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再探究
2015-12-15周鹏来
周鹏来
【摘要】 化学实验始终是化学教学的重要部分。高中新课程改革也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增加了实验教学的比重,而且优化了实验教学的内容的设计和呈现方式,以利于教师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组织好实验教学,实现课程三维目标。但调查发现,自我省2007年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化学实验教学并没有得到加强,而且还有弱化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新教材中没有明确区分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由于怕麻烦和惰性,有的老师没有做相应的实验。另一方面,教学内容比较宽泛,具体内容提纲挈领,需要教师自主处理的空间较大,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较高要求,而一般教师对实验内容的研究处理能力较弱。为解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做了如下探索。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新课程 探究性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9-042-020
一、实验的不同呈现方式效果对比
化学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知识内容,依据学生的接受实际,通过演示或学生动手实践,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了落实以上要求,教师有必要对化学实验内容的呈现表达形式进行新的设计。
而根据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认知规律,不同的实验应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目的是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以《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一节为例:
这两种实验呈现方式我们不难看出,第一种实验如果不是教师提前若干天预先做好实验,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看不到明显现象,一头雾水,甚至对实验产生怀疑,达不到教学目标,而第二种简单明了,学生一看就知道。如果我们将两种实验在课堂展示,让学生评价、分析,找出第一种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原因,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探究、质疑的精神。
二、抽象的化学知识,采用熟悉的事物呈现
我们周围的环境处处涉及到化学,如何较好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既是新课程所倡导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联系的课程理念,也是作为一个现代教师的职业要求。
比如,必修1第一章萃取实验,如果直接做实验收不到好的效果,因为学生们对溴水、CCl4等物质还比较陌生,而且对除水之外的物质之间的相互溶解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学生普遍存在认知困难。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中的小实验,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相似事物入手,再引入萃取实验,那教学效果就不一样。具体实验流程是:
展示一杯茶水→往茶水加入油→充分振荡→静置。在这个实验中,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向茶水中加入少量油后,溶液分为两层,上层是无色的油,下层是深色的茶水,对于这一点,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相关认识。充分振荡后静置,可以明显地看到溶液仍然分为两层,但上层颜色变深,下层茶水颜色变浅。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出现分层现象的原因,教师提出这就是生活中的萃取现象,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做CCl4与溴水混合实验,得出萃取的概念以及萃取剂的选择依据等。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找出生产、生活中学生熟悉事物引入教学中,体现并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化学问题,既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又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三、依据特征性质,运用对比实验
化学实验所蕴含的化学知识中大多包含了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例如对比法,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采用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再分析比较。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突出具体事物的特征,达到区分事物性质的目的。
例如:以元素周期律第三周期元素为例,这部分知识抽象、理论性强,尽管教材中的实验是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但如果照搬教材,显然达不到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的目的,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尝试改用以下方式,也就是对比呈现第三周期元增素性质,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教学思路是:
四、采用图示分析,展现过程性实验
图示具有直观、易懂等特点,能更高效地传递化学信息。图示在展示化学实验、化工流程、实验设计方面应用较多,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明显增加了图示,既增强了美感,又较好地诠释了化学概念,学生看到图示就明白了实验的目的。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图示来展现过程性实验,比如:
通过实验可以获得结论:酸性减弱时,以吸氧腐蚀为主;在酸性介质中,以析氢腐蚀为主。
对于所设计的析氢和吸氧腐蚀,用图示法展现实验内容,使过程更清晰简洁,一目了然,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当然,在以上的实验设计中为了激发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我们设计了对比实验,以达到实验内容的最优化。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研究的过程,激化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师,理解这些课程理念,并真正把教学理念贯穿于自己的教学实际,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既是老要求,也是教育新常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任重道远的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