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比奖励重要
2015-12-14罗先德
罗先德
从《教师博览》(文摘版)(2014年第8期)读到一则报道:
2013年,受韩国首尔青潭小学邀请,郑渊洁去那里讲学。郑渊洁在韩国知名度很高,很多家长慕名而来,有一个叫孝媛的小女孩的妈妈,赶到活动现场,给郑渊洁带来了一些特产,让自己的女儿交给郑渊洁。
郑渊洁非常感动,就随手拿起一本《童话大王》要送给孝媛,坐在旁边的青潭小学校长赶紧制止了他,小声地问:“您要做什么啊?”
郑渊洁说我想送她一本书,青潭小学校长立刻按住郑渊洁的手说:“千万别这么做,下面有很多学生看着,你当着众人的面,奖励一个学生,而伤害别的学生自尊心,这些学生没有做错事,他们就会感到伤害和委屈,这样做不好。”
郑渊洁赶紧问应该怎么做?青潭小学校长说:“应该都给,因为都来了,大家平等,这是一种奖励和荣誉。”郑渊洁连连点头,会后,送给每个学生一本《童话大王》,表示鼓励和感谢学生们的厚爱。
这不是一件小事,而是折射出韩国教育的伟大:照顾每个人的感受,温暖每个孩子的心灵。郑渊洁被韩国的教育深深折服,回国后,多次在不同场合提起这件事。
又在《读者》(原创版)(2013年第2期)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美国一所小学“没有班干部,每个人的机会均等,荣誉来自坚持和进取”的做法,该校校长认为,每个孩子都有潜力,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欣赏,在这个年龄里培养孩子们树立自信心、正视平等、学会互相尊重是极其重要的。
反观我国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听话的可以得到一朵红花,不听话的、好动的孩子就得不到。上小学后,学校则用学习成绩来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分为三六九等,会对他的成长和心智造成伤害,这远比知识不足的伤害要严重得多。学校对差生另眼相看,人为贴标签,让他们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这不仅会激怒家长,更会刺痛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产生逆反、孤僻心理,甚至给孩子留下可怕的心理阴影。
前不久与一位初中毕业班的教师交流,他说现在只需要抓班上三分之一的学生就够了,其他的学生可以不管。因为上面下达的升入重点高中的指标就在三分之一以内,完成升入重点高中的指标,学校就有奖励,评优、晋职才有你的份。反之,不管你把全班学生教得怎样,没有完成上面下达的升入重点高中的指标,就什么都不是。我们不知道这是谁赋予学校、教师的权利?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孩子们被送到学校是来接受教育的,他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亦没有智商高低之别,他们享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如果学校、教师硬要将自己的判断强加于他们,这有悖教育的真谛和原则,带给学生和家长的是挥之不去的痛,留给社会的也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教师对待学生,应该平等。平等相待,意味着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要从根本上杜绝歧视所谓差生。我一向认为,一视同仁是教师职业的道德底线。我在基础教育阶段,算是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受到老师和学校表扬的机会很多,获得的奖品也多。每当我获得表扬或奖品的时候,表面上似乎比较高兴,内心却隐隐作痛,怜悯那些没有获得表扬或奖品的同学。后来,我当老师了,特别注意关心每一位同学。提问或让学生朗读课文采用顺序轮流,批阅学习不好学生的作业或作文时,总会故意多划些红杠杠或多写几句批语,表示老师是重视他们,在意他们的。我管理班级,也类似那位美国老师的做法,不指定固定的班干部。我把40名同学分成8个小组,每组5人。这5人就是班委会成员: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文娱委员、劳卫(劳动、卫生)委员。每组当一星期,再换下一组,以此类推。一轮完后,又从头开始第二轮。第二轮不是沿袭第一轮各自的职责,而是轮岗,实行干部交流。因为人人当干部,人人是班集体的主人,学生们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做事。
教育的本义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人的发展并不是均衡、同步的。我们所教的学生可能不全是优秀的,对于相对差点的学生该如何面对呢?那就要求我们每位老师能一视同仁,既能看到优秀学生的不足,也能看到后进生的长处。特别是要给后进生制造展现他们优点的机会,让他们在这方面获取成功,享受快乐,从而将这种快乐心情转移到学习上。
一视同仁意味着公平、公正,而公平、公正带来的是人际关系的美好和社会的和谐。不管怎样的学生,教师的公正与一视同仁,都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源泉,是他们人格形成的根基。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明确要求:尊重中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中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中小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照顾每个人的感受,温暖每个孩子的心灵,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
(作者单位:湖北省房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责任编辑/黄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