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2015-12-15刘维娜
刘维娜
[摘要]自然是人类产生、存在以及发展的必要基础,人类也是自然的利用者与改造者。人类生存于社会化的自然环境中,自然给予人类生存的基础。自然成就了人类,人类也相应的回报自然,发挥能动性利用并改造自然的同时学会保护自然。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确立新的自然观。
[关键词]人类;自然环境;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B0-0
一、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大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生存的必要前提。自然环境在这里主要指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这一地理位置上的地形、气候、土壤、山林、水系、陆地和水中的矿藏、动植物的分布等等外部自然物,也包括由于人类世代改造而形成的自然景观。人类因劳动而独立于自然之外,但也需要来自自然的物质支持。首先,自然是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资料的主要来源。人类的生活财富都需要通过劳动来获得,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创造人类生存所需。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因此要发挥能动性以便更加深入地认识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次,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与发展。最后,自然环境还会影响到人类及其社会的整体发展进程。
另一方面,人类及其活动对自然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为人类的活动是在不断地利用并改造大自然,所以使自然环境日益社会化了。其一,人类在从事生产活动的同时在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人类和社会的产生及其相关活动的发生,也就意味着自然界成为改造对象,因此自然界也就在不同程度上变成了为人们所需要的自然界。其二,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与水平。不论是提供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自然资源都会在人类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之下得到很好地利用。其三,社会制度也会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发展理念不同,会在随着科技发展的同时,加大对环境的利用,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所以说,人类的活动会影响到大自然的存在,或是良好地利用或是过度地利用,不过是人们的思想与生活的变化的影响罢了,应该懂得有节制且理性地生活。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美丽中国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新自然观。当代社会,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需求都得到了较为优越的满足,因而人们的关注点已慢慢向生态环境方面转移,从原来老旧的重视经济向自然环境保护转移。人类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统一。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的进程中,应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当重视自然界的作用与价值,将自然界与人的生产生活和谐而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坚定中国特色发展观。我们要认识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改革开放,把我國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首先,坚持经济有序增长,着力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其次,践行“以人为本”。再次,科学与人文同步发展。最后,以适度原则来规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发展,为美丽中国坚定发展的精神原则。
(三)身体力行共建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环境的紧张关系,建设美丽中国势在必行。经济建设必须和社会发展中相应的文化、环境、政治等因素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面对当前较为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以身作则,学会尊重、敬畏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放在重要地位,重在推进绿色、可回收,科学的发展,为全球生态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一抹绿。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白云之下,只要每一个人都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身体力行,爱家园,爱环境,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美丽中国就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