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钢琴手法在交响乐中的演绎及魅力分析
2015-12-15涂骅
涂骅
[摘要]双钢琴手法在交响乐中的演变及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琴键面积演奏法、手指手掌受力法、综合频度法等。为促进演奏顺利进行,提高演绎效果,更好展示交响乐的魅力,在具体演奏中需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挤压接触面积,带来深邃轻灵的感觉;弹拨受力分布,创造宛转灵动的氛围;按压拨弄频率,增强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双钢琴手法;交响乐;面积法;受力法;频度法
中图分类号:T62
交响乐演奏过程中,常常会合理利用钢琴,通过对钢琴的合理利用,不仅能提高演奏效果,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促进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提高。双钢琴手法是钢琴演奏中较为常见的手法,其演奏的关键是两位演奏者能密切配合,合理应用面积法、受力法、频度法三种不同演奏方式,进一步凸显钢琴演奏魅力。由于该演奏技法具有显著特点和优势,因而在交响乐演奏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下面将对双钢琴手法在交响乐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介绍相应的演奏技法,希望能为交响乐演奏中合理应用双钢琴手法提供指导。
一、双钢琴手法在交响乐中的演变及表现手法
早在18世纪,交响乐就普遍使用钢琴演奏,同时也促进了双钢琴演奏技法的发展。特别是在贝多芬、巴赫、肖邦、李斯特等音乐家的努力下,双钢琴演奏技法取得不断发展,它在交响乐中的地位和作品进一步凸显,也有力地推动双钢琴手法进步。与此同时,基于双钢琴的交响乐演奏手法也逐渐固定下来,最为常见的是面积法、受力法、频度法三种不同方法。实际演奏过程中,通过对这三种演奏方法的合理利用,不仅推动交响乐演奏顺利進行,还增强交响乐的层次感、表现力和感染度,对整个交响乐演奏产生积极作用。
(一)琴键面积演奏法
演奏者通过在指尖、手指、手掌和琴键接触面积大小的变动,进而实现调整音色的目的。手指和手掌碰触琴键时,触碰面和触碰力度往往会不一样,进而产生不同的音色。小调独声的变奏曲常用该方法演奏,有利于增强演奏效果。如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和贝多芬的《迪阿贝利主题变奏曲》等。
(二)手指手掌受力法
借助手指、手掌挤压点弄琴键的力度变化,实现对音准的调节,力度较大时,声音就清晰响亮,力度较小时,带给听众极富细腻琐碎之感,还能产生悠扬低缓的升华效果。例如:李斯特的《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强调指法的受力调整,实现不同音色的融合呼应,促进演奏效果提升。
(三)综合频度法
该方法将琴键面积演奏法和手指手掌受力法进行有效调节,发挥两种演奏技法的优势,通过触碰面积和挤压力度变化,形成清亮和细腻的音准,在难度大、内涵深的曲目演奏中适用,较为常见的是奏鸣曲、回旋曲,如:《双钢琴奏鸣曲K448》《C大调回旋曲》等。
二、双钢琴手法在交响乐中的演绎及魅力
演奏交响乐时,为进一步提高演奏效果,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把握每个要点,从而更好展示交响乐的艺术魅力,带给观众更好的听觉享受。
(一)挤压接触面积,带来深邃轻灵的感觉
交响曲演奏最初阶段使用双钢琴时,常用该演奏方法,莫扎特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莫扎特认为,变动手指和琴键碰触面积能改变音色,接触面积大,音色回味悠长;接触面积小,音色灵动轻盈,《小星星变奏曲》是其中的代表作,对如何巧妙应用挤压接触面积,提高演奏曲的表现效果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该曲采用C小调、4,4和弦的精简模式,共12节,借助手指碰触和快速移动,很短时间内完成钢丝弦、回撤动作。不仅将各种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还使得交响乐极富立体感,给观众带来深邃轻灵的感觉。
(二)弹拔受力分布,创造宛转灵动的氛围
通过手指、手掌挤压琴键的力度来调整音准,对曲调峰回路转、感情色彩浓郁的钢琴曲,该方法比较适用。代表作曲家是贝多芬,最具代表的作品是《月光奏鸣曲》。该奏鸣曲当中,在不同演奏部分,通过弹拨受力的分布不同,营造月光随水波浮动的场景,创造清幽平静的场面,带给观众缓慢且灵动的感觉,促进钢琴曲的演奏效果提升,带给观众以更好的享受。
(三){妾压拨弄频率,增强艺术感染力
将面积法和受力法巧妙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促进演奏效果提升,能更好吸引观众注意力,带给观众以厚重响亮、细腻灵动的演奏效果。该演奏技法适用于难度大的钢琴演奏曲,杰出代表作曲家是李斯特、肖邦。他们不仅在理论上进行突破,还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创造出了大量杰出的作品,例如《c大调回旋曲》等。
三、结束语
就交响乐演奏来说,双钢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好表达作品中心主题。实际演奏过程中,要合理应用双钢琴各种演奏技法,以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取得更好的演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