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男性心肌梗死一例
2015-12-15罗晓佳胡咏梅
罗晓佳,胡咏梅
病例报告
18岁男性心肌梗死一例
罗晓佳,胡咏梅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8岁,因“胸痛1年,复发加重4+小时”入院。1+年前曾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天前,突发剧烈胸骨后压痛,持续约半小时,伴冷汗,服用“速效救心丸”无明显缓解入院。心电图有动态变化,心肌酶进行性升高,考虑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转入我科。查体:体温36.5℃,脉搏 73 次/分,呼吸17 次/分,血压110/7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颈静脉无充盈,心肺腹查体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全身皮肤散在皮疹。辅助检查:心肌酶: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243.5 ng /ml,肌钙蛋白T 2.09 ng/ml。血生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363 U/L,总胆红素 51.4 μmol/L, 直接胆红素16.1 μ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89 mmol/L。凝血功能正常。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 ,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40 mm, 左心室射血分数 49% ,前壁、前间隔及左心室心尖部收缩活动消失,下壁后间隔收缩活动减弱。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V1~3导联ST段上抬0.05~0.3 mV, I、aVL导联T波倒置。
患者为青少年,胸痛症状,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伴有心肌酶学水平持续升高,诊断首先考虑冠心病、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因不明确。因疑罪犯血管为前降支,故行急诊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如图1所示,1A:右冠状动脉次全闭塞,可见微动脉瘤形成,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血流I级 1B:左主干短,前降支近段血管扩张后闭塞,巨大微动脉瘤形成,粗大回旋支及其分支,丰富的侧支循环。计划开通前降支,未能成功,考虑陈旧性病变可能性大,可能与某一侧支循环血管闭塞有关。决定放弃介入治疗,建议外科手术,并加强药物治疗。
图1 冠状动脉造影图
2 讨论
患者年龄小,无相关危险因素及冠心病家族史,考虑血管病变可能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导致。①心肌炎,心包炎:无前驱感染表现,未见低电压及广泛ST段上抬,无心包摩擦音及心包积液,故排除。②应激性心肌病:常有情绪或心理应激等诱因,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中部伴或不伴心尖部出现一过性运动减低、无运动或矛盾运动,不支持。③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入院后甲状腺功能、风湿免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底、颈部、四肢血管及肾动脉超声未见异常,无发热,间歇性跛行,无反复栓塞病史以及血小板检查异常。故不支持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大动脉炎,抗磷脂综合征等全身疾病导致的冠脉病变。④川崎病:冠脉造影显示血管以狭窄,扩张及微动脉瘤形成为主,患者幼年有高热10天,伴有皮肤、黏膜、淋巴结改变,结合其冠脉病变特征,故可能性大。川崎病是一种以急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发热出疹性疾病,目前已经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原因。川崎病对人体最严重的影响是导致冠脉的扩张和微动脉瘤的形成,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瓣膜返流,心包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长期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是预防血栓形成和改善生存率的关键。因此对有胸痛的青少年要注意鉴别川崎病,早发现,早治疗。
2014-09-15)
(编辑:漆利萍)
610017 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内科
罗晓佳 主治医师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高血压病及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研究 Email:811722466@qq.com 通讯作者:胡咏梅
Email:huyongmei2000@163.com
R54
A
1000-3614(2015)04-03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