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家长眼里的县中教育
2015-12-14宋军
宋军
2015年6月9日高考结束后,在陪孩子赶往参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火车上,我遇到了一位同去参加考试的刘家长。由于火车行程较长,我们又都是学生家长,很自然地就聊了聊各自孩子所在学校的一些情况。
城市教育VS县中教育
刘家长的孩子来自一所城市学校,学习非常轻松。学生每天早上七点半上学,下午四点半放学,没有晚自习,双休日也不上课。面对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这所学校没有开展竞赛辅导和自招辅导,他们的老师说,那不是学校的事。但是这些都只是一种表象,在轻松的背后,令我诧异的是部分学生和家长大量的投入和付出。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这所学校的一些优秀学生和家长并没有放任自流。刘家长联络了年级中二十多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家长组织了一个培优辅导班级,从全市各校中物色有名望的各科优秀教师,出高额报酬聘请他们给自己的孩子进行竞赛辅导和自招辅导。家长们分头行动,有的负责租房子,有的负责接送培优辅导教师,有的负责维持学习纪律。他们不仅投入了大量精力,经济投入也很大。据这位刘姓家长说,他们的孩子高三一年用于各类培优辅导的费用不低于四万元。但是,由于培优辅导不够系统,辅导老师对学生情况不够熟悉,导致最终辅导效果一般。在今年的清华北大自主招生考试资格审定中,全校只有3人获得考试资格。由于之前的几次数理化竞赛成绩一般,对于这次去北大自招考试,他们的心中很是忐忑。
与刘家长相比,我作为学生家长可真是幸运多了。我的孩子来自一所县中,就是曾经被痛批为“县中模式”的县级中学。我的孩子不是寄宿生,每天早上六点半上学,在学校上晚自习至晚上十点,周六在学校自主学习(以社团课程为主)。我的孩子从高一时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任课教师辅导的数理化竞赛辅导,孩子参加了三年的高中竞赛辅导,我们作为家长没有出过一分钱,而且孩子获得了较好的竞赛成绩。高中数理化竞赛成绩很重要,因为这份成绩不单是清华北大确定自主招生考试资格的重要依据,更重要的是,孩子有了竞赛的底子就能在清华北大的夏令营选拔中领先一筹,更为后面的自主招生考试夯实了基础。2015年,孩子所在的江苏省海门中学获得清华北大自主招生考试资格21人,实际获得加分16人,最后录取了15人。而上述刘家长的女儿是该校获得自招加分的唯一一人。作为一名县中的家长,我非常感谢孩子的母校为孩子所付出的一切,我很清楚其实学校和老师为我们家长承担了很多的教育责任,正是县中模式帮助孩子们圆梦清华北大。除了清华北大外,海门中学还有28名学生获得复旦、交大、南大等著名高校的自招加分,仅南京大学就录取了33人,本一上线率达73.30%;本二上线率达98.12%。
对比县中教育和城市学校教育的现状,我觉得2015年8月26日搜狐网上的一篇文章《BBC纪录片中没讲的事:西方教育偷偷完成社会分层》中的一段文字很能说明问题:在近十年来,中国的教育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中小学,都经过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既出于中国教育对中国社会快速变动的回应,也在很大部分出于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一些人常拿英美公立学校来做素质教育的模板,强调快乐学习,强调减负,结果造成了公立教育在内容上的缩水,质量上的下降。这实际上逼迫着家长们在课外时间投入更多的资源,而无力购买教育资源的孩子则越来越难以通过自己的勤奋在课堂上弥补这种资本上的差距。
国外一些嬉闹散漫的所谓现代公立教育,其实不过是政府提供的最低标准公共产品。我们不能把这些标准当作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也不能把这些标准当作西方教育的真相。中、日、韩等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在公立教育上往往都显得比西方社会要残酷,但这恰恰也意味着,这些国家的公立教育更能让平民子弟实现向上的流动。
县中教育≠“县中模式”
今天的县中教育,已经绝非简单的曾经被定义的“县中模式”,即一种主要在县级中学实行的,以大量的时间投入为表象,促使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全力以赴,通过研究高考,应对高考,以获得高考佳绩为唯一目标的教育管理模式。孩子的母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每三年有三大节轮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每个节日前后的持续时间都超过两个星期,筹备时间更是达到一个月。学生们广泛参与到演讲、辩论、歌曲、绘画、成人礼、主持、达人秀、知识风尚、科技创新等大赛中去。学校每个月都有新教育主题月活动,每一个同学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和组织活动的可能,学生的能力从中得到锻炼,日常生活也颇为丰富。从海门中学毕业的学生不论成绩高低在各个高校中都有很好的表现,并不是“只会学习”,也对国家社会富有感恩情怀。海门中学还是一个注重文化内涵教育的学校,并不是仅有成绩和活动。《海中人宣言》,敦品、力学、大气、卓越的校训,校门口20世纪30年代的对联“不弄玄虚,不翻花样,辛苦干从头,看有什么成绩;亦当徒弟,亦算老师,呼应成一气,勉之这种精神”等都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体现。在2008年第九届亚洲物理奥赛中夺得金牌的顾颖飞曾是中国物理奥赛国家队队长,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绝非所谓的高分低能的读书机器。在信息爆炸的智能时代,城市学校原来具有的信息优势、地域优势、技术优势已经大大降低,今天的县中也能同步占有信息资源,提升软件和硬件水平,一手抓素质教育,一手抓应试教育,可以说是“戴着镣铐在跳舞”,正如孩子的母校校长常说的:“没有升学率就会边缘化,只有升学率就会庸俗化。”海门中学“实施人性教育,培养有为人才”,这是学校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并逐渐形成的发展理念。学校始终坚持“三全”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围绕这一学校发展理念实现“三高”(办学高标准、教育高效率、学生高素质)和“三自”(培养学生自强、自学、自治的能力)的办学目标,在科学管理、人本师训、校本课程三个方面凸现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我们家长看来,县中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对我们孩子的未来负责的教育,也是对民族的未来负责的教育。
县中精神也是“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曾有人撰文这样描述县中的老师们:他们大都出身农村,有一种肯吃苦的精神,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教育学生、研究高考上。县中的老师针对大纲、考纲,把考点一个个梳理,一个个通过,每一个考点都设计专门的应对策略,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训练系列,保证学生一看到某种类型的题目,马上就会想到相对应的解题方略。同时县中教师压力大,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他们心理健康状况不佳,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存在“应付”的现象,很多教师对工作不满意等。这些文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矮化县中教师之嫌。我以一名家长的眼光看,曾经的县中教师与城市教师如同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场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与美国大兵。直到今天,美国军人仍对曾与之对阵的中国军人怀有一种颇富神秘感的尊重。从他们的角度看,中国军队的实力更多地表现在排山倒海、坚忍顽强、奋勇冲杀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他们称之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当年到过朝鲜的美国军官,在回忆录里深刻地描述志愿军发起冲锋时“撕心裂肺的军号声”和“尖利刺耳的哨子声”。我不知道城市教师能不能理解或尊重那种“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服从指挥、勇于负责”的县中精神。
今天的县中里出现了一大批教育专家,老一辈以魏书生等为代表,新一辈以卢志文等为典型。今天的县中教师是百分之百的科班出身,所有教师都是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学历占五分之一。除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特点之外,他们勤于钻研,集体协同作战意识强,并且具有丰富的教育情怀。在这样一个人人触网、人手一机的智能时代,他们获得的信息已经同步于城市学校的教师,并且他们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他们无暇于网络购物,却对教育微信情有独钟。他们由于自身的经历,所以对自己的学生有着更深的情感和责任,他们明白教育对于农村的孩子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们愿意无偿托起孩子实现梦想,他们绝不会告诉孩子:培优辅导不是学校的事。因为县城里还没有这样高层次的机构,即使有,农村家庭也承担不起费用。
通过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我的孩子和刘家长的孩子都梦圆北大,成为同学。他们来自不一样的中学,但同样的是,孩子都付出了很多,而我们家长的负担却差异很大。在北大学习了将近一个学期,两个孩子的综合素质不相上下。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平民子弟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吃苦受累好好学习,这一点城市教育与县中教育差异不大。然而今天的城市教育,决不能像西方的教育一样,提供了一个分层机制,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城市家长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的被淘汰了。如果是这样,我们该不该为县中教育点赞?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
责任编辑/孙敏章