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型互联网资源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2015-12-15杨荣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0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医学教育

杨荣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代,医学教育应当适应其潮流,医学院校有必要教育和监督医学生正确、合理应用新型互联网资源,建立更好的师生交流平台,教育和引导医学生获取更丰富、更前沿的医学知识,了解国家医疗政策,正确看待医患关系。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98-02

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移动互联网是随无线接入技术以及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随着其飞速普及,医学生不再像以往单纯依靠书本、杂志、报刊等获取知识,而今,通过笔记本电脑、移动智能终端等,可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资讯。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普遍好转,如今的大学生绝大部分已拥有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移动设备,通过这些设备,不仅可以及时实现实时通讯联络,更能随时随地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查询、搜索、交流、学习等工作。传统医学教育主要依赖课堂上教授与学习的方式,已不能适井喷式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如何合理利用新型网络资源,适当改变教学模式,进一加强师生交流,并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移动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型网络资源,这种网络资源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便捷、资源丰富、信息前沿。其一:便捷。其便捷之处在于人们使用移动终端可随时随地获取网络资源。以往人们需通过PC电脑进行网络连接,但PC电脑最大的缺陷在于其不可携带性,人们不可能24小时坐在电脑旁,虽然笔记本电脑的出现解决了部分问题,但远不及手机等移动终端便于携带。通过移动终端,使用各种应用软件如搜索引擎、微信、微博、腾讯QQ、各种专业软件等,可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搜索、交流、信息浏览、学习等。其二:资源丰富。通过PC电脑可以查看的网络信息在移动终端上基本均能获取,此外,一些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销售商为这些移动终端提供了专用软件,其中不乏一些医学学习软件、医学书籍等,而这些资源在PC电脑上是无法获取的,可见相对于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能提供的网络资源甚至更加丰富。其三:信息前沿。许多网站均有供移动终端专门使用的应用程序,一些医学网站如丁香园、杏树林、医脉通等均有医学应用程序供使用,并能提供新鲜、权威的医学资讯,包括医学研究前沿、疾病诊疗进展、重大医疗改革、新发医患矛盾等,这对于医学生书本知识的补充更新、课外继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并能帮助医学生正确看待医疗政策、医患关系等,而这些知识从书本上很难获取。

当然,如此快节奏、丰富的资源共享模式也注定有其缺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关注点很容易被扰乱,可能被各种新鲜事物吸引注意力,在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网络查询和网页浏览的时候,很容易浪费时间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面。在全民网络化时代,任何人均能自由言论,因此网络上会有一些不正确甚至恶意的信息、言论出现,需要网民做出正确理解和判断。一些网络信息未经权威机构认证,可能与事实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对信息发布的渠道有所了解,对消息可靠性进行分析,并结合科学、常识等加以判断,不可全盘接收;也会有人蓄意在网络散布谣言、恶意的言论,比如关于医患关系的报道中,许多人在并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妄加评论,恶意诋毁医疗单位、医护人员等,这些情况并不少见。可见,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如何正确看待网络信息等也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医学教育主要依赖课前预习、课堂教授、课后复习、临床见习和实习的模式,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时间主要集中在课堂45分钟以及有限的见习和实习时间,由于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课堂时间几乎仅供老师教授知识,而与学生真正沟通、交流的时间很少,難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所有疑问;医学教育涉及基础医学、实验医学、临床医学等众多科室,在整个医学教育阶段,给医学生上课的教师人数众多,几乎每半学期就会换一批新的老师,虽然一些老师提供了电话或邮件等联系方式,但这些联系方式仍有不便之处:学生不可能随时给老师打电话,而写邮件又平添了一些正式感,因此许多老师在本专业课程结束后便很少再有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此外,医学生获取医学知识仍然以书本知识为主,但是,在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后,最重要的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医学发展迅速,而书本知识相对滞后,已不能解决临床中遇见的所有问题,这就需要医学生在结合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疾病诊疗进展等,并运用在临床实践中,因此,教会医学生如何获取医学新知识显得十分重要。可见,医学教育确实存在可改进之处,如何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医学生如何获取权威可信的医学前沿知识都值得讨论。

如今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安装有许多适合交流和学习的应用程序,比如微信、QQ、微博、医学专业应用程序等,如何合理应用这些软件,达到增进师生交流、促进学习的目的呢?

医学生对QQ、微信、微博等社交应用程序的使用已经非常熟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其适当利用。我们可以利用微信、QQ等建立教师与学生群组,群组可以将师生紧密联系,为彼此创造很好的交流平台,并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课前告知学生需要预习的重点,课后解答学生学习中的疑问,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更能及时解决学习中的疑点难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老师可以在群组中分享一些国内外的医学研究进展,尤其是与老师教授内容相关的研究进展供学生课外继续学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医学知识得到更新,更有助于学生养成关注医学知识更新、医学发展动态的良好习惯,医生本就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这样可帮助医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此外,老师可以解答医学生关于专业选择、未来职业规划中遇到的各种疑问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这样的交流方式打破传统,师生联系紧密,更及时、更迅速、更便捷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医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各种疑问有极大的帮助,可有效提供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微博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其成为社会万象的缩影,通过微博可以了解社会动态,其中也包括许多关于医疗改革、医患矛盾等的报道和信息,医学生终究要走入社会,有必要让他们对医疗相关的国家政策、社会事件等有所了解,并且有正确的认识。在微博这样开放的社交平台,各种偏激的,甚至错误的声音都可能出现,目前医疗改革实施过程中针对改革是否成功存在种种质疑,社会媒体和群众对医患关系也存在许多误解,甚至恶意的揣测等,由于医学生缺乏社会经验,难以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做出判断,这就需要有人对其引导。医学院校可开通官方微博,老师也可以开通个人微博,对一些医疗相关问题发表公正、严谨的言论,有助于医学生对医疗政策、医患关系等有正确认识。

随着医学专业应用程序的不断研发增多,医学生获取医学知识的途径已经不再局限于书本,通过各种医学专业软件,医学生可以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一些软件可提供大量医学图片、视频等信息,包括解剖、病理、药物作用机制、胎儿发育、分娩、动态心电图等等,远远超出书本能提供的信息量,通过这些图片、视频等信息,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学习、理解和记忆,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透彻。一些软件能及时更新最新的医学发展前沿、疾病诊疗进展等,如“丁香客、临床指南、Medscape”等,学科的发展前沿正是科学研究的热点和方向,医学生将来在研究生阶段可以有针对性地在自己的亚专业进行继续研究和探索,并收获自己的科研成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则是对书本知识的补充和更新,在以后的见习、实习和职业生涯中,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科学、严谨的临床思维,更好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一些软件提供各种经典病例或疑难病例,供学者进行讨论研究,医学生可提前进入见习、实习模式,提早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为以后临床实践工作积累经验。老師可对本专业相关的一些医学应用软件加以了解,在使用、筛选后推荐一些相对权威和优秀的应用软件给学生,甚至可以对软件中的图片、视频等信息加以利用,结合知识点,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说明,也可以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完成某种疾病最新诊疗指南的学习,要求学生将指南与课本知识进行对比学习,这样可增加学生对这些医学应用程序的认识,并增加课外继续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代,医学教育应当适应其潮流,医学院校有必要教育和监督医学生正确、合理应用新型互联网资源。建立更好的师生交流平台,增进师生交流和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让教与学不再局限于课堂,而能贯穿在学生整个医学生涯。指导医学生合理使用医学应用软件,获取更丰富、更前沿的医学知识,有助于建立正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锻炼其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建立医学院校官方微博、教师个人微博,引导医学生了解国家医疗政策,正确看待医患关系等。我们相信,在全球信息化的潮流下,医学教育模式经过不断改进,一定会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医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