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课与地方工科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12-15孙晓静蒋金龙
孙晓静 蒋金龙
摘要:文献检索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本文从地方工科院校本科生参与科研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文献检索教学改革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文献检索;地方工科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2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99-02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随着国家从开放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的转型,越来越重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的创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急需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1]。因此,高校应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加以强调,高等教育必需从教学观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对大学生培养的要求,而文献检索课程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
一、文献检索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因此,创新离不开信息的支持,信息是创新的源泉,创新要求人们具有很强的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谁在获取和利用信息中技高一筹,谁就能压倒对方,实现创新从而立足于信息社会[2]。而文献检索课正是培养人们从大量文献信息中获取所需信息能力的课程。
通过文献检索课教学,大学生学习并掌握了文献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了各种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和利用,掌握了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途径和步骤,具备初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快速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通过文献检索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了解了文献的结构类型,对文献具有了初步的认识,具备了文献综合、整理的能力,为后续毕业设计和以后的新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文献检索课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保证。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创新是科研的第一要素。针对某一课题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并进行详细阅读和分析,了解目前该课题的研究进展动态,找出现有研究欠缺的地方,查漏补缺,避免重复性劳动,是科研课题创新性的保证,也是课题申报的必经之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随时进行文献检索,跟踪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面对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查阅文献,及时调整研究思路,采用新方法和新技术,可以保证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创新性,有利于课题的顺利进行。对于新产品的研发,如何规避已有专利的保护范围,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因此,文献检索对新产品的研发也非常重要。在总结成果,发表论文时,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对论文的能否发表非常重要,因此,广泛的文献调研并进行总结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些均需要学生要有良好的文献调研能力。
二、地方工科院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情况
地方工科院校科研力量相当薄弱,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较少,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较少[3]。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几年,地方工科院校也逐渐建立了许多省级和市厅级科研平台,增加了许多大型仪器设备。随着博士的扩招,教师的素质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承担的国家级、省级和市厅级科研课题也越来越多。由于是地方高校,硕士点较少,并且研究生招生也比较困难,因此,在地方工科院校,本科生正逐渐成为教师的主要科研助手,承担大量的科研工作[4]。我校也属于上述情况,最近十年新增不少省级重点实验室,引进的博士的学术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是硕士生很少,很多科研要靠教师和本科生来完成,很多本科生从二年级开始就被选拔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组作为科研助手,进行科研。此外,国家也非常重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面向本科生设立了国家、省级和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鼓励本科生申报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研创新。
尽管本科生具有参加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学生基础较差,也缺乏良好的科研素養和训练,面对科研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往往无从下手,不具备文献检索能力,没有利用文献调研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原因就是本科生往往二年级左右进入教师课题组从事科研,文献检索课一般三年级上学期开出,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的训练,不懂文献查询,再加上学业繁重,时间有限,对所从事课题内容缺乏深层次了解,成为科研操作工,遇到困难,如果教师指导没有跟上,学生往往束手无策,缺乏创新性思想,不利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兴趣的培养。
三、文献检索课程改革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1.教学内容侧重与创新性相关内容。对于工科院校,本科生毕业后大部分进入企业工作,有些人从事新产品的开发或者改行从事新工作。可以说即使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很好,面对这些工作,相对于课本,都是全新的内容,仅靠课本知识,很难胜任这些工作,因此,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文献检索课程,在工科院校的地位普遍不高,学校并不重视,将其列为实践性课程,课时安排较少,难以详细全面地讲解课程内容。同时,现有教材编纂时间较早,内容比较陈旧,同时数据库和一些信息资源也在不断地更新,因此,必须根据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在讲解文献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有重点地选择讲解论文、专利和标准的检索技巧,着重讲解专利文献的特点、撰写知识和检索技能。此外,由于学生毕业后所在单位大小不一,很少会购买大量的数据库资源,很多信息资源难以直接获取,因此,利用各种搜索引擎、论坛和代理检索、获取文献的能力尤为重要,这方面的知识也要做重点介绍。
2.教学形式改革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讲课的速度较快,应避免侧重讲解文献基础理论,而对于文献检索技巧、各种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一带而过,只在课堂上进行PPT演示,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记住各种检索技巧,再加上课后上机实践的缺失,往往会导致课程教学效果较差,学生难以掌握文献检索技巧,进而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因此,在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翻转式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在文献检索课程中,通过列举一些近期研究热点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课题分析和文献检索,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可以列举自己科研的例子,进行现身说法,与学生交流文献检索技巧和经验,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采用互动式教学也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专业以及参与科研的情况,请学生自由选题并分析课题,在线联网进行文献检索,然后请下面的学生进行点评,进行翻转式教学,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学生再进行改进。这种互动式和翻转式教学尽量做到每个学生参与,经过分析—检索—点评—改进一系列过程,学生从中学习了各种数据库的检索技巧,掌握了实践的文献检索能力,将有助于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3.课程评价机制与创新项目相结合。我校文献检索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很多学生已开始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者进行毕业设计的预研工作。由于文献检索课程课时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质,因此,文献检索课的成绩评价没有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而是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评价。通过学生与相关专业教师的沟通进行自主选题,以科研课题或者毕业设计题目作为检索作业,进行文献调研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写出一篇相关论文综述,规定了小论文格式、字数、内容要求和参考文献要求,同时附上文献检索结果。这样学生在学习文献检索技巧的同时,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检索、阅读和总结,最后形成了对研究课题具有非常参考价值的前期調研报告。这种与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可以启发学生的研究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其日后工作和学习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作者长期从事科研和文献检索教学,从二年级开始选拔本科生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在文献检索课作业时将所做课题作为学生的作业,促进了学生对课题的认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提高,经过作者和学生的努力,所获得的科研成果第二年在国际SCI收录期刊上发表(Materials letters,2014,134,425-427)。
4.选择高水平创新能力强的教学团队。我校承担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教师一部分为图书情报专业、具备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师,另外一部分为具有一定相关专业基础和背景的专业教师。但是作为文献检索课教师仅有专业背景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还是不够,还要求具有从事科研的良好背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不仅讲解文献检索过程,还能从自己的科研实践出发,讲解课题从立项调研、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科研动态追踪和论文写作的全过程,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检索经验和技巧,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者今年所带的本科生毕业找工作时,虽然毕业学校实力较小,但由于学生从事科研,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良好的动手能力,仍然和名牌高校毕业生一起被录用。
三、结语
总之,围绕学生专业需求,结合教师科研方向,有侧重教授文献检索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将极大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兴趣,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作为科技创新工具课的文献检索课,其对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韩凤娥.谈文献检索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兰台世界,2008,(20):21-22.
[2]韩静,陈平.创新能力和文献检索课[J].中山大学学报论从,2004,24(3):1-3.
[3]贝永建.文献检索与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229-230.
[4]华丽.文献检索课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情报教育,2005,(5):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