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
2015-12-15王平
王平
摘要:文章学理论是将“文章”定义为“广义文章”与“狭义文章”。无论是广义的文章还是狭义的文章,都能作为阅读的对象,也能作为审美对象。文章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落实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的需要。根据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审美形式,可把审美教育概括为感受自然美、领悟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品味语言美。
关键词:文章阅读;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52-02
文章学理论是将“文章”定义为“广义文章”与“狭义文章”。“广义文章”指你平时读书、看报、上网等接触到的所有文体的总称。“狭义文章”则指广义文章中除去文学类文章之外的所有文章。无论是广义的文章还是狭义的文章,都能作为阅读的对象。但能否作为审美对象,存在异议。传统的观点认为,对于狭义的文章,只有“实用阅读”,而不存在“审美阅读”,这是不对的,任何文章文本都存在实用阅读和审美阅读。
一、文章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1.文章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落实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阅读活动、培养审美情感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孔子这位杰出的教育家是深知“言”、“文”在社会交际和社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的,于是他在教学中提倡诵读和体味,强调学生的博览和积累,强调“悟”。近代美学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把美育与德、智、体并列为“四育”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必须通过情感的陶冶达到美感教育。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审美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游离于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教育之外,美育作用得不到发挥。我们各阶段语文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的适合各个年龄特征的具有丰富人文性的文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毫无疑问要充分发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美的要素,让情感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教育,也更好地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
2.文章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一个人的审美需要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与人格发展的高层境界,审美理想建筑得越高,人格与事业的内涵也便越来越丰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博士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文章阅读不仅能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文化品位,更能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实现自我需求。
3.文章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的需要。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指引读者进入赏美、寻美的感性领悟,更能进行表现美、创造美的深层审美情感培养,并且能启迪创造美的灵性。首先是能培养创造美的思维意识。人的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或者说人的创造力的本质是创造性思维。没有创造的思维意识、愿望和追求,就不会有创造的实践和硕果;其次是能学习表现美的方法和技巧。创造美需具备生活、思想、方法和技巧的诸多条件。在阅读中培养读者追求敏锐深刻的思想和宽广博大的胸怀,强调思想人格涵养,这也是通常所说的文如其人,文品出于人品。同时,还要在阅读中深入了解作者创造美的方法和技巧,即作者是如何按美的规律表现美、创造美的;第三是能加强创造美的实践指导。阅读是审美,而写作是更高级的综合性很强的审美创造活动,这二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提高。要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除了需有高尚、深刻、美好的感情外,还需掌握写作表达的方法,用美的形式表达美的内容,创造出使读者深受欢迎的美文。
二、文章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
文章阅读中的审美教育内容包罗万象,它几乎包含了一切美的表现。根据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审美形式,可把审美教育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感受自然美。自然美的表现形态有两种,一种是经人类实践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物的美(人文景观),另一种是没有经过加工改造的自然物的美(自然景观),无论是哪种形态,都能通过文字形成文章表现出来。自然的物因为与社会的人发生了关系,所以自然美也便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美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具体地说,可以抓住以下几点来达到感受自然美的结果:第一,抓住文章中对自然形象和画面的描写,充分发挥审美想象,在头脑中再现自然物的外貌形态及自然的动态美,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第二,体味自然景物和画面蕴含的感情。作者在文章写作时会带入自身的情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读者会不断的体会到文章中的情感。如果使作者寄予的思想情感与读者的审美情感达到思想上的共鸣,就能在阅读的基础上达到灵魂上的享受。第三,领悟自然美的理性内容。文章中的自然美都含有特定的内隐意蕴和理性内容,作者通过文字表述出画面、形象,读者则通过对形象与画面的理解去领悟内含的情感美、意蕴美。第四,挖掘自然美中的科学内容。凡是人类劳动的成果,特别是具有创造性成果的客观事物,都具有科学的审美价值。
2.领悟社会美。社会美是文章阅读活动中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各种各样的文章中都或深或浅的蕴藏着不同的社会美,社会美会因为时代的不同在理想、生活、品格上等多方面渲染出那个时代的特色,从而表现不同的美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读者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被社会生活的美所吸引,在文章人物的心灵美下陶醉,被它们的思想和心灵启迪,对读者高尚的情操和品质的完善有着巨大的收益。
第一,社会劳动美。美靠劳动创造。劳动实践又体现了劳动者对自身创造价值的美的享受,好逸恶劳固然是旧社会遗留的恶习,但不懂得劳动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第二,社会风尚美。这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美。让学生在为人处事中潜移默化,形成独特的人格美,尊崇高尚的人性品格、思想行为。第三,社会生活美。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健康的、积极的、富含无上正能量的生活情趣,这就体现了生活的美。
3.欣赏艺术美。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凝华,属于第二性的美,它在本质上是人所创造的自由的形式,是美的集中体现。艺术美包括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立意美。要求写文章要做到“走霜毫不构思”,笔随意动,文章在“意”的指导下舒缓流畅。在进行文章阅读时,要在文章立意的基础上去审阅,从而从文章中找到属于自己意识的美感。第二,结构美。在遵守作文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结构美。文章在创作过程中文章结构多少都会存在繁简藏露、疏密张弛及局部与局部、局部与全篇的关系,因此处理好文章布局很有必要。美的结构都具有匀称、和谐、周密、灵活变化的特点。《背影》表达了父与子之间的亲情,它之所以如“白鹤亮翅”般享誉文坛,更在于它的结构精巧、不同一般。文中巧妙地出现了四次父亲的背影,在严谨有序的基础上跌宕起伏、循序渐进,使文章摇曳盛华,同时文章又表现出和谐完整、层层深入中不断波荡紧凑又自然的融合。第三,意境美。通过人们在脑中的想象,把人们内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神态、动作及语言,描述出一种意境的美。意境中的静与动又是相对的,常常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4.品味语言美。文学作品中各种美大多是经过语言表达出的。所以,古人十分注重语言的铸炼,力求文句表达能够韵味十足、尽善尽美,能够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思想感情。品读语言中的美,要求在文章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表述的巧妙方法,同时继承前人在语言运用上的笃实好学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
三、文章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途径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甘其勋先生,将学校教育中的阅读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理解阅读、欣赏阅读与研究性阅读。据此,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亦可从三个途径进行。
1.在理解阅读中发现美。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不理解文章的意义就不可能吸收文中的知识、信息,更不能达到思想认识的提高和情操的陶冶。文章的美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融合,阅读教学中从文章内容入手进行审美教育,在学校语文教育中已取得共识。理解阅读既包括对字间、段句的微观理解,也包括对主题、意蕴的宏观理解。美是存在于语言文字之中的,教学中必须注意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捕捉文章的动情点、披文入情,悉心品味,获将审美教育。
2.在欣赏阅读中感受美。一方面,抓美点,启发想象。文章中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珍珠,伸手可及;也不是碧空银星,抬头可见。它往往隐蔽在深广的意境中,只能靠审美想象来获取,因而要善于抓住美点,启发想象。另一方面,抓阅读,拓展空间。阅读的本质在“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只用眼睛在纸面上看也是读。不能仅靠教师的大讲特讲,要把“读”还给学生,让学生养成诵读习惯,去揣摩体味具体环境中的语感,从而获得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感受。
3.在研究性阅读中鉴赏美。鉴赏美应该说是审美教育中的较高层次,指鉴别、赏析。研究性阅读也有不同层次,就中学生而言,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作较为深入的、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文章的内容是文章的血肉与灵魂,它凝聚了作者的审美意识。美的内容要通过美的形式予以表现,文章的语言是文章内容的外部形式,它的功利价值在于“运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形式的审美教育在认识上还有欠缺。语言知识教学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水平上,对如何理解美的语言形式和运用美的语言形式,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造成语言知识与语文知识的脱节。当然,研究性阅读不仅是对语言形式的研讨,它还从文章修辞、结构等方面开展探讨,从而实现从语言学、修辞学及篇章结构等角度,实现语言形式方面的审美教育,让学生感悟语言之美。
文章的形式是文章作者写作时确定的结构和体式,结构的美主要是要求完整与匀称;体式的美主要体现在文章的篇法、段法和句法。文章阅读中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过程也是一个审美过程。
参考文献:
[1]曾祥芹.文章本体学[M].文心出版社,2007.
[2]李建东.文章鉴赏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3]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修订本)[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4]黄湖滨.走向成功的文章学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