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与思考

2015-12-15王辉王云峰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9期
关键词:专业硕士就业能力培养目标

王辉+王云峰

摘要:现有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此,改革传统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围绕提高研究生就业能力这一目标,从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导师制度、实习制度四个方面对这一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47-02

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正处于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结构调整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步倾向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育部2010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2011年硕士生招生计划的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存量部分要将学术型的计划按不少于5%的比例调减,用于增加专业学位计划。”[1]从招生人数来说,2011年,我国专业硕士所占硕士招生比例已经达到30%;2012年我国专业硕士招生更是达到187491人,比2011年增长了26.1%。[2]因此,国家政策的倾斜使得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成为硕士培养的重要趋势。

一、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问题

1.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硕士相比较,专业型硕士则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侧重点,使其能够适应职业实际需要和专门行业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3]职业性与学术型紧密结合是培养专业型硕士的突出特点,在获得相关专业学位以后,不以从事学术研究为主,而是以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教师、会计师、工程师等,即所谓的“就业能力”问题。因此,无论是从学术水平方面、运用能力方面还是综合素质方面,专业型硕士的培养都必须侧重于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能力这一中心目标。

2.现行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问题。首先,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型硕士培养的中心目标是适应行业和职业实际需要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能力紧密相关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也必须同时得到培养。但现行的培养模式却只是侧重于“就业”这一单一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工作态度等非认知能力对研究生就业的重大作用。这直接导致了专业硕士毕业生因为没有足够强的实践性,缺乏从业人员基本素质而常常在求职中遭受冷遇。其次,培养模式滞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现代行业需要的是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果断而迅速地处理实际问题的多元化、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具有出色的非认知技能,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创新精神,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但是现行的专业硕士培养却采用和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几乎一样的培养模式。在大部分学校的培养方案中,几乎都把“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专业型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虽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中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没有体现这一目标。再有,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教材更新速度缓慢,课程内容陈旧。另外,导致研究生知识面狭窄、视域不够宽阔的原因是由于现有的课程设置中学科壁垒现象严重、缺少跨学科的课程。这些培养模式滞后的问题导致了现有的专业型硕士再求职时始终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二、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构想

专业硕士研究生求职时所处的尴尬现状让我们认识到: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够很好地培养行业和职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因此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的、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刻不容缓。对此,我们紧紧围绕提高专业硕士“就业能力”这一中心目标,从课程设置、导师制度、考核方式、实习制度四方面进行论述。

1.课程设置。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所在。围绕这一目标,在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中,一方面要减少学位基础课和非学位课中的研究型课程,以达到加大应用型课程的比例,同时相应开设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更加适应行业和职业需求的实训和讨论课程;另一方面理论课程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讨论掌握理论,同时课程的内容应具有时代感、实用性和实践意义;其次,还要采取灵活的组织方式授课,比如,分组集中,网络授课,按学生实际情况安排授课时间等[4];最后,学校还要设置相应的非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如在应用型课程中和讨论课中添加职业素养和人际关系课程,并引导学生从非认知能力方面认识到这一能力对提高就业的巨大作用。

2.考核方式。非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影响专业硕士就业能力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专业硕士的考核方式应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理论考核方式,而应该更加侧重于非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能力的考核包括两方面:课堂实践和企业实践。以计算机专业课堂实践为例: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着意把自己项目中的一些系统的设计交由学生去完成,并以此作为课堂实践考核方式,同时还要要求学生从认知能力方面去分析相关因素对系统设计的影响。除此之外,学生和教师也要充分互动。学生要主动参与课程讨论,进行口头报告、主持一次主题概述、课程论文主题自由选择、每周每个研究生向教师书面提出与本周研讨主题相关的三个问题等。形式灵活多样,不做限制,而任课教师可以依据所授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决定考核方式。以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去思考并提出问题和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

3.导师制度。一个适应职业和行业实际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不仅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学术内涵、比较完备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具备出色的非认知能力以及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这方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提出的专业式教学培养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专业式教学培养模式是指以研究生院为组织体系的标准化、形式化与专门化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专业式”研究生教育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首创的教育模式。它注重培养类型的多样化和过程的标准化。为便于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几个导师组成一个“指导小组”联合对研究生进行共同培养,并与社会企业相结合,进行协作管理。为此,我们建议实行这种“指导小组”式的导师联合指导制度。每个指导小组设置至少三个导师,也可根据不同情况增加若干导师。三名导师当中,其中一名是辅助导师,另一名是专业方向导师,第三名是企业导师。同一小组当中可根据学生专业方向不同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导师,同时也可根据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不同设置不同的企业导师。在小组当中,专业方向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辅助导师负责学生的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企业导师负责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由三位导师联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非认知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当同一小组当中拥有来自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指导时,其各个导师在给研究生拓展视野的同时,也积极扩展了研究生学习的平台,进而使学生自身不断完善和丰富知识架构,同时激发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加强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导师与导师之间、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的联系,而且还可以积极促进导师们加强自我的道德品行和专业修养。

4.实习制度。多数学校的实习制度,常常是重教学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虽然“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也是专业型硕士的一个培养目标,但是却存在实习时间短、实习计划无系统性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建议实行以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为目标,在企业中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的实习制度。在这方面,中国石油大学的实习制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为了达到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中国石油大学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在许多的石油石化企业中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并在企业工作站中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了企业中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它所建立的实习制度主要包括两点:第一,建立一套研究生工作站负责人聘任与管理办法。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工作站的要求和实际,为进入研究生工作站的学生安排有经验的校内导师,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同时参加指导自己所负责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第二,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管理节点表。为了方便工作,使工作简单明了,同时做到了工作的规范和统一,我们可以把每个阶段需要上交的材料、如何组织、截止的时间、需要完成的工作等方面的要求制作成一个表格。这一实习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延长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习时间,使得专业型研究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习经验,另一方面理论工作和实践的同时进行也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来开创新的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结语

培养适应行业和职业实际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需要改革现有的专业硕士教育培养模式,这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开拓,才能使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标准化,切实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EB/OL].

http://yjsxy.sut.edu.cn/readnews.asp?newsid=1687.

[2]张璐.中美英三国专业硕士学位发展状况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13,(16):473-474.

[3]何丽.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3):123-125.

[4]张庆临.创新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思考[J].剑南文学,2013,(9):238.

猜你喜欢

专业硕士就业能力培养目标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