好服务社会,为国家创造更高价值。同时,家长要鼓励女大学生到“老少边穷”地区就业、创业。
第三,社会层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女青年中的绝大多数都已经考上大学,成为女大学生,正在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还将为人母。德国教育家弗洛贝尔曾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掌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她们能否树立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择业观念,不仅关系到她们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程度。
1.用人单位方面。女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是成功就业的最后一个环节。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性质的单位,这些单位在招收新员工时很难不带有功利性,比如性别歧视、工作经验、学校类别等;在不同的用人单位,文化氛围与人际环境都会影响刚就业的年轻人健康成长。
2.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宣传女大学生自强自立,不等不靠,成功就业、创业的典型事迹,宣传正能量。“等”,没有前途;“靠”,没有出路。我们要改变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偏见,使女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被广泛认可,鼓励女大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国家利益、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在岗位上建功立业、实现价值,在全社会营造男女平等的氛围。
3.政府。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还需因势利导,对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加以管理和监督,对有创业热情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扶持、指导乃至奖励,让大学生们的创业梦想能顺利实现。这样不仅缓解就业压力,还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加快“中国梦”的实现。
国家还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如社区服务业、卫生保健业、餐饮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等,从女大学生的生理条件来说,这是更适合她们从业的行业。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和消费成熟化的到来,社会服务业产生巨大的需求,对女性的吸纳能力增强。国家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拓宽女性就业的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的数量和层次。
参考文献:
[1]90后大学生择业观多元化 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和谐[N].南宁晚报,2013-12-23.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Z].教学厅[2013]5号.2013-04-23.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申报《2012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吉林省女大学生择业问题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丰华,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徐蕾,女,博士,研究方向: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