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一带”开创校地企合作的新模式
2015-12-15吴家宏
吴家宏
新学期伊始,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烹饪系副主任金晓阳的电话就被企业“打爆了”。“都是来要新一届实习生的,仅上海就有50多家企业。”由于学生供不应求,金晓阳最后婉拒了一半的企业。
无独有偶,酒店管理系党总支书记何立萍也在为挑选哪几家合作企业做新生“婆家”发愁:“都是五星级以上的连锁酒店集团!”
当部分高职院校还在遭遇“校热企冷”时,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却已实现了从“学院跟着企业走”到“企业追着学院跑”的“逆袭”。在这背后,是学院“一校一带”的办学智慧——以学院为中心,以周边地方和企业为外围的“学院+地方+企业”的多边合作模式。
正如院长金炳雄所说:“高职院校,没有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就没有发展后劲,只有三方融合、三元共进,才能将更多的社会资源转化为学生成才、学校发展的内驱力。”
【校地共谋】
发展理事会:撬动校地融合新支点
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如何形成“卫星城式”的校地融合模式?2012年,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浙江省旅游局的支持下,成立了发展理事会。会员包括省政府重要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各地市旅游局(委)和省内著名旅游企业集团等27家单位,省旅游局为理事长单位,省发改委和省旅游集团为副理事长单位。
“发展理事会脱胎于董事会。”据学院合作发展处处长毛水根介绍,早在2001年,学院就联合浙江省旅游局、开元旅业集团有限公司、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了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董事会,旨在推进校企融合机制的建立。“从董事会到发展理事会,合作主体的多元化撬动了校地合作的新支点,为校地合作战略决策提供了更高水准的智库。”毛水根说。
企业制学院——“杭帮菜学院”学生上课
企业制学院——艺龙学院成立
以发展理事会为载体,学院基于“依托行业、产学结合、接轨国际”的内涵特色,整合优势资源,优化合作渠道,完成了生源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就业基地、专业教师培养基地和行业名师基地的“六个一”工程建设。这一高端品牌工程的建立,使学院全方位融入行业,对接企业需求。此外,学院又与省“1+6”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市(县)进行合作,携手7个试点市(县),形成以智力支持为内核的新型融合高地。如为杭州市淳安县编制了《淳安县九乡镇特色村旅游资源普查及乡村旅游策划》《淳安县白马上江——五彩乡村旅游特色项目设计》《淳安县芹川古村经营方案》等。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发展理事会成立
“旅游业是一个融合型产业。”院长金炳雄认为,发展理事会恰好贴合旅游业的产业特性,成功探索出了“学院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服务领域助力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校地融合机制。
产学合作工作站:让“大服务”成新常态
发展理事会的重要成果是促进了产学合作工作站建设。
“学院在杭州、宁波、嘉兴、义乌等20个合作市(县、区)建立了产学合作工作站。”作为整个项目的牵头人,毛水根对此如数家珍:“我们希望借此把学院自身的发展成果与行业、企业共享,让‘大服务成为新常态。”
为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工作站的服务“半径圈”,学院选派教师下基层挂职。2012年,学院酒店管理系方敏副教授挂职担任上虞旅游局局长助理。她注意到水果之乡上虞市虽然致力于“四季鲜果之旅”打造水果采摘游,但果农旅游接待讲解能力不高、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以及景区宣传不足等问题使这个项目裹足不前。于是,她与学院多名专家联合组建课题组,先后为上虞制定了《“四季鲜果之旅”采摘基地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以及《上虞市盖北镇野藤葡萄采摘基地创建3A景区方案》《驿亭镇二都杨梅采摘基地创建3A景区方案》等一系列行业标准和策划方案。目前采摘基地质量标准已在上虞全面投入使用,两个3A级景区也成功授牌,直接创造产值500余万元。像方敏这样的“局长教师”“总经理教师”已经成为各地旅游产业的“服务明星”。
与此同时,学院开展免费送教下乡活动。免费送教下乡,围绕“培训”做文章,开展技术咨询、高端培训、旅游规划、产品研发等服务,实现了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与地方政府需要的有机结合。据悉,每年暑假期间,学院的百名教师都会被“输送”到各区域工作站,为地方政府、旅游部门、企业免费提供旅游业务培训。2012年,学院针对浙江省旅游改革试点市(县)组织专项送教服务,派遣19位教授为7个市(县)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农家乐经营户提供23场次的现场指导和主题讲座。
【校企共赢】
酒店管理系:订单合作“升级版”——“企业制学院”
在学院酒店管理系有5个特殊的二级学院:院长由企业区域总经理和学院领导共同担任,课堂实行“1+1”伙伴双师计划,学生必须经过“学前酒店见习”“学中工学交替”“学后顶岗实习”的全程产学交叉。这些特殊的二级学院被称为“企业制学院”。
作为订单合作的升级版,“企业制学院”最早设立于2008年。据酒店管理系党总支书记何立萍介绍,过去校企合作以单纯的“订单合作”为主,但订单培养模式往往因校企双方只“订”不“合”,缺乏课程、师资、实训等的双向互动,合作难以形成持续态势。
“企业制学院”则突破了订单班的合作瓶颈,在订单班的基础上,实现了校企双主体管理,在教材、教师、教法三个层面无缝对接。以君澜酒店管理学院为例,学生所用教材是《君澜培训系列教材》,由企业和学院共同编写,而同一套教材也被浙江君澜酒店集团作为下属30余家饭店的员工培训教材。君澜酒店管理学院成立7年来,这样的校企共编教材已有4本,而校企合作开设的课程也已超过12门。
学生在意大利歌诗达邮轮乘务实验室上课
“校企紧密合作育人,使‘企业制学院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比普通班级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更大。”何立萍告诉记者:“‘企业制学院2014年毕业的一批学生中已有三分之一担任基层管理职位,而普通班的学生则需要工作三年才能晋升。”在2014年浙江省专业普查中,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排第一,离职率则最低。
“企业制学院”的落地,让学院酒店管理系的专业群如虎添翼:2010年,酒店管理专业通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旅游教育质量认证;2013年欧洲最大的豪华邮轮集团——意大利歌诗达邮轮集团看中了“企业制学院”的潜力,伸出了“橄榄枝”,与学院合作开办邮轮乘务班,并投资20万欧元在学院内部设立全球邮轮管理实训中心。
旅行社管理系:围绕“小众”市场建“校企合作联盟”
“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您好,请您确认是否预订该酒店。”
“您好,您需要延迟入住吗?”
……
走进学院旅行社系的“艺龙呼叫中心”,如同置身一家旅游电子商务企业:设备齐全的办公区内,近百位“客服”忙得不亦乐乎。“这个酒店在线预定呼叫中心是我们和企业共同投资150万元建成的,是与国内著名旅游电子商务企业——艺龙旅行网合作的服务外包基地。”旅行社系主任韦小良直言:“艺龙旅行网之所以愿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高校共建‘校中店,最关键的是形成了校企利益共同体。”据悉,仅2015年1~8月,学生们就处理了160多万个订单。
作为国内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一个典范,“艺龙呼叫中心”已被艺龙旅行网复制到全国各地。但在韦小良看来,“艺龙呼叫中心”仅仅是一个代表,是旅行社系 “校企合作联盟”的一个产物。
所谓“校企合作联盟”,是一个紧扣旅游发展新业态,校企之间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培养旅行社行业人才的联络平台。它是只向“小众”市场开放的校企联盟,入盟企业皆为“高大上”的高品质旅游星级企业。“这也是为什么至今参与联盟的企业仅有25家的原因。”韦小良透露,选择什么样的企业是保证良性合作生态的关键,系部每年实施淘汰竞选机制。进入联盟的企业需要与系部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共同进行能力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实行“五订”(订标准、订课程、订师资、定实习、订就业);对因某一方面“不达标”但整体优质的企业,旅行社系则将企业纳入“星级实训基地”,开展单项合作。
为了考量合作效果,旅行社系部还创新了校、系、企、生四元监控评价体系,建立了由5位企业高管或业内专家组成的行业督导队伍,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等整个合作过程中。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还为旅行社管理系学生自主管理的旅苑导游工学服务部的成长提供了强大助力。成立至今,服务部已与中青旅、中旅假日、新中旅、捷成、宋城等知名行业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每年派遣学生锻炼达2800余人次,接待、服务人次达2万人次。
烹饪系:传承产业文化,铸造“杭帮菜学院”
“校企合作的未来是文化的合作与传承,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产业文化的传承者,他们是兼具文化底蕴和一技之长的未来大师。”学院烹饪系副主任金晓阳的话彰显了学院校企合作的文化自觉。
艺龙呼叫中心
学校美食节
烹饪系部打破班级建制和专业限制,面向全系学生建立“杭帮菜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在业余时间选择不同的学院“就读”,譬如爱好连锁餐饮管理的可以去“知味观店长班”,爱好中西烹饪的可以去“王品学院主厨班”,爱好调料制作的可以选择“李锦记”等等。在这些班级中,企业每周三定期派遣导师来学院进行集中授课。
为了进一步将“厨德立人,厨艺立身”的理念贯彻到底,“杭帮菜学院”的各个班级“招生”时企业会设立展台,组织企业文化宣讲、厨德展示,而就读学生也会拥有一套专门的服装,并佩戴店徽。企业文化的渗入,拓宽了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以“王品学院”为例,学生可参与企业6个月的“幼狮”计划,集中提升“厨德、厨道”。
每年十一月初,是“李锦记”的例行美食节。美食节由隆重的授帽仪式开始——来自企业的泰斗级大师为学生戴上神圣的厨师帽。“学生们通过授帽仪式,感受崇高职业理想的洗礼,坚定自己投身烹饪事业的决心。”金晓阳认为授帽仪式既是烹饪界传统的“拜师”仪式,也是现代职业意识教育的一种形式;美食节既是“美味人生”计划的品牌活动,也是一场传承饮食文化的盛会。在美食节期间,学生们则可以全程参与活动宣传、品种设计、展位招标、摊位布置、原料采购、食物烹调等, “售卖”自己的创意料理。
正是通过这样高大深的文化影响,学院烹饪系的学生们逐渐成为真正的“高(层次高)富(技能富)帅(形象帅)”:何小华等7名学生在第七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中摘获4金3银1铜;潘晓燕荣获第五届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二等奖;倪树坚、李彬等6人荣获浙江省第四届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工商银行创新创业竞赛二等奖。
【对话院长】
《职业》:金院长,您认为学院校地企合作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金炳雄:最大亮点可以用“依托行业、产学结合、接轨国际”十二个字概括,这既是我们学院校地企合作的中轴线,也是我们学院一直以来的办学方向。我们认为,服务行业是学院的根本宗旨,而引领行业则是学院的主要愿景。我们学院是行业办校,依托浙江省旅游局和浙江省旅游产业,可以说背景即资源,因此我们一以贯之的方针就是“围绕旅游办专业,围绕旅游育人才,围绕旅游搞科研,围绕旅游强服务”。
《职业》:在“旅游+”时代,学院在校地企合作机制上要如何深化?
金炳雄:作为一所高职院校,拥抱“旅游+”时代,即做好“旅游+教育”。学院在紧扣“依托行业、产学结合、接轨国际”这一主线外,深化四大机制建设:省部会商的政策保障机制、多方合作的运行机制、互惠互利的推动机制和深度融合的人才共育机制。其中起引领作用的就是省部会商机制。2010年,国家旅游局与浙江省政府签署协议共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和浙江省政府召开第二次省部共建会商会议,专题讨论加快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省部双方为一所学校的两度召开专题会议,在全国高校中极其罕见。借助这一机制的支持,浙江省旅游局专门为参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专业教学改革、推进产学合作、引入行业资源的企业及政府人士授予“校企合作贡献奖”。
《职业》:下一步,学院对校地企合作有何新的规划?
金炳雄:校地合作要向下“扎根”,校企合作要向外“输出”。前者符合旅游产业与制造业、电商业等高度融合的趋势,配套浙江省“旅游万亿工程”一盘棋,在校地合作中深化旅游品牌构建的合作;后者则要牵手境外企业,基于中澳合作、中意合作的成功,积极成立二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走国际化办学之路,以实现教学资源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型,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