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质量的“质量晴雨表”
——我国宏观、中观质量状况监测报告分析及存在问题
2015-12-15周立军张力伟
■文/周立军 张力伟
打造有质量的“质量晴雨表”
——我国宏观、中观质量状况监测报告分析及存在问题
■文/周立军 张力伟
区域质量报告是政府向全社会各层传播“质量之声(Voice Of Quality)”的一种基本途径,这种基于宏观视角的质量评价对于揭示区域或地区质量水平,分析存在的质量问题,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可参考的依据等方面均具现实意义。由于我国宏观、中观质量控制、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宏观质量环境不成熟,较准确地评估一个地区的质量状况十分困难,在此背景下,分析现有的区域质量评价方法对于找出区域质量管理工作的不足,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极具意义。
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发布制度的建立
1.制度的产生。
为了提高质量分析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国家质检总局早在2003年便就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开始了探究,并于2009年在全国质监系统做出了明确的部署,要求从总局到县局,都要开展产品质量状况分析,研究质量安全形势、问题和对策,形成分析报告。
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一般由质检系统牵头编写,主要反映一个区域内各领域的质量水平以及质量有关工作的基本情况,是一种通过评估反映一个区域有关产品质量年度(季度)的基本情况的正式文件,能够为所属区域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报告一般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上级负责统计口径以及统计内容的下发,下级收集基础数据,汇总报告给上级。信息主要在政府内部进行流通,多数地区并不对外公开。
2011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下发了《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制度(试行)》,指导并督促全国各地各级质监系统形成定期报送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的制度。《制度》就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的格式及内容均做出了相关要求。全国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每半年一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发布周期为每季度一次。这种面向社会公布的质量报告不同于传统的机关单位内部的质量报告,在覆盖范围和具体内容上与之有较大的区别,报告的受众群体更广泛,因此,高质量的区域产品质量报告必然成为区域质量管理工作的一项新的要求。
2.各地区的具体行动。
为了响应总局的质量号召,进一步提升区域质量管理工作,促进地区经济良性增长,各地区均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如:对应出台地方工作制度、定期发布质量报告、开展质量分析工作培训、开展质量分析专题工作会议等。其中,定期形成质量报告成为地区重点工作内容。这种公开报告通常以《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质量白皮书》、《宏观质量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出现。
我国各地质量报告发布基本情况
本文以2005年-2015年各省、各省主要城市以及全国主要城市发布的各类质量报告为对象进行分析。(统计时间截止至2015年6月15日)
1.信息来源。
检索的方式以国家质检总局、地方政府、地方质监局等相关部门网上公开信息,网络新闻报导、相关杂志等方式为信息源,最终收集了18个省、4个直辖市、120个地级市共计超过200余次的质量报告信息,逐一排查各区域报告名称、时间、发布次数、发布形式等。
2.发布现状。
以下主要从报告的发布数量、频率、内容、采用的评价方法等方面对各地产品质量报告进行分析。
(1)、全国各省质量发布现状。
根据网络可搜索的信息显示,2011—2015年间,全国各省共有22个省级行政区(直辖市、自治区)发布省一级别的质量报告,占据全国省份总数的64.71%。报告周期有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和年度报告,其中,年度报告是主体。就所统计的22个省份中,综合性质量报告有12个省份,其余10个省份均为产品质量报告。各省份在发布总数也存在较大差距,如安徽省已经连续10年发布省级区域质量报告,湖北省也有6次发布,天津市有5次,而大多数省份仅仅发布1次。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2)、各省份主要城市质量发布现状。
各省份主要城市也先后展开了质量报告发布工作,主要从覆盖率来体现较大区域内质量管理的总体概况,反映出该区域对于质量工作的重视程度。其中覆盖率=发布城市数量/城市总数(统计城市级别为地级市以上),发布数量情况如图2所示。
图1 全国各省发布质量报告情况汇总
图2 全国各省份地级市以上规模城市发布情况
上海市发布城市数居榜首,达到了13个,占市辖区总数的72%;湖北省紧随其后,发布区域数达12个(其中1个省直管市),覆盖率为78.%;属于第一梯队,安徽省次之,发布城市数为9个,覆盖率为56%,江苏5个,覆盖率为38%,浙江4个,覆盖率为36%,属于发布数量的第二梯队;其余各省覆盖率均在33%以下,属于第三梯队。全国各省公开发布质量报告情况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全国各大主要城市以及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质量发布现状。
通过对所搜集信息进行整理,筛选了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深圳、南京、天津、福州、厦门等主要城市,另外又增加了获得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荣誉称号的城市(公开发布质量报告),共计15个城市作为质量标杆城市,将不同年份共计44份报告从公开程度、报告框架、覆盖范围和主要内容做了分析,见第三部分。
全国主要城市发布深圳作为制造业强市发布数量最多,从2003年度开始发布,至今均已连续发布11次质量报告,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发布制度;上海各区县在2010年先后有13个区发布了质量报告,且奉贤区与金山区持续发布质量报告;武汉市早在2004就首次发布了质量报告,就可查询到的信息来看,报告发布有间断,先后共发布了7次;南京于2006年首次发布质量报告,连续发布6次,但是在2012年申请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后便停止发布该报告,而是重新制定了质量发展战略《南京市质量发展规划(2013-2020)》,北京海淀最先发布,但是之后却鲜有发布;其余城市在2010年后受到国家《质量发展纲要》的影响,均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发布制度,如福州、厦门等地。具体15个质量标杆城市发布数量如图3所示。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区域质量发布情况较为复杂,搜集信息质量差异性较大,因此,本着择优原则,以全国主要城市和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例,共计44份报告进行系统分析。虽然就目前情况而言,质量报告的数量有明显增加,但是报告内容方面,反映信息能力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就以下4个方面全面透析现有报告的问题所在:
1.公开程度。
表1 各省份主要城市发布质量报告情况汇总
从发布报告的公开程度来看,呈现出三个程度:1. 全文发布:在官方网站可以下载报告全文,或者是在网页上以全文的形式发布信息;2.主要内容发布:在官方或者媒体网站上,发布报告的工作内容以及主要数据信息;3.消息发布:在官方或者媒体网站上仅放出消息,以简讯的形式表示质量报告已经编制完毕,但并未公布。
图3 15个城市报告发布数
图4 各类公开方式占比情况
以全国主要城市为例,其中绝大多数区域报告的发布是以全文发布的形式,如:深圳、天津等地,这些地区属于传统的制造业强区;部分地区早期报告为主要内容发布,根据质量政策逐步调整,后期在发布机制较为成熟的时候采用全文发布的形式,如南京、上海等;还有一些地区持续采用主要内容发布,如:武汉等;少数地区由于发布机制初建,对外仅采用消息发布的形式,如福州、泸州、鹤壁等。就所统计的44份报告中,以全文形式发布的数量最多,有23份,占据52%;发布主要内容的报告有17份,占总数的39%;仅发布消息的报告有4份,仅占总数的9%,全文发布比率还有待提升。分布如图4所示。
2.报告框架。
就质量报告框架来看,基本上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存在数量较多且内容较为完整的传统三段式结构,即现状描述、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对策建议。无论是综合类还是单一制造业质量报告,都存在这样的结构,现状描述部分的内容有所差异,该部分一般情况下占据报告篇幅的7成以上,是文章的主要部分。该种形式的报告结构上较为完整,能够系统地说明地区质量现状并提供具体建议,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具体建议均存在针对性不强,难以对于不同的质量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也有地区质量报告做出尝试,将现状分析与建议整合到一起,如:2013年深圳市制造业产品质量状况白皮书。
第二种就是仅仅描述质量现状,以简报的形式出现,对质量发展水平、质量安全状况、质量保障能力、质量违法记录等角度进行概述,再附加具体案例。这种框架结构内容上较为简单,以现状概括为主,使用诸如产品抽查合格率、投诉举报数量、检测检验设备资产等数量指标,并无进一步横向纵向对比分析。这种结构的报告一般篇幅较少,反映的内容较为有限。如:2011年度南京质量报告。
3.覆盖范围。
就质量报告的覆盖面来看,所发布的报告大致可以分析综合类报告和产品质量报告两大类。综合类报告所涉及的内容是基于《质量发展纲要》中对于质量内涵的解读,将传统的产品质量扩展为包含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在内的“大质量”之外,还涵盖了其他内容,如:质量发展能力、质量安全保障、质量发展趋势、质量管理工作等。又在此基础上分为若干小类进行详细描述,如表2所示。
而另一类则主要以单一制造业为报告对象。报告内容主要涉及制造业产品质量抽查现状、主要行业及重点行业质量现状,报告涉及范围与综合类报告产品质量部分内容类似,具体小类内容则根据所属区域的行业特色来确定。
表2 综合性质量报告基本覆盖内容
4.评价方法。
从质量报告内容采用方法上来看,基本上可以将其分为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和质量发展报告两大类:前者主要注重产品质量现状的描述,后者主要就质量发展局势的宏观描述。绝大多数报告采用的是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论述,也有少量报告揉合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进行论述,以弥补采用单一方法描述的片面性。两类报告注重点有明显区别,具体优劣分析如表3所示。
区域质量报告改进建议
综上所述,各地区域质量报告采用不同的形式,涵盖了所报告地区的基本质量概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布的地区也在逐渐增多,一方面为民众了解所在区域质量状况提供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为今后区域质量报告编制提供经验借鉴。因此,基于以上所分析的结果,针对区域质量报告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增加反映民生的内容。
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密切关注民众的质量关注点,时刻掌握各行业各部门质量动态,报告的内容上增加反映民生的信息。对外传达区域的质量信息,树立良好的质量形象,增加产品、服务贸易的消费及投资的可能性。能够使报告不仅可以服务于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开展,而且能够服务于普通民众并使之受益,指导区域间质量信息交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完善报告覆盖领域。
质量报告在新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的指引下,应该加强对于中宏观质量的解读,将区域质量现状在宽度、广度、深度上进行全面分析。突破现有的质量报告主要聚焦于产品制造业的现状,将报告范围延伸至服务领域、生态环境领、建筑工程领域等,破除对于传统质量概念的禁锢,整合区域环境质量公报信息、法制报告信息,使之成为区域质量报告的一部分,并且与其他领域成为一个体系,保证整个报告的全面性、系统性。
3.改进科学的评价方法。
以2014年余杭区质量白皮书为例,较之前的报告,该报告无论从反映领域还是评价方法上都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从评价领域上,涵盖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工程质量、法制质量5大板块,覆盖面较为全面;另外,还建立了多层次评价体系,对各部分质量状况作出了打分,直观反映质量信息,分析现状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因此,采取恰当的评价方法,针对区域质量状况作出分析评价,从而使得报告本身更具说服力。所以这种方法应该是今后质量报告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
表3 质量报告采用方法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